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7背影教案新人教版

发布 2022-12-21 15:22:28 阅读 5844

背影。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用平实质朴的文字具体地记写情景、真切地表达感情的文风和通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命题立意以及详略结合、突出重点的写法。

2.理解本文所表现的父子之情,从一个家庭的不幸了解当时社会阴冷、灰暗的世态。

教学设想:1.“背影”作为全文线索,在文中多次写到,尤以在记述父亲为买橘子而过铁道那个场面时的描写为最详——它的描写特点与感人力量,这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车站送别场面前的文字,即课文第。

二、三、四节在全文中的地位与对表达父子之情所起的作用,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2.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阅读、讨论、研究,教师只作必要的引导、点拨;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的推进注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以及各个步骤间的有机联系。

3.安排两教时。

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

1.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是本文的教学重点;课文第。

二、三段对表达中心的作用是本文的难点。

2.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朴实的语言所饱含的深情厚意的理解;分析课文可按“内容-结构-语言”的顺序由浅入深地进行。

3. 细节描写对于表达中心、表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作用。

第一教时。教学要点:

一、要求学生自读课文,通过看注解和查字典扫清文字障碍,并了解文中所写内容,理解以“背影”命题的道理及写“背影”有详有略的好处。

二、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寄寓在“背影”中的感情。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1、问:我们在初一时曾学习过一篇有名的文章《春》,大家想一想,它的作者是谁?(学生:

朱自清)大家再回忆一下,朱自清是怎样一个人?他的主要经历又是怎样的?***同志对他曾作过怎样的评价?

学生回答后,教师作适当补充:朱自清是现代著名散文作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毕业于北大哲学系,当过中学教员,后去英国留学,回国后任大学教授;他于“五四”时期即写新诗,曾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一个诗刊——《诗》的编者之一,2024年后创作转向散文,有诗文集《踪迹》、《欧游杂记》。

散文代表作是《背影》、《河塘月色》。晚年他积极支持反对蒋介石统治的****,2024年6月签名于**美国扶植日本和拒绝领取“美援”面粉的宣言,***曾说:“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民族的英雄气概”。

(别了,司徒雷登》)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背影》,也是朱自清写的。《背影》是朱自清的散文代表作。写于2024年10月,当时影响很大,“在中学生心目中,朱自清三个字已经和《背影》成为不可分的一体”(李广田语)。

它是纪实之作,文中的时间和事情都是真实的;它写得情真意深,十分感人,不少人读了都落下了眼泪;我们今天读它依然有着历史的认识作用。

2、欣赏唐-孟郊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

讨论:谁知道这首诗的主题?作者?及生活的年代?

总结:歌颂母爱孟郊唐朝。

3、激发感情,导入新课。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真挚无私的。这种爱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子女对这种感情有的体会到了,有的体会不到;有的当时就体会到了,有的过后才体会得到。老一辈这种崇高美好的感情深深地感动和激励着一代一代年轻人,同学们想一想,父母的疼爱之情是否感动过你?

你是通过什么事体会到的?这种感情是体现在父母的只言片语中,还是隐含在父母的神情语气里?是通过某个动作流露的,还是通过某个身形体态表现的?

父母疼爱子女的细节,有的令人终生难忘。本课所写的是父亲的背影。学习这篇课文时,同学们要弄清:

这是父亲做什么时的背影?这“背影”体现了父亲对“我”的什么感情?文章写这“背影”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二、要求学生自读课文(包括看注解、查字典及看“思考和练习”),理解有关字词,熟悉课文内容(可要求学生理清时间线索入手),并思考“课文为什么要用‘背影’命题”这个问题。

三、检查学生自读情况:

一)通过练习,检查字词掌握情况,进行字词教学。

1、读准下列字音:

交卸(xiè )奔丧(sāng) 橘子( jú )晶莹(yíng) 迂腐(yū )琐屑(suǒxiè)

栅栏(zhà )差使(chāi) 照看行李(kān) 狼藉(jí) 簌(sù)簌(sù) 赋(fù)闲(xián)

颓(tuí)唐(táng) 差(chāi)使(shi) 亏(kuī)空(kong) 勾(gōu)留(liú) 拣(jiǎn)

搀(chān) 蹒(pán)跚(shān)

2、查词典解释下列词语:

簌簌变卖典质惨淡赋闲勾留蹒跚拭颓唐触目伤怀不能自已情郁于中琐屑狼藉大去之期。

根据教师所说的意思默写出该词语:

1)、不幸的事接二连三地发生。

2)、奔赴亲人的丧事。

3)、乱七八糟的样子。

4)、把自己的财产、衣服出卖和典当出去( )

5)、凄惨暗淡,不景气。

6)、失业在家。

7)、因为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

8)、精神不振作。

9)、细小而繁多的事。

10)感情聚积在心里不得发泄。

11)意思是与世长辞,一去不返的时间。这里是委婉的说法。(

3、检测速读情况,抢答内容知多少?

①作者为何写此文?(可用最后一节中的话回答)

读父亲的信知道父亲年老体弱,还惦记我和我的儿子。

②文章主要写了哪件事?

车站送别父亲给我买橘子的事。

③那年“我”几岁了?到什么地方去?为什么而去?

0岁到北京去读书。

④当时他们的家境怎样?

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祸不单行。

⑤本文是什么体裁?(散文)线索是什么?

本文线索表面上是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即徐州见父买橘子,北京读书倍思父亲,然而贯穿始终,时隐时现的一条主线则是"背影",全文是以此为中心。

二)通过提问,检查内容掌握情况,理清全文脉络。

明确:课文以2024年10月写作该文的那个时间起头,说明当时“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不能忘记”“他的背影”,一直惦念着他,这是文章的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然后再回溯到“二年余”前,以主要篇幅写出“那年冬天”,“我”南返奔丧目睹家中惨淡光景,丧事既毕与父亲一起去南京,在车站与父亲离别的情景,这是文章的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

最后又追忆“近几年来”父亲“老境”的“颓唐”,补记“最近两年”他对“我”和“我的儿子”的“惦记”,并引用信文,再次表达对他的怀念之情,这是文章的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

1.本文以“背影”为线索,根据课文内容讨论将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第一段):开篇点题。最难忘的“背影”。

第二部分(第二──六段)追忆与父亲在车站离别的情景,具体写“背影”,表现父亲的爱子深情。

第一层(二、三段):写送别时的家境,为写“背影”渲染悲凉的气氛。

第二层(四、五段):写离别前父亲对“我”的细心关照,为写“背影”作铺垫。

第三层(六段):描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表现父亲的爱子深情。

第三部分(第七段):写别后思念,再现“背影”,抒发深切的思念之情。

2.另:以地点变换为线索:

北京徐州南京,浦口回到北京。

3.本文通过写车站送别,表现了父子间的什么样的感情?(中心意思)

(本文通过写车站送别,表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

四、要求学生再次自读课文,思考:文章是怎样紧扣“背影”来写,使内容和题目互相照应?(结合“思考和练习”二)

明确:一)“背影”既是全文的写作线索,又是文章题旨由以集中反映的所在。

背影”在文**现了四次。第一次在第一节,第。

二、三次在第六节,第四次在第七节。一写“背影”,回念旧事,直抒胸臆,落笔点题;二写“背影”亲子之爱,情真意深,笔触主题;三写“背影”离情别绪,催人泪下,加深印象;四写“背影”追忆往事,寄托思念,首尾呼应。

二)第二次与第三次写背影,笔墨一详一略。第二次是描写父亲过铁道去买橘子时的背影,极为详细:记写了当时父亲的穿着打扮、体态动作,特别着重描绘了他过铁道的情景——对怎样走去,怎样探身下去,怎样爬上月台,攀上爬下,移脚倾身,都细细地翔实地写下,使人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仿佛亲见到了一位仁慈的父亲对儿子关怀和体贴的情状;第三次写背影:

“我望着他走出去……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一句带过。这里如再详写,文字难免要与前边重复。而前边是全文的重点,也是作者感情发展的高潮,当然是必须详写的;只有详写了,才能具体地形象地反映出当时的动人情景,才能深刻地细腻地表现出父子之间的依恋、眷念和温情。

详所当详,略所当略,不仅有利于突出文章的重点,而且也可使行文富于变化,产生出浓淡、张弛、疏密有机统一的美感。

三)闪耀在泪光中的父亲的背影,是特定环境下的父亲的形象特征,刻下了父亲饱经忧患、半生潦倒的印记,表现出父亲对儿子的挚爱,它对作为儿子的作者来说,是不可能不给自己留下最难忘的印象的。

四)1.学习作者选取“背影”作为感情聚焦点的写法

1)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本文的题目是“背影”,文中共四次写到背影,这四次背影……(第一次开头一段“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用“背影”点题。第二次是“父亲”过铁道买橘子时的背影。第三次是离别时的背影。

第四次是在文章的末尾,是思念中的背影。)

2)这四次对“背影”的描写哪一次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应该是第二次,即文章的第六自然段。)

抓住第六自然段,让学生反复朗读,目的在于仔细体会文句中所饱含的深厚感情。朗读的方式以单个学生朗读为主,比较哪个学生朗读得最好。教师应在朗读技巧上加以指导。

朗读训练最好相对集中在“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几句。

3)为什么这一次对背影的描写留下的印象最深呢?(作者细致刻画了父亲的背影,先写了父亲的衣着:“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黑色给人压抑、凝重的感觉。黑色与家中死了亲人有关。这是一个黑色的背影!

)4)下面接着写父亲走路时的姿势。作者用了一个词――蹒跚,就是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走路蹒跚的父亲过铁道,一定是令人担心的。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

5)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写“父亲”爬月台时运用几个动词所包含的感情。这几个动词是:“攀”、“缩”、“倾”。

为什么用“攀”而不用“抓”?(因为无物可抓,用手按住,然后用力支撑起身体。)这需要力量,而一个上了年纪的“父亲”,这一攀多么令儿子揪心啊!

“缩”说明脚无处可蹬,是悬空的。这样,全身的力量就全在手上了,如果手支撑不住,那就有摔下去的危险。这时的儿子,心情该是多么紧张。

“父亲”的身体肥胖,自然不像小伙子那样灵便。他“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个“倾”字写出了“父亲”艰难努力的样子。

这是一个艰难的背影!

6)三个动词非常普通,但表达的感情异常深沉。作者看着父亲的背影流下了眼泪。这是心疼的泪水,也是感激的泪水。

7)要求学生把文章的这几句齐读一遍。要求学生背诵这几句。

8)描写人物的肖像,常常以正面描写为主。作者为什么不写父亲的正面,比如“皱纹很深”、“两鬓苍苍”,而只是写父亲的背影呢?(学生的答案可能是多方面的,教师应予以适当肯定。

然后明确,朱自清先生的散文特点擅长选取表达感情的聚焦点。“背影”就是这样的聚焦点。作者避开了父亲的正面形象,正好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容易获得以少胜多的阅读效果。

)9)作者看到父亲的背影,竟然感动得掉下泪来,你们相信吗?(作者并不是第一看到父亲的背影,这张背影对儿子来说,太熟悉了。如果是在平常,父亲的背影不会令儿子感动。

感动的原因是父亲的背影出现在不平常的背景下。)

10)为什么说是出现在不平常的背景下呢?(前三段中: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偿还欠债,满院狼藉,光景惨淡。

父亲的内心是悲痛的,充满了忧愁。然而此时的父亲担心儿子看到家庭的变故影响了学业,便决定亲自送儿子上火车,还宽慰儿子,“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在这种情况下,作者看到父亲的背影流下泪水,也就可以理解了。)

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7《背影》教案 新人教版

2019 2020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7 背影 教案 新人教版 教学目标 一 知识目标。1.掌握读读写写和课文 现的重要词汇。2.抓住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重要语句。二 能力目标。1.掌握关键语句在文中的作用及所蕴含的情感。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朴实语言所饱含的丰富情感。三 情感目标。1.感受父子情...

八年级语文上册2 7背影教案 新版 新人教版

背影 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 背影 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的重点篇目,发生这件事时朱自清那一年20岁,北京大学学生,写 背影 那一年28岁,清华大学讲师,这是心智成熟程度不同的两个年龄,所以对父爱的感受也迥然不同。文中一再写当时怎样自以为是,现在想起来非常后悔,为什么起初体会不到父爱,反而...

年 秋 八年级语文上册7背影教案新人教版

2019 2020年 秋 八年级语文上册 7 背影教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2 赏析文章的语言,学习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3 珍爱亲情,增进与父母的沟通与交流,领悟父母的关爱,学会关爱父母。教学重点 朗读为主,适当点拨,以读促品。教学难点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