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备课时间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
周星期。29湖心亭看雪第课时。
备课组长签名。
主备人教研组长签名。
个性化备课。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掌握重点字词和重点句子的翻译,能准确的翻译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奇事、初步感受作者游湖的雅趣。
在深入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背诵。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难点。一: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美丽的西湖留下了多少文人墨客的足迹!杨万里在一个晴日来游西湖,看到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苏轼在一个雨天来游西湖,看到了“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明代汪珂玉说“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今天让我们再随明末散文集张岱去欣赏雪中的西湖美景。
二:学习目标出示。
1、了解作者及湖心亭。
2、掌握“崇祯、更、毳、凇、沆砀”等字词的读音,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结合课文注释,掌握重点字词和重点句子的翻译,能准确翻译课文。三:自学自测:教。
一)自学导航:
1、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文。
学家。他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子弟。他喜游山玩水,在文学、戏剧、学。
**方面有很深的修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shàn)溪山中,专心。
从事著述,穷困以终。
代表作:《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明亡以后,书中缅怀往过。
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总带有淡淡的哀愁。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
学生齐读注释①,提示要注意的三个地方:
程。1).课文选自《陶庵梦忆》,忆——这是一部回忆录。写于明王朝灭亡之后,表现了对故国往事的怀念。
2).作者的家乡是**?——山阴(即今天的浙江绍兴)。
而他寓居的地方是?——杭州。这说明作者身在他乡,客居异地。
(3).“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
—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明亡后,张岱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在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他的文章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2、湖心亭:
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
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3:题解。
湖心亭”指杭州西湖湖心亭,交代了赏雪的地点;“看”是欣赏、观赏的意思;“看雪”点明了事件。文题简洁、明了、展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自学指导。
1、学生自由放声朗读课文。
要求:声音亮,吐字清;读出停顿、读出节奏。2、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
3、请学生朗读,其余的学生点评,要求:读准确、句读分明。4、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三)自测:
1、给下列划线的字注音。崇祯是日更定毳衣炉火雾凇沆砀铺毡对坐。
焉得更有此人余强饮三大白喃喃。
2、解释下列加点词。
是日更定:是,这。更,古代夜间计时的单位,一夜分五更,每更约两小时。从晚上八算起。定,开始。
拥毳衣炉火:毳,鸟兽的细毛。毳衣,毛皮衣。
雾凇沆砀: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冰花一片弥漫。
上下一白:全白。一芥(jiè):
一棵小草。芥:小草,形容船小。
焉得更有此人:焉得:哪能。
更,还。客此:在此地客居。
客,客居,作动词用。及下船:及,等到。
喃喃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这里可看作自言自语。3、这篇文章叙述了一件什么事情?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更定地点:西湖,前往湖心亭。
人物:余,舟子,两金陵人,童子。
事情:余独往湖心亭看雪,喜遇知音,强饮三大白而别四:讨论答疑:翻译课文:
明崇祯五年十二月,我正住在西湖边。连续下了三天大雪,西湖中人、鸟、声音都没有了。这一天,晚上八点了,我划一条小船,抱着细毛皮衣和火炉,独自往湖心亭看雪。
寒气弥漫,白茫茫一片,(只见)天和云、和山、和水,上下全是白色的。湖上映出出的影子,只有像一条印记的长堤,像一个墨点的湖心亭,和我那像一片芥叶的小船,像米粒一般大小的船中两三个人罢了。
来到湖心亭,看见还有两个人铺着毡子,面对面坐着,一个小书童在温酒,酒烧开了。(他们)见到我,喜出望外,说:“湖中怎么可能还有这种人?
”拽着我一起喝酒。我勉强喝下三大杯就告辞。问他们的姓名,他们说是金陵人,现客住这里下船时,船夫嘟嘟哝哝地说:
“别说相公痴,还有比我们这位相公更痴的人呢。”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是了解作者和疏通文意,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课文内容。
六:当堂达标:
高效课堂基础积累。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
背诵课文。二:学习目标:
1、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学习本文对比、白描的手法的运用。2、欣赏雪后西湖之美,感悟作者流露的情感。
3、了解课文熔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三:自学自测。
1、本文题为“湖心亭看雪”作者看到了怎样的景象?找出文中原句。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2、“我”遇见了什么人?他们看到“我”心情怎样?
我”遇见了比“我”来得更早的两个赏雪人,他们非常高兴。从“见余”“大喜”“拉余同饮”等可以看出。四、讨论**。
1、作者从什么角度写雪景?写出了景物的什么特点?请具体分析。
a、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以听觉写景,突出冬雪的寒冷威严)b、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描写雪后西湖全景,设造了寂静、空旷、混沌的境界。)
c、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作者落笔眼前,写西湖近景。“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与旷远苍莽的大自然进行对比,渲染了“寄浮游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人生情绪。
)2、本文写景如何安排顺序?用了什么方法?
写景的顺序:从整体到局部。在整体描写部分,又采用了由上到下的顺序。在局部描写部分,又采用了由大到小、由远到近的顺序。
写景主要使用白描手法,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这些语言简朴精炼、不加渲染、寥寥几笔勾勒出湖中雪景之美。
4、天寒地冻他要夜间看雪而且是独自一人,这痴行展示了作者怎样的情。
教学反思。怀?
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而一人独行于茫茫的雪夜,顿生“寄浮游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人生情绪。五、延伸拓展。
古代文人中有许多遗世独立的文人雅士,你能举出几个这样的列子吗?如何理解古代人这些文人的行为?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田园,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
陶弘景:曾经掌朝廷机密文书,后来不仕隐居,于情山水,做起了“山中宰相”。
刘禹锡,住在陋室,“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他们品德高尚,洁身自好,不与腐朽的官场为伍。他们性情高雅,于情山水,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绝妙奇文。他们消极避世,一方面可以抵抗统治阶级,可是另一方面他们没有为当时的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他们的独善其身,使他们的杰出才干没有了社会价值。
六、课堂小结:
本文描写了湖心亭悠远脱俗的雪景,叙写了湖心亭的奇遇,叙事、写景、抒情有及结合,表达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在短短的二百字中,作者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娓娓道来,情致深长,让我们领略了西湖的空旷辽远,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淡淡的故国之思,当然,作者消极避世的思想我们还是应该批判地对待。七、当堂达标:
高效课堂当堂检测附:板书设计。
湖心亭看雪。
张岱(叙)事:湖心亭看雪。
入)景:雪后湖心亭奇景。
含)情:雅趣,超凡脱俗,孤芳自赏。
八年级语文湖心亭看雪教案
八年级语文 湖心亭看雪 教案。万顺中学吴亚玲。教学目标。1 领略大自然的美境。2 学习本文把写境 记事与抒情融为一体的写法。重点 体会文中意境。难点 文中数量词使用的特色。课时划分 一课时。教学用具 多 教学过程。一 出示课题。二 积累有关雪的诗句。诗中雪。1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 梅花 ...
八年级语文下册《湖心亭看雪》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 湖心亭看雪 教案。湖心亭看雪 教案 学习目标 了解作者及写作年代,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理解课文融叙事 写景 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体会本文清新淡雅的意境和严整而富于变化的语言。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水平,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掌握白描写作的手法。体会...
初中八年级语文《湖心亭看雪》教案
湖心亭看雪 教案。教学目标。1 自读课文,疏通文句。2 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 教学重点 雪后奇景的赏析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教学程序。一 导入 十。一 长假有到西湖一游的同学吗?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诵多少呀?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的西湖呀,你的美丽让历代的文人梦萦魂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