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天净沙 秋思》教学设计及反思

发布 2023-02-25 22:33:28 阅读 9003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重庆市万州区走马初级中学罗化清。

教学目的】、引导学生反复吟咏,熟读成诵。

、细细品味,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课型设计】品读课。

预习要求】了解作者及“曲”的有关常识。

教学设想】马致远的这首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练,流畅自然,是一首需要反复吟咏、细细品味的佳作。全文仅5句,28字,纯用白描勾勒景物,但却做到了简约与深细相依,静景与动景相映,景色与情思相融。教学中为避免空洞、枯燥的讲解,宜采用多种形式结合的教学方式:

通过让学生诵读、配画、改写等形式来学习课文,让学生在读、画、说、写中受到熏陶,培养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就是曲。唐诗、宋词、元曲互相辉映,成为我国文化艺术中的瑰宝。

有谁能说说有关“曲”的常识?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并小结,之后投影关于“曲”的常识。

关于“曲”曲是继诗、词而兴起的一种古典诗歌体裁。它是配乐歌唱的诗。

曲有散曲与剧曲之分。只供清唱吟咏之用,不进入戏剧的散篇作品,叫散曲;进入戏剧的唱词,称剧曲。

散曲包括散套和小令两种。

天净沙。秋思》就属散曲中的小令。

二、诵读,整体感知内容。

1.课题及作者:

课题由两部分组成,与词相似,“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即“秋的思念”。

作者马致远,元代戏曲家,有“曲状元”之称。这首散曲是他的代表作,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练,是一首需要反复吟咏、细细品味的佳作。

2.学生自由诵读。

提示:朗读应讲究抑扬顿挫,在朗读中要想象诗中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与诗人同悲同喜。

3.检查诵读情况。

通过抽读,小组读了解情况,并对误读的地方予以更正。

4.听范读。

5.给这首曲配一幅画。

激趣:有个词叫“诗情画意”,说的是具诗画的意境,诗画这两种艺术形式往往融会在一起,即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首好诗就是一幅好画,你一定能用你手中的笔为这首诗配上一幅画(简笔画)。

1)学生动笔绘画,教师巡回观察。

2)完成后让学生互评优劣,并对优胜者予以表扬。

3)出示教师的简笔画。(投影在大屏幕上)

6.熟读成诵。

三、品味,体会独特的意境和奇特的表现手法。

1、思考:1)曲中哪些语句写景?写了多少种景物?(用“ ”画出),并用“( 括出这些景物特征的修饰语。

2)文中哪句抒情?抒写了一种怎样的情怀?它与曲中的景物描写有何关联?

2、品味语言,体会独特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作者写景,既不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勾勒,语言凝练,言简意丰,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请你张开想象的翅膀,翱游其间。

让学生用“从 (词或句)中,我感受到了(看到了或想到了) ”的句式说话,品味意境,填补作者留下的艺术空白。

或用“我认为用得好(或写得好),好在 ”的句式说话,体会其奇特的表现手法。

学生可能有如下答案:

从“枯藤老树昏鸦”这句的景物描写中,我仿佛感受到了秋的凋零和凄清。深秋时节,藤蔓枯萎了,树叶飘落了,只剩下光秃秃的枝丫,树梢上乌鸦凄厉的叫声,更增添了悲凉凄楚之感……

从“古道西风瘦马”这句的景物描写中,我仿佛看到了一位长途跋涉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在枯黄连天的野外艰难行进,一阵冷飕飕的秋风袭来,使他不由得打了一个寒噤,倒抽了一口凉气……

从“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句中,我仿佛感受到了这位游子在异域他乡的痛苦之情。此刻,太阳快要落山了,乌鸦也归巢了,他却不知家在何处,也不知。该向何处去,任马追着落日,漫无目的地行进……一股忧郁悲怆的思乡之情涌上心头,令他肝肠寸断,痛苦不堪……

我认为“枯、老、古、瘦……”这些表现景物特征的修饰语用得好,好在它们表现了深秋时节这些景物的特征,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极具表现力。如一个“瘦”字写出了马的孱弱。疲惫无力,那骑在马上的人呢?

对于想象力丰富、语言有独创性的学生要及时表扬。

、教师在学生将这首诗的意境和表现手法挖掘够了基础上让学生动笔写。

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简短的写景、抒情散文。

要求:紧扣原作,展开想象,尽量填补作者留下的艺术空白。

、当堂抽查学生的改写,并作评价。

四、课堂练习。

、比较阅读。

将本文与刘禹锡的《秋词》作比较。(学生能说多少算多少,不强求说法一致,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提示:可从以下三方面比较1体裁不同;2所抒之情不同;3表现手法不同。

、填空。x独在异国,面对晚霞中森林的奇异风光,心想:加拿大的景色确实迷人,但远离故土的滋味实在不好受。感叹之中,脑海里浮现出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名句。

课后反思:关于古代诗歌的教学,一般采取的教学方式是熟读成诵,提倡“诗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自然是学习诗歌的主要方式,但未免枯燥。

我在教学中为避免空洞、枯燥的讲解,采用了多种形式结合的教学方式:通过让学生诵读、配画、改写等形式来学习课文,让学生在读、画、说、写中受到熏陶,培养能力。学生要把古诗改写写景抒情散文,就必须先读懂诗歌的含义,品味诗中的情感,这正是诗歌教学的重点。

通过这种方式既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拓展学生的写作途径,同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可谓“一箭双雕。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天净沙 秋思》教学反思

天净沙秋思 教学反思。上林县澄泰乡初级中学。李桂芬。一 教学反思。1 本节课我的教学重点是诗歌的朗读和背诵,并从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主要运用了多 音频和 来营造浓厚的学诗氛围,同学们都能在我的引导下掌握了诗歌的朗读技巧。2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对诗歌的整体感悟和诗歌意境的品味。在难...

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天净沙秋思 教学设计。大曹庄管理区第一中学曹军强。教学目标 1 知识和能力。识记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掌握 散曲 的文体知识。正确朗读 背诵全曲,能准确把握这首曲表现出的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学习分析诗歌的方法,感知诗中的艺术形象,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2 过程和方法。了解诗歌的朗读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

七年级上册语文《天净沙秋思》教案

封面 七年级上册语文 天净沙秋思 精品教。案。授课学科 授课年级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xx学校。小学语文七年级上册 天净沙秋思 教案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识记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掌握 散曲 的文体知识。正确朗读 背诵全曲。能准确把握这首曲表现出的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感知诗中的艺术形象,提高鉴赏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