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的成分》教学案例。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主要研究土壤的基本成分。土壤由水分、空气、沙、黏土和枯树叶等构成。通过采集、观察和研究土壤一系列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实验中形成有关土壤的认知结构。
本课教材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让学生在大人的陪同下去不同的地方寻找、采集土壤,通过观察新鲜的土壤引导学生思考土壤里究竟有什么。第二部分,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比较采集来的土壤,学生借助工具观察发现土壤里有沙砾、枯树叶、小虫等。
第三部分,学生动手实验,通过将土壤用纸包住使劲握一握以及土壤沉积实验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土壤中既有肉眼看得见的物质,也有肉眼看不见的物质,如水和空气等。最终通过学习知道土壤是沙、黏土、枯树叶、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二、学情分析。
学生熟悉土壤,但对土壤中的物质是比较陌生的,他们缺乏对土壤的深刻认识。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对土壤进行直观的观察认识,再经过进一步的实验**,有利于让学生知道土壤的组成。本节课涉及较多的实验,在教学中全面开放式的自主设计验证土壤中有水和空气方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团队合作意识。
教师不仅要注重实验的效果,更要从实验的设计、实验的规范操作以及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等方面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三、学习目标。
知道土壤中有沙、黏土、枯树叶、水、空气等;
学习采集土样,经历实验研究土壤成分的**过程;能够运用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会观察、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愿意亲近土壤,意识到动植物的生活离不开土壤。
四、重点与难点。
重点:知道土壤的主要成分;
难点:学习用科学观察和实验的方法**土壤中的成分。
五、教学准备。
野外采集材料:金属取土器、透明塑料瓶、放大镜每小组各一;
课堂实验材料:学生采集的土壤、玻璃杯、放大镜、水、盘子、勺子、木棒、吸水纸等每小组各一;
教师准备:土壤的**和**、课件等。
六、教学过程。
什么是土壤?
一)**导入,认识土壤。
1.师出示自然风光**,学生交流感受。
2.师:我们知道大多数的花、草、树木等植物都生长在土壤里。有了土壤,大地才成为万物之母;有了土壤,大地才变得郁郁葱葱。那么,什么是土壤?
3.揭示概念,板书课题。
土壤是覆盖在地球表面的一层疏松物质,它具有一定的肥力,能够提供植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意**析】 出示有关大自然中动植物的**,引导学生聚焦土壤,明白土壤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意义。
**有土壤?
二)野外考查,采集土壤。
1.引导学生怎样采集土壤。
师:为了更好地观察、研究土壤,我们可以采集一些土壤样本。采集时,我们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强调:必须有大人陪同才能靠近水边,采集时不要伤害土壤里面的动植物。)
2.分组采集不同地方的土壤。
师:**有土壤?生结合生活经验交流。预设:草地、菜地、花圃、田野、池塘、山坡……
把学生分成三个组,教师亲自带领学生去户外分别选取田野、花圃和池塘边等不同地方采集土壤样本。
3.交流野外采集中的发现。
师:我们到大自然去实地观察和采集了土壤,下面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小组在观察采集土壤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
学生交流并出示采集的土壤样本。
意**析】 带领学生采集土壤,让学生对土壤有一定的实感,这对学生特别是城市的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在采集时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尊重生命的教育。
土壤里有什么?
三)观察实验,研究土壤。
1.根据土壤与动植物的密切关系,猜想土壤里有什么。
师:刚才,我们每个小组都到不同的地方采集了土壤。猜一猜,土壤里有什么?生猜想并说出理由。
2.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采集来的土壤里有什么。
1)师:现在我们把装有土壤的塑料瓶放在桌上,将土壤倒在盘子中,用木棒把土壤颗粒分开,一起来看看土壤里究竟有什么。比一比在规定的时间内,哪个小组的发现最多,把自己的发现及时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2)师巡视指导,学生观察记录后汇报、交流。
3.验证土壤中含有水。
1)师:一些****现的物体如水和空气等,我们现在还没有观察到,是不是我们**错误呢? 大家认为土壤中有水,你能通过实验证明隐藏在土壤中的水分吗?
(2)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讨论,设计验证方案。
如:用塑料袋装着土壤放在太阳下晒,用试管装着土壤放在酒精灯上加热等。
3)师引导学生:能不能利用桌上现有的实验器材进行设计并进行验证得出结论?
4)学生用吸水纸包住土壤,使劲握一握,然后摊开纸巾,观察、分析并汇报发现。
4.验证土壤中含有空气。
1)师引导学生设计验证土壤中有空气的方案。
2)学生边演示边汇报方法:把土壤倒进装有水的玻璃杯里,不搅动,发现有气泡冒出来。证明土壤里面有空气。
5.分离土壤。
学生分组实验:一只手扶着杯口,另一只手拿着木棒,顺着一个方向搅,让土壤与水一起旋转起来。最后把木棒取出来,静置十分钟左右,观察发现,水面上漂浮着枯枝烂叶和植物的根等,下面沉下去的土壤分成两层。
上层是颜色较浅、颗粒细腻的黏土,下层是颜色较深、颗粒较粗的砂质土。
6. 师小结: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我们把土壤里的这些东西——水、空气、黏土、沙石、枯树叶等叫做土壤的成分。只有了解了土壤的成分,我们才能想办法让植物更好得生长。
意**析】学生考察时往往对土壤里的小虫、动植物残体感兴趣,而对土壤里的其他成分不太注意。巧妙设计教学,通过让学生动脑筋想办法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又让学生用自己想出的办法把土壤的成分分开,很好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拓展延伸,总结评价。
1.想一想:土壤里的这些成分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作用呢?
2.整理器材,将土壤样本交给老师保存。
意**析】 引导学生思考土壤的成分对植物生长所起的作用,可以巩固对土壤成分的深刻认识,同时使学生意识到土壤的重要性。土壤样本为下节课研究土壤的类型作准备。
七、板书设计。
沙黏土。水土壤的成分空气
课题。枯树叶、草根。
三年级科学上册《土壤的类型》教学案例
土壤的类型 教学案例。一 教材分析。本课研究各种类型的土壤是如何影响植物生长的。在第二单元教学中,本课既是对第一课时内容的深入,又是为下一课时 肥沃的土壤 的教学做铺垫,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教材首先给出了三类土壤的分类标准,指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学会认识不同类型的土壤 然后,通过...
三年级科学上册《保护土壤》教学案例
保护土壤 教学案例。一 教材分析。本课教学,学生将进一步 土壤和人类的关系,认识土壤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了解人类活动对土壤产生的影响,使学生明白 砍伐森林 开窑烧砖 等行为是对土壤的极度破坏,从而激发学生保护土壤的行为和意识。通过设计模拟实验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界水土流失的现象,并分析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 4 土壤的成分教案教学设计
4.土壤的成分。教材分析 本课是新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研究土壤 的第一课,本单元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土壤 土壤的成分 不同类型的土壤以及保护土壤。本节课 土壤的成分 中,教材设计了三个环节,分别是挖土壤 观察土壤并进行记录 最后利用两种方式深度观察研究土壤。在新教材中没有提及腐殖质的概念,也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