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材分析 人教版

发布 2020-11-15 00:43:28 阅读 9059

单元教学设想】 三国有一个故事,说有人向董遇请教,他不肯教,说:“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苏东坡曾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他们宋朝有“《文选》烂,秀才半”的谚语。后人也仿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咏。”诸如此类的话都在说“熟读”的重要。

因此,学习古诗文的第一学法就是“熟读法”。 真正的“熟读”应是一种美的享受和美的创造。苏轼说:

“三分诗,七分读。”此言也正道出了诗文诵读的重要性。古诗文尤其重视诵读,学习诵读的基本技能,是更好地品味古诗文的必要环节。

为了全面了解作家作品,自主地查阅搜集资料是必不可少的学习方法,真正做到“立体的懂”,而不是“平面的懂”,这就是文学理论所谓的“外部研究”。这种“外部研究”既是横向的也是纵向的。因此,学习古诗文可用“综合学习法”。

古诗文流传于世,自有其可称处,其中有的既是名篇,亦复有佳句,即如晚清王国维所谓“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有篇有句”者。而且许多名句因寓意深刻、形象生动而流传千古,脍炙人口。这样,“语言积累法”也是学习古诗文的一种必要方法。

(小石潭记 》教学新点子方案一教学角度:找“文眼”――理清写作思路。 主要教学步骤:

1.阅读全文,找出总括“小石潭”特点的语句。学生纷说,引导归纳――“水尤清冽”。 2.再读课文,解释“清冽”一词的意思。

分层阅读描写“清冽”的语段。 3.以“清”字组词,概括第一段的内容(清响、清兴、清澈、清景)。 4.读第二段。

找出能表现水清澈的字眼(空、无)。问学生:此时表现鱼与我的心情的词语是什么?

(乐) 5.共同**:第三段描写“潭源”对表现“清冽”的作用(提示:远景曲折美,幽美的潭源半藏半露表现其曲折之致,潭水“清冽”也自有其幽深曲折的潭源)。

6.画出描写“冽”的语句。说说作者游“小石潭”的心境。 7.总结。

多角度理解“清冽”含义:清中有冽,冽中有清;景物“清冽”,心境“清冽”。 方案二谈“美感”――品析审美趣味。

主要教学步骤: 1.初读课文,讨**章的谋篇和情感波折,感受行文的层次美。 2.学生自己品析字词美,用“……美在……”或“……表现了……的美”等表述。

3.引导学生进行美点探索。 ①从鱼游澄潭,感受其中的图画美。 ②从游鱼的“乐”,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美。

③从鱼之“空游无所依”,感受以虚写实的意境美。 ④从潭的周围景色和潭源的描写,感受映衬美。 4.引导学生进行美点联想。

①从石之多态,联想古代诗文描写山的名句。 ②从水之清澈,联想古代诗文描写水的名句。 ③从作者游赏自然,联想古代描写人与自然契合的诗文。

5.小结。 (岳阳楼记》教学新点子方案一教学角度:诵读训练主要教学步骤:

1.导入课文,介绍文学常识。导入方式提示: ①以题目中地名为视点,介绍岳阳因文人墨客之题咏而声名远播,更因范文而熠熠生辉。

②从主题精神出发,引出古今淹蹇困厄之士,他们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③从文学心理而论,登高望远者多因景生情,亦会景因情异,更会对景伤怀。 2.学生通读全文,老师示范,多****,学生自由朗读。

3.老师提出问题:范文所表达的中心内容是什么?学生纷说,总体把握。

4.诵读指导,例文示范,根据本文特点,提出诵读要点:首先是总体把握全篇朗读的轻重缓急和情感波折,叙述处要平,喜者要扬,悲者要抑,抒志时要浑厚。其次是注意本文的骈散结合的特点,既读出其宫商协和,也要读出其奇偶错综之趣。

再者是字词句等细节的品读。 5.学生分组练习,自己配音朗诵,评选诵读优秀者,全班表演,共同点评。 6.老师用多**展示朗读要点,学生再揣摩,体会其中朗读之美。

7.学生试背部分段落。 方案二(文章语文潮网http://yuyingchao 教学角度:

写读训练主要教学步骤: 1.教师出示一朵花,学生看花后,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一段话。 2.全班交流,**“观花”之异趣,感受心理对创作的影响。

3.品读范文之悲景,模仿其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 4.品读范文之乐景,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 5.分组交流,全班点评。

6.创新思维写作训练: ①以乐景写哀情。 ②以哀景写乐事。

老师举例说明,学生自由创作。 7.依据课文主题,学生自创逆境警句。 《醉翁亭记》教学新点子方案一教学角度:

朗读训练主要教学步骤: 1.学生自读,辨音正义。 2.分句群朗读,理解文章内容。

3.分段朗读,理清文章思路。 4.朗读示范。以第二自然段为示范:

首先,第一个“也”字句群,日出雾散,云归岩暗,读出欣然驰往之情,但前者应声清气朗,后者收束畅快。第二个“也”字句群,春夏秋冬景色更替,赏心悦目,春夏趋暖,字数也长,读时音应稍扬稍长;秋冬渐寒,字数也少,读时应即抑又短。第三个“也”字句群,景色多变,心潮起伏,读时应舒展自如,既扬又缓,气顺音强。

其次,读韵律。 第三,读情感。 5.**多**,指导朗读要点。

6.学生学读,自选一段作为朗读表演。 7.小组交流,全班朗读,老师点拨。 8.背诵全文。

方案二教学角度:比较研读主要教学步骤: 1.学生展示所搜集的有关范仲淹和欧阳修的资料,阅读并分小组讨论体会。

2.教师指导比较阅读的方法。并提出比较阅读的主问题: ①从社会背景上去比较。

问:范仲淹与欧阳修当时的处境的共同点是什么? ②比较这两文的创作动机。

问:这两篇文章所表现的“乐”是否相同? ③比较这两文的艺术风格。

问:这两文章在语言风格上各有怎样的特色? ④从读者接受的角度去比较。

问:你对哪篇文章最让你感动? 3.学生先自己研读,然后分组共同讨论。

4.全班集中点拨,指导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方法。 5.学生自主发现。老师问:

你自己还怎样的发现呢? 6.老师梳理本节课内容。 《满井游记》教学新点子方案一教学角度:

品读课主教学步骤: 1.课前准备,引导学生回忆所知的描写春天的诗文。多**展示诗文。

2.导入新课,读课文,运用工具书和注释疏通字词,正音辨义。 2.再读课文,提问:请你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内容。

3.教师指导阅读要点,提问:用文中的原语言回答,本文描写了哪些景物? 4.读课文,思考文中所描写的画面。

5.多****北方初春的画面,学生分层读课文。 6.重点品读课文第二段,主问题**: ①本段描写了哪些内容?

②全段围绕哪一个字展开描写的?说说你的道理。 ③文中多用比喻,尤其刻画山情水态,颇为新颖,请你思考其中的妙处。

④从本段找出表现早春“早”的句子,并画其“字眼”。 方案二教学角度:语言积累课主要教学步骤:

1.课内语言积累。 ①师生共说说语言积累的重要。学生读文,互相交流,说丽词雅句。

②指导学生做语言积累卡片。词语积累;句式积累;修辞格积累。 2.语言运用练习――比喻句。

①写一个描写高兴或低落时的比喻句。 ②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风”、“柳”和“红装”三词连成一段话。 3.课外语言活动。

目标: ①搜集有关描写春景的诗句。 ②剪裁春景的图画,为画写一段散文诗。

③通六法可以为文配画。 《诗五首》教学新点子方案一教学角度:诵读主要教学步骤:

1.通读诗篇,咬准字音;分篇诵读,总体把握。 2.诵读指导,要点说明: ①五言律句节奏为“二二一”或“二一二”形式;七言律句节奏为“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形式; ②平声字韵脚读音要拉长,仄声韵脚不延长。

③激昂的诗句要高声稍快地读;伤感的诗句,要低沉稍慢;叙述描写的诗句要高低适中,不快不慢。 ④以龚自珍《己亥杂诗》为例画音节和韵脚,并作诵读示范。 3.分组试读,感受诗韵。

学生划各篇的音节和韵脚,自由诵读,体会诗的韵律美。 4.画面演读,体味诗情。分别**各诗的情景画面,学生配画诵读,理解各诗表达的情感。

5.美点想读,涵泳诗境。学生展开想象,体会诗句的意境。 6.展示曲谱,师生吟唱。

以李白《行路难》为例。 7.自主美读,背诵诗篇。 方案二教学角度:

拓展主要教学步骤: 1.介绍拓展课的要点:立足教材,知识延伸;主题**,综合会通。

2.教师引导学生**。给出主问题: ①陶渊明诗中有“酒”,李白诗中也有“酒”,你还知道多少关于“酒”的诗文和故事?

②对本能的需求是人的最基本生存能力,但杜甫在风雨之夜想到的是大庇天下寒士的广厦,你能联想一些古今这样的事例吗? ③请你谈谈龚自珍对“花”的意象的翻新。你还有怎样的新发现呢?

④李白要学宗悫长风破浪,请你再搜集有关这样励志的警句。 ⑤岑参的雪花以梨花喻之,说说你的理解,利用网络搜集描写“雪”的诗文。 3.学生小组讨论,教师点拨指导。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材分析 人教版

教学角度 写读训练。主要教学步骤 1 教师出示一朵花,学生看花后,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一段话。2 全班交流,观花 之异趣,感受心理对创作的影响。3 品读范文之悲景,模仿其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4 品读范文之乐景,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5 分组交流,全班点评。6 创新思维写作训练 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材分析 人教版

单元教学设想 三国有一个故事,说有人向董遇请教,他不肯教,说 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苏东坡曾说 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他们宋朝有 文选 烂,秀才半 的谚语。后人也仿说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咏。诸如此类的话都在说 熟读 的重要。因此,学习古诗文的学法就是 熟读法 真正的 熟读 应是一种...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传统的名家名篇,其中有庄子对精神自由的渴望,有儒家对学习生活 理想社会的期望,有韩愈 不平则鸣 的呐喊,有杜甫 白居易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学习本单元,要在反复诵读课文的基础上,培养文言语感。注意积累常用文言实词和句式,欣赏文中精彩的语句。学习古人论事说理的技巧和思维方式,体会他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