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加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p17—18。学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2.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概括推理能力。
3.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形成独立思考和**问题的意识习惯。学习重点:
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学习难点:
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学习准备课件、学习单。
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暑假是外出旅游的大好时节,好多人都旅游去了,当然李叔叔也不例外,看他是怎么去的?课件出示:
生:骑自行车。
师:你们看的真准,再仔细看看,你从图中还了解到了哪些信息?生1:李叔叔准备骑车旅行一周。
生2:李叔叔上午骑了40km,下午骑了56km。
2.师:根据了解到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生1: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生2:李叔叔今天上午比下午少骑多少千米?
二.合作**,解决问题。(一)**加法交换律1.列式计算。
师:今天我们选取“李叔叔今天一共骑了多少千米”来做我们的学习材料,要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应该怎么列式?生1:40+56(板书)师:还可以怎样列式?生2:56+40(板书)
师:它们之间可用什么符号连接?生:等号。(师板书等号)师:为什么可以用等号连接?生1:因为它们的和都是96千米。
生2:因为它们都是求的李叔叔一天行的总路程。
2.课件出示:
师:这两道题,它们的算式之间的能用等号相连吗?请你算一算!生:能师:为什么?
生:因为它们的和都相等。师板书:
3.师:观察这三个等式,你发现了什么吗?生: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师:从刚才的发现中,你们会猜想到什么呢?
生:是否所有的加法算式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呢?(板书: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4.师:口说无凭,你打算怎样验证咱们的猜想?生:我们可以再举几个例子来验证一下。
师:那请大家拿出本子来,举几个这样例子来验证看看!(生独立举例验证)
5.师:谁来上台说说你是怎么举例验证的?
生:(引:百以内的加法、多位数的加法、小数加法)
师:通过刚才这两位同学的举例,都能证明我们的发现是正确的。谁有没有发现交换加数位置和不相等的情况吗?生:没有。
师:也就是说,我们举不出反例,那证明我们该刚才的发现是正确。师:
谁能够再一次总结一下我们刚才发现的这个规律?生: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师:旁边的问号是不是可以擦掉了?!
6.师:这个规律,数学家们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做“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
7.师:刚才同学们举了那么多的例子,这样的例子能举完吗?生:举不完。
师:是啊,像这样的等式我们能写出很多很多来。(师边说便在等式的下面板书“”)
师:既然像这样的等式写不完,你能否开动你的脑筋,想办法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所有的等式。
吗?试一试,把你的想法在本子上写出来。(学生尝试)
8.师:谁来说一说你是用一个怎样的算式表示加法交换律的?生1:甲数+乙数=乙数+甲数。生2:△+生3:a+b=b+a
师:这三位同学的方法能表示出所有的情况吗?生:能。
师:这三种方法,你更欣赏哪一种?生:第三种。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因为第三种更方便、更简洁。
师:其实咱们的数学家想到的式子,跟生3的想法不谋而合,也是a+b=b+a。(师板书a+b=b+a)
师:你觉得a和b可以表示哪些数?
9.师:同学们现在回想一下,我们是怎样探索出“加法交换律”的,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生1:我们是先观察发现,再举例验证,最后是总结规律。师:
很简单明了,还有谁来说一说?
生2:我们第一步是观察发现,我观察这三个等式,发现了任意两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第二步是举例验证,我们举了好多例子,证明我们是正确的,最后一步是总结规律,总结的规律是“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师:
说的好不好?把掌声送给他!
板书:观察发现→举例验证→总结规律。)
10.师:我们刚才是通过观察发现,然后是举例验证,再总结规律,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
刚才大家经历了一次像数学家一样做数学的过程,那你能不能用这种学习方法去探索其他的运算定律呢?生:能。
二)**加法结合律。
1.师:现在请大家自学教材第18页,自学之前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一个学习锦囊,谁愿意大声读一遍?
生:一。观察发现。
仔细算出每一组题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二.举例验证。
你能再举出几组这样的例子吗?
三.总结规律。
你能用符号表示这个运算定律吗?
2.师:下面就请大家按照自学锦囊上的提示自学,开始。(生独立完成)
师:完成的同学同桌交流一下。
3.师:都完成好了吗?谁愿意到前面分享一下你的自学收获?
生:我发现第一组算式都等于288,第二组算式都等于273,第三组算式都等于507,它们都。
可以用等号来连接。
师:每一组题的两道算式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一样吗?
生1:前一道算式都是先算前两个数的和,再和第三个数相加,后一道都是先算后两个数的。
和,再和第一个数相加。
师:刚才这位同学分享了这么多自学的收获,那你还发现了什么?还其他的发现吗?
生:我还发现这三组题,后面的题都改变了运算顺序。师:
运算顺序改变了,那么什么没有变?生:和不变。
师:还有没有什么不变?
生:数字的位置没变,只是运算顺序变了。
4.师:刚才通过这三组算式发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那这个规律对不对还需要我们怎么样?
生:举例验证。
师:那谁来说一说你举的例子?好,你来!
生1:(24+76)+28=24+(76+28)(师板书)师:谁再来分享一下你举的例子?
(8+7)+3=8+(7+3)师:谁再来举一个?
生:(325+178)+22=325+(178+22),他们都等于525.
5.师:谢谢大家的分享。刚才,我们大家进行了举例验证,你们验证我们发现的规律对不对?生:对!
师:有没有举出反例的?生:没有。
师:那由此可以说明,我们该发的规律是生:正确的!
师:下面请同学们把我们发现的规律齐读一边,预备,起!
生::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师:刚才发现这个重要的规律,我们把它叫做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
6.师:这是我们发的第二个运算定律,那你能用符号表示加法结合律吗?生:(a+b)+c=a+(b+c)。
7.师:今天这节课,我们采用观察发现、猜想验证、总结规律的学习方法,发现了两种的加法运算定律,现在你还有什么不懂得、想提出来供大家研究吗?
生: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师:这个问题很有研究的价值,下面就请大家小组内交流研究,开始!(生小组交流,师巡视)
师:哪一位同学到前面来分享一下你们讨论的结果?
生1:我们小组发现的它们的相同点是都是加法,和不变;不同点是加法交换律的加数是两。
个数,加法结合律的加数是三个数。加法交换律是数字的位置变了,加法结合律是运算顺序变了。
师:你们同意吗?还有和这一组不一样的吗?
师:好的,看来其他组的同学的发现同他们是一样的,我们班的同学观察力和思考力非常强,那下面,我们就运用我们学会的本领来练一练,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下列等式各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①加法交换律②加法结合律33+159=159+3316+(20+9)=(16+20)+919+48+81 = 48+(19+81)
2.你能()中填上适当的数吗?①29+17=( 29②120+( 35+(
138+(62+365)=(365b= a+()
3.今天我和妈妈一起逛超市,看到体育用品柜台有下列物品:篮球:
285元足球163元羽毛球15元妈妈看完物品**后,就马上说出它们的总价钱,我真羡慕妈妈,到底他是怎样算的又对又快的呢?
4.小明在上课的时候,老师出了一道这样的题目:1+2+3+4+18+19=()
同学们都埋头算起来,小明却没有,他仔细地观察了这个算式,认真想了想,马上报出得数,他是怎么想的?你会算吗?
四.课堂总结。
1.本节课你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2.师:同学们今天的表现非常出色,用自己善于发现的眼睛和聪明的头脑找到了加法算式中的规律,认识并理解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
你看,数学家能总结出来的运算定律我们也能总结出来,我相信只要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勤动脑、多动手,一定可以把数学学得更棒!
五.板书设计。
加法运算定律。
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a+b=b+a(a+b)+c=a+(b+c)
观察发现→猜想验证→总结规律。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试题
第一单元 请印刷前将所有四年级试卷改为4号字 一 填空。1统称为四则运算。2 计算56 96 8 30,要先算 再算 最后算 结果是 与任何数相乘都得 4 粮食收购站收购小麦8吨,收购的大米比小麦多32吨。根据问题,列出算式 收购大米多少吨。收购的大米和小麦共多少吨。收购的大米是小麦的多少倍。5 给...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习题设计
第一课时 小数的意义。1 操作题。在直线上标出下面各数的位置。设计意图 根据在数轴上标出各小数的位置,一方面巩固小数的意义,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对小数的顺序 大小有初步的认识。2 开放题。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画图表示下面各小数。设计意图 通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小数,更充分的理解与巩固小数的意义,培养学...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说课标和教材。八仙筒镇第一小学蔡艳丽。各位老师下午好 我说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幻灯片 我将从课标要求 内容结构和编写特点 编排体例 知识与技能的整合 教学建议 评价建议六个方面来解读课标和教材 第一方面 课标要求 幻灯片 1.内容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