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力的存在(2)
对应学生用书p103—p104
1.下列物体中物重最接近1牛的是(c)
a.一位中学生 b.一枚大头针。
c.一袋方便面 d.一块砖。
2.小明同学在使用弹簧测力计前发现,弹簧测力计的指针已指在0.4牛刻度处,没来得及校零就用它去测力,如果示数是2.5牛,则所测力的实际大小应为(b)
a.2.5牛 b.2.1牛。
c.2.9牛 d.2.7牛。
3.使用弹簧测力计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a.所测量的力的大小不能超过量程。
b.使用前要调零。
c.使用弹簧测力计时,必须竖直拉。
d.读数时,视线应与指针所对的刻度相平。
4.关于弹力的叙述正确的是(c)
a.只有弹簧、橡皮筋等这类物体才可能产生弹力。
b.只要物体发生形变就会产生弹力。
c.任何物体的弹性都有一定限度,因此弹力不可能无限大。
d.弹力的大小只与物体形变的程度有关。
5.如图所示,一根弹簧一端固定在竖直墙上,在弹性限度内用手水平向右拉伸弹簧另一端,下列有关“弹簧形变产生的力”描述正确的是(b)
第5题)a.手对弹簧的拉力。
b.弹簧对手的拉力。
c.墙对弹簧的拉力。
d.以上说法都正确。
6.使用弹簧测力计时,首先要看清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能超过它的量程。测量时,应先提住上端的圆环,使弹簧测力计自然悬垂在竖直方向上,观察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位置,然后将被测物体挂在弹簧测力计末端的挂钩上。如图所示的弹簧测力计,它的量程是5牛,最小刻度值是0.
2牛,物体对弹簧测力计的拉力为1.6牛。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是均匀的,这是因为在弹簧测力计的测量范围内,弹簧的伸长量与其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第6题)7.如图所示,各个钩码均重10牛,甲、乙、丙、丁四只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分别为10牛、10牛、10牛、10牛。
第7题)8.为**“影响弹簧受力形变的因素”,兴趣小组作出下列猜想:
猜想一:弹簧形变的大小可能与弹簧的长度有关。
猜想二:弹簧形变的大小可能与受力的大小有关。
猜想三:弹簧形变的大小可能与弹簧的材料有关。
他们选择了甲、乙、丙3根弹簧作为研究对象。已知弹簧甲和丙是同种金属丝,弹簧乙是另一种金属丝,甲和乙原长均为6厘米,丙原长为9厘米,其他条件均相同。将弹簧的一端固定,另一端用弹簧测力计,以不同大小的力拉。
下表是实验数据记录。
1)分析表中数据可知;在拉力相同的情况下,甲弹簧伸长的长度小于(填“大于”或“小于”)乙弹簧伸长的长度。
2)要证实猜想一,需比较甲和丙两组弹簧的数据。
3)在弹性限度内,同一弹簧伸长量与它所受的拉力成正比。
9.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对a、b两根长度相同、粗细不同的橡皮筋测力计的弹力进行了研究,将橡皮筋的一端固定,另一端悬挂钩码(如图甲所示),记录橡皮筋受到的拉力大小f和橡皮筋伸长量δx,根据多组测量数据作出的图线如图乙所示。
第9题)1)当在两根橡皮筋上悬挂重为8牛的物体时,橡皮筋a的伸长量为16厘米,橡皮筋b的伸长量为8厘米。
2)分别用这两根橡皮筋制成的测力计代替弹簧测力计,则用橡皮筋b制成的测力计量程大,用橡皮筋a制成的测力计测量的精确程度高。(填“a”或“b”)
解析】 (1)由图乙可知,a橡皮筋在受到的拉力不大于10牛的情况下,b橡皮筋在受到的拉力不大于15牛的情况下,橡皮筋伸长量δx与橡皮筋受到的拉力f成正比关系。由图乙可知,a橡皮筋受力f=5牛时,橡皮筋的伸长量为10厘米,则当f=8牛时,δx=16厘米;b橡皮筋受力f=5牛时,橡皮筋的伸长量为5厘米,则当f=8牛时,δx=8厘米。(2)由图乙知,a的量程为0~10牛,b的量程为0~15牛,则用橡皮筋b制成的测力计量程大;由图乙可知,在测量范围内,受力相同时,a伸长量大,所以,用橡皮筋a制成的测力计测量的精确程度高。
10.在“制作橡皮筋测力计”的活动中,同学们发现:在一定的范围内,橡皮筋受到的拉力越大,橡皮筋的长度越长。根据这一现象,小明和小丽提出如下猜想(如图)。
究竟谁的猜想正确呢?他们决定一起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提示。橡皮筋伸长的长度一般用符号δl表示,它等于挂上钩码后橡皮筋的长度l与橡皮筋没有挂钩码时的长度l0之差,即δl=l-l0。
第10题)1)要完成实验,除了需要一根橡皮筋、若干个相同的钩码、铁架台和细线外,还需要的器材是刻度尺。
2)小明和小丽的实验记录数据如表:
没有挂钩码时,橡皮筋的长度l0=4.5厘米。
**中第3行的数据应当是1.8。
要判断小丽的猜想是否正确,应对**中第1、_2两行数据进行比较。
分析**中的数据,你认为实验能初步验证小明的猜想是正确的。请简要写出你的判断依据:橡皮筋伸长的长度与每次拉力的比值为一常数。
解析】 (1)在**橡皮筋的长度与拉力的大小关系时,钩码的重力提供拉力,还需要测量橡皮筋的长度变化,因此还需刻度尺。(2)②f每增加0.5牛,δl相应增加0.
6厘米,故f=1.5牛时δl=1.8 厘米。
七年级下册2 3力的存在
教材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对力有一些浅显的认识,但有的是不确切甚至是不科学的。要使学生感受到力的存在,最好是根据事物所产生的效果,来确认该事物存在的一种方法,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抽象出判断力的存在的方法 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学生在学习时遇到的主要困难是 有的情况下,力作用下物体的形...
年七年级科学下册3 2力的存在3同步练习新版浙教版
对应学生用书p105 p106 1 南辕北辙 这个成语的本义是某人要去南方办事,却赶着马车往北方跑,结果离目的地越来越远。它说明了 b a 力的大小不同,作用效果不同。b 力的方向不同,作用效果不同。c 力的作用点不同,作用效果不同。d 以上三个方面均有。2 要改变力的作用效果 d a 必须同时改变...
七年级科学下册3 2力的存在同步练习浙教版
1 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物体和的改变。2 下列属于力能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是 填序号,下同 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的是。用手拉弹簧,弹簧被拉长 关闭了发动机的汽车,速度逐渐变小,最后停下来 用力压气球,气球被压扁 石块从高处落下,速度越来越大。3 2015 攀枝花 秋天,稻子 笑弯了腰 说明力可以改变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