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 五四 化学八年级4 2《氧气》教案

发布 2022-12-26 23:12:28 阅读 4426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教学设计。

此部分内容属于课标中“身边的化学物质”一级主题下的“我们周围的空气”这个二级主题中的内容。课标要求: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活动与**建议”中安排了辩论:

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会越来越多吗?氧气会耗尽吗?

对课标的解读: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首先“了解”这属于认知性学习目标水平中的第二层级。根据理解我把“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这一目标分解为:

了解自然界中氧元素的存在、氧循环的主要途径以及意义。由于本主题属于“身边的化学物质”一级主题下的“我们周围的空气”这个二级主题中的内容,所以教学中,我们要联系实际,结合身边的典型物质—空气中的氧气的性质、变化,通过对氧气循环途径、意义的分析去了解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1.通过分析提供的元素含量图示以及对相关问题的思考,知道氧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及原因,进一步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思想。

2.通过从化学的视角对自然界中氧气产生和消耗的途径的分析,初步认识氧循环的过程,体会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之间的关系,发展变化观、能量观、元素观。

3.通过对氧循环主要途径及意义的**分析,掌握**学习一般思路和方法;通过归纳总结和提升环节,培养学生提炼知识、构建知识体系的习惯,掌握正确的归纳总结的方法等。

4.通过联系实际对有关问题的思考,感悟氧循环对人类的重要意义,培养资源意识、环保意识、社会责任感等;通过对氧气利与弊的讨论,培养一分为二,辩证认识物质的观念等。

重点:通过从化学的视角对自然界中氧气产生和消耗的途径的分析,初步了解氧循环的过程,体会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之间的关系,发展变化观、能量观、元素观;结合化学变化的意义以及通过联系实际对有关问题的思考,感悟氧循环对人类的重要意义,培养资源意识、环保意识、社会责任感等。

难点:通过**体会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之间的关系,发展变化观、能量观、元素观等。

学生在生物上已经学过自然界中氧气的循环及意义,知道地球上产生和消耗氧气的主要途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微生物氧化分解有机物),但没有从化学的角度,站在物质变化的角度去认识氧气循环过程及意义,对于氧气循环与氧循环的区别,更是一知半解,甚至不了解。学生之前的化学学习中已经学过物理和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能对物理和化学变化进行判断,对于化学变化的意义是提供新物质和能量有所了解,但对于化学变化中的能量变化、转化认识还不够深刻。所以,本节课关键就是引导学生从化学视角了解自然界中氧循环的途径和意义,从中渗透和发展变化观、能量观、元素观等,避免把对自然界中氧循环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生物课的认知水平上。

在教学形式上,注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充分利用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交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恰当的选择独立思考还是小组讨论,尽可能的多让学生交流,尽量让每位学生在本节课都有交流展示机会。

一)学生活动。

课前预习。完成本节课的课本内容预习,可在课本上圈画、标注困惑,进行大胆质疑。

1.阅读教师推荐“拓展资源”(后附“拓展资源”)

2.自学《导学案》环节。

一、环节二,环节三(后附“导学案设计”)

搜集资料。1.搜集植物光合作用及动植物呼吸作用的资料。

2.搜集产生与消耗氧气途径的相关资料。

难点突破。1.对于自学**现的疑难问题通过询问长辈亲友、上网查询相关问题及资源信息,为课堂做好准备。对于仍无法解决的,可以留在课堂中与师生共同**。

2.学生上课前还需要对之前所学物理化学变化概念、化学变化意义、性质与变化关系、结构与性质关系等提前做好一定的复习与巩固,为本节课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师活动。

1.精读课标与教材,提炼教材中的重点问题与内容。

2.确定好学习目标与重难点,搜集有效的教学资料,完成好教学设计与导学案。

3.预设好课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预案。

根据“评价设计优先于教学设计”的理念,达到教学目标与评价的一致性,设计了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两个测评工具:

一)课堂学习效果评测工具。

1.课堂学习效果评测量表。

2.课堂检测效果统计表。

3.“星级绿色电子激励评价”赋星规则。

课堂小组原则上由四名成员组成,各组可确定自己富有朝气的个性组名,组训,形成自己的组文化,各班黑板的小组名称可以用学生自己命名的组名进行体现,加强小组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赋星:课堂表现设10个基础星,小组成员采用编号方式,分别为号,较易问题重点让号学生参与号同学回答正确加1星号同学回答正确加2星(若4号同学回答很精彩,可再加1个星),课堂提问时,对表现极突出的同学可加奖1个星。小组合作可以组内分工,一对一帮携,经小组合作讨论后,发言要加上“我们几组的意见是……,其他小组还有不同意见吗?

”,本组补充正确亦可加星,补充不正确,其他组补充正确亦可加星。每节课后要公布本节星数,实行**奖星制,一奖均奖。

要求:学生记录时,组长要详细认真记录本组加星情况,学科两名课代表也要做相应记录,以备核实;每节课结束前教师要在全班统计公示,如果有小组作假,则该小组本节课的全部星数归0。

(二)学习效果评测方法。

课堂充分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实现自评、他评、组评、师评的有机融合,重点利用好学校推进的“星级绿色电子激励评价系统”,充分发挥评价的积极导向与激励作用。

1.课堂即**价——教师用赞美、鼓励的话语,对学生课堂过程中的表现,及时给予肯定,能让学生形成对自己的鞭策,以更强的自信心投入学习。

2.课堂检测评价——利用课堂提问、交流、小测等形式及时地反馈学生存在的问题,便于教师适时地进行教学调整,也能使学生了解自己目标的达成度,更好的落实和巩固所学知识。

3.表现性评价——学生以《导学案》中的**提纲为载体,结合自主**、合作**、归纳提升等部分,发散思维,积极展示自己。每个环节都能确知自己的**结果如何,这是学生对自我学习的过程性评价。

4.课后作业评价——开放性的内容,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充分肯定和鼓励学生的进步,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5.小组合作及个人评价——依据学校“星级绿色电子激励评价”赋星规则,实行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由各个小组长具体负责,对学生个人及小组的得分情况及时汇总,在课堂的最后一环节进行汇报展示,教师对各小组活动情况进行具体的总结和评价。

自然界中的氧循环》导学案。

思考1:对比观察以上四幅元素含量图,你发现了什么共同点?

思考2:自然界中氧元素的存在形式。

自然界中的元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元素总是以一定的形式存在于物质中。氧元素可以以哪些形式存在于物质之中呢?请你根据已有知识,思考下列问题:

资料1:水占人体重的60%-70%,一般新鲜的植物体含水量为70%-95%,除水外,构**体、植物以及其他生命体的物质主要是蛋白质、糖类、油脂等有机物,这些有机物中主要含碳、氢、氧等元素。

鲁教版 五四制 美术八年级上册《剪纸》教案

剪纸 教案。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我国剪纸的发展历史 艺术流派 审美心理 丰富的表现内容以及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明白剪纸朴素的美与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紧密联系,不仅能美化生活,而且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精神寄托,以此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 剪纸的样式 民间剪纸艺术的形式及表现内容。教学难点 剪纸的方...

八年级化学讲义 鲁教版

第一单元步入化学殿堂。第一节化学真奇妙。一化学改变了世界。什么是化学?化学应用到了我们生活的哪些方面?二神奇的化学变化。1 点燃镁条。现象 2 向试管中加入少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再加入几滴酚酞试液。现象 3 锌与稀盐酸反应。现象 4 硫酸铜与氢氧化钠的反应。现象 化学变化 生成新物质的变化。1 特征 ...

鲁教版 五四制 化学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检测试

一 选择题 共20题,每题1分,共20分 1 空气的成分中,能导致温室效应的气体是 a 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稀有气体。2 下列变化一定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石油分离出汽油 煤油和柴油等 b 煤焦化产生焦炭 煤焦油 焦炉气等。c 工业上分离空气制取氧气 氮气 d 车胎 3 吸烟有害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