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诊断自测题

发布 2023-01-07 00:36:28 阅读 7875

初中语文试卷。

灿若寒星整理制作。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诊断自测题。

卷面书写:腹有诗书气自华,一笔好字闯天下。亲爱的同学们,此题不需专门作答,只要做到书写规范、工整,卷面整洁就可得分,相信你一定会珍惜这次机会!

一、积累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犬牙差互(cī) 往来翕忽(xī) 觥筹交错(gōng) 脱笼之鹄(hú)

b.樯倾楫摧(qiáng)悄怆幽邃(cuàng)淫雨霏霏(fēi)曝沙之鸟(pù)

c.佁然不动(yí) 浩浩汤汤(tāng)林壑尤美(hè)呷浪之鳞(xiā)

d.俶尔远逝(shù)薄暮冥冥(míng)飞沙走砾(lì) 岸芷汀兰(zhǐ)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青树翠蔓日光下澈山肴野蔌波澜不惊。

b.风霜高洁往来翕忽参差披拂静影沉碧。

c.政通人和满目萧然晦明变化汗出浃背

d.余寒犹厉鲜妍明媚伛偻提携宴酣之乐。

3.下列诗句、篇目、作者及朝代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陶渊明——东晋。

b.“欲渡黄河冰塞川,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李白——唐朝。

c.“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唐朝。

d.“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己亥杂诗》——龚自珍——明朝。

4.下列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如鸣佩环,心乐之念无与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先天下之忧而忧。

c.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d.髻鬟之始掠也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

5.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句话中的“以”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属予作文以记之 b.以其境过清。

c.醒能述以文者d.全石以为底。

6.文学常识填空。

他被贬滁州,却寄情山水,与民同乐。醉翁亭因他而名满天下,他是朝著。

名文学家、史学家 ,号 ,又号。

他被贬永州,但永州待他不薄。一篇《小石潭记》让他又一次扬名文坛。他是 ,字子厚, 代文学家之一。

他先忧后乐,写下了传颂千古的《岳阳楼记》。他是朝 ,该文选自。

《满井游记》的作者 ,字中郎,号 , 代家,与其兄、其弟并称为。

7.请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描写醉翁亭春夏之景的句子是。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与“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莫言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感言演说中感谢恩师徐怀中先生,可以说有了徐怀中才有了莫言。这让我们想起韩愈在《马说》中的同样感慨。

怀旧空吟闻笛赋。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文中,表现出诗人舍己为人,有着博大胸襟的句子是: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8-9题。

行路难(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8.诗中采用吕尚和伊尹这两个典故,用意是什么?

9.“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第10—14题。

小石潭记(节选)

柳宗元。【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0.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往来翕忽(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11.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潭中鱼可百许头可:

怀民亦未寝寝:

12.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其岸势犬牙差互。

念无与为乐者。

13.甲、乙两文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用原文回答表现作者情感的句子:

甲文是:乙文是:

14.仿照示例,赏析乙文中的句子。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示例:正面写了游鱼,侧面写了潭水的清澈透明。字面只写鱼,对水只字未提,但水清鱼欢的优美画面却展现在读者面前。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三)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回答后面问题。

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余为儿童时,闻山游者说峡山寺,难为俦①远地,尝以为无缘能来。及兹获游,周历五峰,然后知峡山之名于世,有其故焉。

于灵鹫寺时,述诸山居之所长,而未言其所不足。如虎丘之剑池不流,天竺之石桥下无泉,麓山之力不副天奇,灵鹫拥前山,不可视远,峡山亦少平地,泉出山,无所潭。

乃知物之全能,难也。况求友择人而欲责全耶?去其所阙,用其所长,则大小之材无遗,致天下於治平②也,弗难矣。

注释】①俦(chóu):伴侣,此处用作动词,结伴同游。②治平:政治修明,社会安定。

1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a.去国怀乡b.至若春和景明 (

c.然后知峡山之名于世d.去其所阙( )

16.选出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

a.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至则无可用 b.不以物喜/皆以美于徐公。

c.而未言其所不足/学而不思则罔 d.有其故焉/且焉置土石。

17.用现代汉语解释下面句子。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18.请从修辞运用的角度品味下面的句子。

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19.选出对【甲】【乙】两段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甲文先写登岳阳楼所见的自然风光,接着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景不同,情亦不同,一阴一晴,一悲一喜,形成鲜明的对比。

b.甲文写景、抒情、议论紧密结合,把人物的感受融入景物描写之中。

c.乙文中,作者通过写童年时听旁人的讲述,从正面表现了峡山寺的美景。

d.乙文是一篇借题发挥之作,写峡山寺只是一个引子,目的是引出后面的议论。

20.【甲】【乙】两文表达的主旨虽不同,但都会给人一定的启发,请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四)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手帕。母亲有个习惯,在春夏更替的时候总会把一家大小的衣服分门别类地叠好。又是5月份了,她照例收拾着衣物。我躺在沙发上翻着一本旧杂志,茶几上一束纯白的栀子花发出浓郁的香。

玲珑,你看,这儿有好多条手帕呢!”母亲突然转过身来对我说,似乎很兴奋。

手帕?”我喃喃道,心底竟泛出一丝陌生和温馨。我放下杂志,走到母亲身旁,她正在仔细地折着每一方手帕。

你还记得这些手帕么?十几年的全在这儿啦。你看,这块蓝色的,还记得么?

你才四岁的时候,我常用一个镍别针将它别在你的外套上,给你擦汗,看着你在我前面颠颠地跑,手帕一荡一荡的,真像一只花蝴蝶呢!”母亲絮絮叨叨地说着,并不看我,完完全全地沉醉在幸福的回忆中。我静静地听着,不敢吱声,我无法应和母亲,因为我什么也不记得了。

还有这块白色红边儿的,是你十岁那年特意订制的。看,上面还印着字哩:爱女玲珑,十岁,生日快乐。

唉,日子过得真快,转眼就8年了,一眨眼的功夫。”她轻轻叹息了一下,把脸对着我,可她那慈爱的目光却让我不知所措。我是多么希望自己能记得这些往事啊,哪怕是模糊的、零碎的也好!

我无法想像,为什么母亲如此细心地收藏着过往,如数家珍般道出我的点滴,她不是常常抱怨说人老了,记性坏了吗?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答案

同学们,你们是否在为课后练习而烦恼呢?不用担心,以下是查字典语文课后练习频道为您搜集的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答案,供您参考学习!26课小石潭记。一1冽缀澈2 1 向西,往西。2 以 为乐 3 在空中 4 像北斗星一样。像蛇一样 5 像狗的牙齿一样。6 格外。3 1 清澈。凄清,冷清。2 以 为...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

第26课 小石潭记 预习学案。宁阳二十中路月霞。预习目标 1 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 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 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3 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独凄凉的心境。预习重点 学习对景物入微地观察,并抓住特点写景,提高对美的鉴赏能...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案

单元分析与解读。本单元所选课文,以写景记游的古代散文为主。有的表达旷达胸襟,有的流露自得之乐,有的抒发闲适之情。所记景色不同,写作心境不同,却都是感事抒怀,借景言情的名篇。小石潭记 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行 游览 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秀丽的景色的描写,细腻生动,肖其貌,传其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