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学案

发布 2022-12-12 17:19:28 阅读 3763

新闻两则。

一、 学习目标。

一)、知识储备点。

1、掌握新闻常识。 2、了解解放战争概况。

二)、能力培养点。

1、能写作简单的新闻。 2、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三)、情感体验点。

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

二、 相关链接。

阅读新闻要点“三五六”(即三个特点,结构的五个部分,记叙的六个要素)。

1、 新闻的特点:内容真实准确、报道迅速及时、语言简明扼要。

2、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标题。消息一般采用多行标题,分为主标题、引标题和副标题。引标题用来交代背景,点明中心,可有可无;主标题概括新闻的主要事实,是新闻必不可少的部分;副标题或者概括事实,或进一步点明中心,可有可无。

导语。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话或第一句话,扼要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新闻内容的六要素常集**现在这一部分。

主体。主体是新闻的躯干,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要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

背景是新闻事件发生的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

结语交代新闻事件结果的话。

背景和结语有时则暗含在主体里面,没有明显的标志,可通过阅读主体领会背景和结语。

3、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

三、新课引言。

诗歌导入,同学们集体朗诵《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七律)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晴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教师配乐朗诵***所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声情并茂地导入课文)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四、自学导航。

1、同学们请边读课文边勾画,标出两则新闻的结构、记叙的要素。

2、完成课后练习题。

五、交流展示。

1、组内交流阅读勾画的内容,及**价。

2、全班交流课后题,认真倾听认真记录,及**价别人的发言。

3、提出你的疑问。

六、拓展延伸。

自已以开学这段时间的生活为材料,写一则小新闻,要有标题、导语及主体。

芦花荡。一、学习目标。

1、 知识:积累生难字词,丰富自己的词汇。

2、 能力:体会本文雅致隽永的环境(景物)描写,掌握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感知文中景随情移的写作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阅读中感受爱国情感;体会并学习主人公自尊、自信、勇敢的美好品质。

相关。二、相关链接。

1、作者人生。

孙犁,现代**家、散文家。河北省安平县人。2024年4月6日生。

2024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孙犁主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冀中区从事革命文化工作。在抗战的冀中平原上,孙犁到处看到一种无形的力量:“我遥望着那漫天的芦苇,我知道那是一个大帐幕,力量将从其中升起。

”孙犁不但熟悉白洋淀,而且更熟悉那些在苇塘中坚持抗战的白洋淀英雄人民。2024年在延安,他发表了《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以其清新的艺术风格引起了文艺界的注意。《孙犁文集》共5集。

《白洋淀纪事》是作者最负盛名和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的一部**与散文合集,它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建国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作品从多方面勾勒了时代和社会的历史风俗画,以明丽的流畅的笔调,秀雅,隽永的风格和丰富的劳动者的鲜明形象,在读者中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其中《荷花淀》、《芦花荡》等作品,已成为广泛流传的名篇,文艺界甚至视其为现代文学的一种风格流派的标志,视为“荷花淀派”的主要代表作。

2、本文亮点。

这篇**的人物描写很有特色,人物形象鲜明,很有传奇色彩。

景随情移,情景相生。在孙犁的**里,景物描写起到了点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精神境界,加强抒情韵味的作用,给作品增添了一种战斗的诗情画意,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提高作品的感染力。

.有关材料。

以抗战为背景的影片有《鸡毛信》、《小兵张嘎》、《赵一曼》、《八女投江》、《狼牙山五壮士》、《地道战》、《地雷战》等。

以抗战为题材的文学作品有《铁道游击队》、《敌后武工队》、《平原枪声》、《烈火金钢》、《苦菜花》、《野火春风斗古城》等。

以抗战为背景的歌曲有《松花江上》、《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八路军军歌》、《新四军军歌》等。

反映抗战的重大事件有:“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南京大**”、“平型关大捷”、“血战台儿庄”、“淞沪之战”等。

三、新课引言。

同学们,你们都看过张艺谋导演的《英雄》吧?里面讲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学生回答)没错,就是荆柯刺秦王的故事,荆柯是战国时期燕赵人,为了挽救国家,他毅然前往刺杀秦王,所以,古语有云:

“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然而时隔上千年,仍旧在这个地方,我们又看到这种慷慨悲歌的义士精神,一个年龄将近六十的干瘦老人,手无寸铁,孤身一人,可以玩十几个鬼子于掌股之间,置他们于死地,可谓智勇双全,下面我们就让我们走进现代**家孙犁写的一篇**《芦花荡》,去见识见识这位神奇的老人吧。

四、自学导航(请边读边批注课文)

1、初读课文划出生字词并借助工具书学会。

2、同学们本文的体裁是**,**有三要素:生动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即:人物、环境、故事情节)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按要素复述课文。

3、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4、人物描写艺术**:这篇**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

5、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你还能想到其他文艺作品中的战斗歌声吗?

6、完成课后练习题。

五、交流展示。

1.听写生字词;2.展示交流上面的问题;3.展示交流课后题。

六、拓展延伸。

蜡烛。一、学习目标。

1、情感朗读,感受反法西斯阵营军民用鲜血凝成的情谊。

2、行动**,体会南斯拉夫母亲的内心活动。

3、语言品味,感悟本文真挚感人的人性美。

二、相关链接。

作者简介:西蒙诺夫,苏联作家。生于军官家庭。

2024年开始写作。2024年任军事记者,以后一直从事战争题材的创作。作品《我城一少年》《俄罗斯人》《日日夜夜》《俄罗斯问题》《友与敌》均获斯大林奖金,《生者与死者》获列宁奖金。

三、新课引言。

教师呈现《烛光里的妈妈》**。

同学们,我们面对着摇曳的烛光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是啊,面对这样的烛光,我们感受到了老师那份情同母子的爱。可同样的蜡烛,在南斯拉夫老妇人的手里,却有着不同的意蕴,下面就让我们来学习西蒙诺夫的《蜡烛》,它会使我们感受到怎样的一种超越国界的情感呢?

四、自学导航(请边读边批注课文)

1、同学们请快速自读课文,概述课文内容。

2、这是一篇战地通讯,它主要是记叙的成分,你能找出其中的六要素吗?

3、读了课文后,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4、完成课后题。

五、交流展示。

1、组内检查字词情况。

2、全班展示朗读,展示自学内容。

3、全班展示课后题。

要求:谈话声音洪亮流畅,有中心思想,注意讲话姿态,要认真倾听别人的表达,积极评价别人的发言。

六、拓展延伸。

点亮心烛。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个多云黯然的午后。

英国**家洗雪尔·罗伯斯照例来到郊外的一个墓地,拜祭一位英年早逝的文友。就在他转身准备离去时,竟意外地看到文友的墓碑旁有一块新立的墓碑,上面写着这样一句话:

全世界的黑暗也不能使一支小蜡烛失去光辉!

炭火般的语言,立刻温暖了罗伯特阴郁的心,令他既激动又振奋。罗伯特迅速地从衣兜里掏出钢笔,记下了这句话。他以为这句话一定是引用了哪位名家的“名言”。

为了尽早查到这句话的出处,他匆匆地赶回公寓,认真德逐册逐页翻阅书籍。可是,找了很久,也未必找到这句“名言”的**。

于是,第二天一早他又重回到墓地。从墓地管理员那里得知:长眠于那个墓碑之下的是一名年仅10 岁的少年,前几天,德军空袭伦敦时,不幸被炸死。

少年的母亲怀着悲痛,为自己的儿子做了一个墓,并立下了那块墓碑。

这个感人的故事令罗布斯久久不能释怀,一股澎湃的激情促使他提笔疾书。很快,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从他的笔尖流淌出来。

几天后,文章发表了。故事转瞬便流传开来,如希望的火种,鼓舞着人们为胜利而执著前行的脚步。

许多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还在读大学的布雷克也读到了这篇文章,并从中读了那句话的隽永与深刻。他大学毕业后,放弃了几家大企业的高薪聘请,毅然决定随一个科技普及小组去非洲扶贫。

“非洲那里闹传染病,怎么办?”

“ 那里一旦发生战争,怎么办?”

面对亲友们那异口同声地劝说,他很坚定地说:“如果黑暗笼罩了我,我决不害怕,我会点亮自己的蜡烛!”

一周后,他怀揣着希望去了欧洲。在那里,经过他和伙伴们的不懈努力,用他们那点点烛光,终于照亮了一片天空,因此被联合国授予“扶贫大使”得称号。

蜡烛虽纤弱,却有熠熠的光芒围绕着它。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支这样的蜡烛。当一个人在气馁、失败,甚至感到有些绝望时,不妨激活自己,点亮心烛。黑暗消失了,留下来的却是一个令人惊叹的奇迹。

1、文章第一段交待了故事发生的一个多云黯然的午后”则渲染了气氛。

2、在全文中起中心作用的一句话是:

3、黑暗的世界在全文具体指的是那些文字?请写出来。

4、“蜡烛虽纤弱,却有熠熠的光芒围绕着它。”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这句话的含义。

5、接着这句话仿写:点亮心的灯,黑暗就会消失,奇迹就会出现;点亮心烛。

八年级上册语文学案

墨池记 学案 一 简介作者 5 8号 二 熟读课文 1 8号 1 结合注释,将课文通读一遍,扫除文字障碍,要求读准 读通,初步了解文章内容。2 听老师范读课文,在课文中标注读音 节奏。3 小组内,由组长组织,采用 一帮一 形式,直到所有同学读熟为止。朗读要求 读音准确,节奏分明,语气流畅,饱含感情。...

八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

编号 21 班级小组姓名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第21课 桃花源记 学案。教师寄语 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学习目标 1 朗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2 研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桃源之美。3 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学习重点 朗读课文...

八年级上册学案

一 单词 刺穿 执照,许可证愚蠢的,傻得 同义词 反义词学习,研究设计,构思 经历,体验 成员,会员 困倦的睡着的睡觉 过去式 过去分词回答,答复 完成,实现成功,达到 动词 名词 形容词 副词要点,论点 二 短语。1.16岁的孩子child 2.上课迟到。get to class 3.对某人要求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