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跷跷板》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设想:青岛版《科学》教材以“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来构建单元,将科学**、科学知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教会学生科学地对待自然界的事物这一特点。教学中,我们在落实教材这一思想的同时积极深化这一思想,形成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学思路。
科学与生活的结合,赋予了科学以生机和活力,赋予了学生以体验和灵感。生活是《科学》教学取之不竭的资源库,也是一本学生具有亲身经历的活生生的教科书。“从生活走向科学,让科学回归生活。
”这是在《科学》教学中活化课堂,体现人性化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在新课程理念下课程资源开发的行之有效的途径。
《跷跷板》一课是青岛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游戏里的科学》的第三课。“游戏”是孩子们童年生活的一部分,而“跷跷板”这一活动更是孩子们乐于参与的。教材从引导学生回顾玩跷跷板时的发现入手,引领学生提出问题,进而利用杠杆尺“想办法找平衡”。
使学生在动手中寻找杠杆平衡的规律。
课前,我设计的教学流程是:
一、回忆、交流玩“跷跷板”时的过程及发现的有趣的现象。通过调动学生原有的经验,进行交流,发现跷跷板平衡的特点。
二、**怎样使杠杆尺平衡。组织学生利用杠杆尺来研究平衡现象。
1.提出活动指向:“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猜测一下,怎样才能使杠杆尺保持平衡?”
2.学生**。
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制定研究方案。
4.进行**实验。
5.交流实验情况及发现。
6.总结杠杆尺平衡的规律。
三、交流生活中的平衡现象。
四、自由活动:玩“蜡烛跷跷板”,并说出其中的道理。
五、拓展活动:我们来做个类似跷跷板的小玩具。
在第一个班——三年级一班执教本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回忆交流“玩跷跷板”这一活动时,虽然能够说出一些有趣的现象,可是由于学生是在幼儿园时玩的“跷跷板”,大多数学生已经有些淡忘。这个活动没能引发学生普遍的参与性。
我想:如果能够让学生们再次去“玩跷跷板”,并记录发现的有趣的现象及自己的思考,孩子们的思维会进一步得以拓展。这时,我想到了学校幼儿园里的“跷跷板”。
对,组织学生走出去,到生活中去,从“玩”中引发孩子们的思维。在和幼儿园的领导商量后,我决定组织学生重新来“玩跷跷板”。
到三年级二班上这一课时,我调了一下课,将2 节课连上,以保证孩子们有足够的活动时间。
实施过程(片断):
第一课时我们的课堂改在了幼儿园的活动区内。
上课了,我用简短的话开始了这一课:“我知道大家都很喜欢玩跷跷板,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玩。在玩的时候,大家注意留心观察。有什么发现或问题,等会儿,我们说一说,好吗?”
孩子们一阵欢呼。分组之后,我和孩子们投入了令人兴奋的游戏中。
在快乐的时候,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半节课过去了。坐在幼儿园的地面上,我和孩子们展开了有关“玩跷跷板”的交流——
师:同学们,刚才玩得高兴吗?
生(齐答):高兴!
师:别光顾高兴,谁来说一说你们发现了哪些有趣的现象?
生1:我们组在玩的时候,董航那么点儿个,赵翼那么胖,可董航竟然他把给跷起来了。
生2:我们组也发现类似的现象了。刚开始时,我跷不起王敏来,因为他比我重。后来他往里坐了一点儿,我就把他跷起来了。
生3:我们组也有一个大个子——王毅然。我自己跷不上他去,就叫了王聪来。我们两个就把王毅然给跷上去了。
生4:我们组翟英泽和张鑫差不多重,他们都坐在后面那个座位上,那个跷跷板就平了。谁也跷不上谁去。
师:这种平了,谁也跷不上谁去的现象,就叫做平衡。别的同学发现这种现象了吗?
生(纷纷说):发现了!发现了!
生5:老师,我还把你给跷上去了呢!
生纷纷笑起来。
师:看来,同学们发现得真不少,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1:为什么小同学能把大同学跷起来呢?
生6:为什么不同体重的人能使跷跷板平衡呢?
生7:为什么刘菲能把老师给跷起来?
生8:在什么情况下,跷跷板才能平衡?
师:同学们想知道的可真多,对这些问题你们有什么看法?
学生交流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师:让我们回到教室用杠杆尺继续研究吧!
第二课时。组织学生利用杠杆尺**“怎样才能使杠杆尺保持平衡?”(具体教学过程略)
拓展活动:1.做个类似跷跷板的小玩具。
2.课下调查生活中还有哪些平衡现象,下节课交流。
教学反思:
通过在三年级一班与三年级二班这两节课的比较,我深深地体会到:
1.生活是科学教学取之不竭的资源库,也是一本学生具有亲身经历的活生生的教科书。在本案例中,学生们从游戏中,不仅对平衡获得了深刻的体验,而且从中发现了更多的问题,这些绝不是靠老师和学生坐在课堂上讨论就可以做到的。sts(科学/技术/社会)教育理念就是在强调知行合一的学习模式,通过探索自身生活上或所处社会上的问题,借此获得对事物的了解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体现了“科学源自生活,用于生活”的本质。
2.科学课要重视学生的亲历活动。在三年级一班上课时,教师组织学生交流“玩跷跷板”的发现,只有少数学生参与进来,而大部分的孩子只是看客。到了三年级二班,当学生亲历了“玩跷跷板”这一活动时,他们的思维都得以展开了:
“我们组在玩的时候,董航那么点儿个,赵翼那么胖,可董航竟然他把给跷起来了。”、老师,我还把你给跷上去了呢!”、为什么小同学能把大同学跷起来呢?
、”为什么不同体重的人能使跷跷板平衡呢?”、为什么刘菲能把老师给跷起来?”、
“在什么情况下,跷跷板才能平衡?”
这归根于学生在有了深深的体验后,问题意识格外强烈。这样,学生进行下一步的**活动,兴趣更高,活动效果更好。
3.同时,我还体会到,作为教师应该将自己作为课程主体,具有开放的教学观念。小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科学世界时,会产生无比激情和盎然兴趣。教师要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引领他们到校园、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
教师不要被教科书、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所限制。本课,我充分利用了本校的资源,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学习。这样,我们就能给学生创造自主**的条件,就能提供给他们生根发芽的沃土,使他们长成参天大树。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跷跷板》教案及教学反思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 跷跷板 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师 教学资料 玩跷跷板 师 看过这段 后,你们有什么发现吗?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吗?师 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一下跷跷板平衡的秘密。板书 生 体重重的把轻的压起来了。生 只要使大一点的力气就能把对方压起来。生 在什么情况下跷跷板才能平衡呢?为什么儿子把爸爸...
青岛版科学三年级下册《跷跷板》教学反思
第一单元游戏里的科学。跷跷板。生活是科学教学取之不竭的资源库,也是一本学生具有亲身经历的活生生的教科书。在本案例中,学生们从游戏中,不仅对平衡获得了深刻的体验,而且从中发现了更多的问题,这些绝不是靠老师和学生坐在课堂上讨论就可以做到的。通过探索自身生活上或所处社会上的问题,借此获得对事物的了解及处理...
三年级科学下册《跷跷板》教案
三年级科学下册 跷跷板 教案。教科书说明。本主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 玩跷跷板为切入点,进一步认识 有关平衡的科学规律,激发学生科学 的兴趣。教学目标。能用观察 体验和已有经验对杠杆尺平衡做出假设性解释 能通过观察 实验等方式认识杠杆尺的平衡原理。2 善于在游戏中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关心人们运用杠杆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