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说课稿。
奇异的克隆牛。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薛城区临山小学薄其勇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教材的内容是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奇异的克隆牛——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下面我将从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这三大方面来谈谈我对本单元教材的理解。
一、说课标。
课程标准对本单元的目标和内容标准作了具体的要求:
一)课程目标包括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这四个维度。
1.知识技能方面的目标是: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学会小数加、减法及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数学思考方面的目标是:经历小数加、减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了解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3.问题解决方面的目标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比较,感受整数加法运算律对小数同样适用,并能运用这些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
4.情感态度方面的目标是:感受数学与科技知识的联系,培养爱科学的情感。
二)内容标准包括: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整数加减法运算律推广到小数。
二、说教材。
针对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材,我将从“教材的编写特点、编排体例、内容结构和立体式整合”四个方面来说。
一)教材的编写特点:
1、 素材的选取具有时代性和科学性。
素材的选取具有民族性、时代性、科学性与前瞻性的特征。克隆牛作为当今世界上最新的科学成就,事件本身具有吸引力,同时又可以培养孩子的民族自豪感。相信用这样的素材贯穿学习的始终,有置身于科学殿堂一般的感觉。
2023年10月8日,国际上首例冷冻克隆牛胚胎移植犊牛“蓓蓓”在山东莱阳农学院出生,这是我国体细胞克隆技术取得的又一突破性进展。教材选用这一素材,一方面结合实际学习小数加、减法计算,体现数学的价值,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了解先进科研成果,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
2、 知识由易到难科学编排。
学生已学过简单的小数加减法(位数相同、不进位、不退位),本单元借此基础,先由小数位数相同加、减法(进位、退位添0占位的)引入,然后过渡到小数位数不同的加、减法,使学生循序渐进的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知识。
3、 注重知识间的联系和沟通。
教材重视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利用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联系学习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又如,借助整数加减法运算律直接推广到小数加减法运算律,学习简便计算。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构建新知识。
二)教材的编排体例。
本单元教材在体例安排上沿袭了本套教材的特点,以学生的数学活动为线索,展开相关知识的学习。青岛版教材形成这样一种叙述模式:以解决问题为基本框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实现解决问题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同步发展。
教材的编排包括信息窗、合作**、自主练习、我学会了吗和丰收园这五个板块。通过信息窗里提供的情景图,让学生发现信息并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合作**中解决问题,理解并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三)教材的内容结构。
本单元教材编写的基本结构如下:
信息窗1:小数加减法;信息窗2:学习混合运算,整数加减法运算律推广到小数。
第一个信息窗是教学的重点。因第二个信息窗中的知识(混合运算、整数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学生可以通过第一个信息窗获取的知识、方法的迁移获得。
信息窗1中红点一的知识点是位数相同的进位加法且结果可以简化,验算。是单元教学关键例题。
绿点知识点是位数相同结果需填“0”占位的小数减法、验算。
红点二的知识点是位数不同的小数减法。这才是一般的小数加减法,要通过这一问题的解决加深对小数加减法算理的理解。
信息窗2中红点一的知识点是小数的连减运算。红点二的知识点是小数的加减混合运算。重点是运算顺序。
]可以用“猜想――验证”的方式(使学生经历猜测验证的过程,体验这一科学研究的方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或“练习(可补充几组类似的式子)-归纳”的方式完成小电脑提出的问题。(使学生体会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后仍然适用),这个过程,使用了不完全归纳法,让学生感受不完全归纳推理的合理性。
四)教材的立体式整合。
1、知识基础
在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家居中的学问》中,学生对小数有了初步的认识。包括小数的意义,小数的读法和写法,小数大小的比较;还学习了简单的小数加、减法。
在本册教材中的第四单元《蛋的世界》--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的基本性质及应用(化简与改写),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名数的改写。
四下:第六单元《奇异的克隆牛——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地位和作用。
小数四则计算学习的开始阶段。
小数加减法计算法则的重要基础。
三、说建议。
我从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三个方面解读。
一)教学建议。
1、 用好教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交流搜集到的有关克隆技术的资料,或者教师向学生直接介绍我国克隆技术取得成就。然后,利用教材克隆牛的真实信息,激发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感受数学的价值。
2、 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自主学习新知识。
教学时,应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放手让学生尝试计算,在观察、比较,和交流的过程中,明白算理,掌握算法。
3、 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融入解决问题过程中。
本单元是计算教学。在教学时,要注意从实际问题引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小数加、减法的意义,学习计算方法,将小数加减法的学习融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4、 抓住重点,以纲带目。
三个信息窗中,第一个信息窗是教学的重点,第二个信息窗是第一个信息窗内容的拓展和延伸。教学时,要突出第一个信息窗的教学。要用足时间,沟通联系,使学生理解算理、初步掌握方法。
宁可多花点时间,多做点练习,务必让学生掌握。从思维方法上夯实基础,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个信息窗要重视引导学生通过迁移获取知识。迁移源:整数的运算顺序、运算律和小数的加减法计算方法。
所以教学时仍要本着“先学后教”的原则,更学生充分大的的时间和空间,先让学生自己完成。,已经学习了相同数位的加减法,为什么这里仍然安排了提个相同数位的?目的就是集中研究算理,让学生理解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这是本单元学习的关键所在,要研究透彻。
二)评价建议。
将评价过程整合在教学过程中。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评价应以课程目标和内容为依据,体现基本理念,全面评价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表现。
教材设计了具有评价功能的“我学会了吗?”和“丰收园”两个栏目,两个栏目的评价目标各有侧重。
1、我学会了吗?——把评价融入教学过程。
1)具有评价功能。侧重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属于是自我评价、定量评价。每单元一个。
2)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合为一体。实现了评价的即时功能,教师可利用评价所反馈的信息,适时调整和改善自己的教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丰收园——学习上的港湾和加油站,是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的定性评价。
它由两部分组成。左面的5个苹果,每个苹果功能各不相同,是对三维目标的直观表达。具体含义如下:
积极——学习的态度与情感;
合作——合作意识及交往能力;
会问——问题意识及提出问题的能力;
会想——数学思考;
会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右边部分是同学的自我反思与交流,在这里学生畅谈本单元、本册教材在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的收获。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价与反思,养成评价与反思的习惯。
三)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展开有活力的实践活动或游戏,实现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于生活又服务生活的价值观。依托学生素质为事例,渗透数学思想与知识。数学知识通过应用才得以巩固,数学技能通过练习才得以提高。
研究表明,只有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认识才会变得更加深刻,才能体会到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更加明白生活离不开数学,感受到数学的乐趣。比如学完“小数加减法”知识后,为巩固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安排了经典习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为培养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安排了思考题,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比如还设计了“我学会了吗”和“丰收园”进行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由于能力有限,以上对于教材的解读如有不当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A2说课稿
大家好,下面我就今天所讲的第六单元a2来进行一下解说。根据王教授的八说要求,首先我来说下教材 本课是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a部分第二课时,主要包括let s talk和let s play两部分。本课时的目标是掌握句型 are they 并用yes和no来回答。本课的重点句型是are they yes,...
说课稿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笔算除法例3 说课人 南口学校任金华。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南口学校任金华,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除数是两位数除法 中的例3 笔算除法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今天的说课。一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二 教学背景分析。三 教学目标及教学...
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第六单元。1 填空。1 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成群地从。2 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在或是瞧见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3 乡村四月 是宋代诗人所作。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也表现出。4 四时田园杂兴 的作者是宋代诗人诗人描写了乡村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