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
教学计划。何。庄。联。
校。题目: 语文
姓名: 孟晓敏
年级: 六年级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随着新课标、新教材的相继使用,语文教学要实现“工具性和思想性的统一”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转变,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以整体推进课程改革为核心,深入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并以之为指导,开展以课题研究为重点的教育教学研究,深化课堂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重新认识小学语文学科的性质和它在小学教育阶段的地位、作用,明确小学语文教学的任务和要求。要积极地进行课堂教学的结构和方法的改革,积极地进行思考和研究,如何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二、学情分析。
1、学生思想状况。
本班学生都来自农村家庭,基础参差不齐,使教学增加了难度。但是就整体情况而言,学生的整体素质还可以,只是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态度。但是他们聪明伶俐、思想活跃、具有同情心、善良、乐于助人。
多数同学都有可塑性,缺乏自信心,对自己没有足够的认识。
2、学生语文学习状况。
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态度,语文知识出现断层现象,没有自己独立的阅读理解的能力,机械性的记忆较好,值得庆幸的一点是:多数学生有着较高的学习热情,虽然学习的目的不够端正。语文的学习成绩整体一般,多数学生学习能较为主动,但不够灵活,对语文的学习仍然存在惯性的思维,依赖老师较强,不是主动的去获取知识,靠的还是死记硬背。
总体上分析,全班学习语文的态度还比较端正,我充满了信心教好每一个孩子。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按专题组织单元,共八组,依次是:感受自然,祖国在我心中,心灵之歌,珍爱我们的家园,初识鲁迅,轻叩诗歌的大门,人与动物,艺术的魅力。本册的综合性学习安排在第二组“祖国在我心中”和第六组“轻叩诗歌的大门”。
其中,“轻叩诗歌的大门”这个专题,采用的是任务驱动、活动贯穿始终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除去第六组,共有课文28篇,精读课文、略读课文各14篇。这七组教材,每组由“导语”“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
课例包括4篇课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两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资料袋”或“阅读链接”。
全册安排“资料袋”三次,安排“阅读链接”两次。“口语交际习作”依然作为一个独立的栏目。回顾拓展由三个栏目组成,“交流台”“日积月累” 是固定栏目,另有“展示台”“成语故事”“课外书屋”“趣味语文”穿插安排,其中,“趣味语文”“成语故事”“课外书屋”各安排了两次,“展示台”安排了一次。
本套教材学习到五年级下册,学生累计认字3000个,提前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前三学段识字量。故从本册教材开始不再安排识字任务。
本册要求会写120个字。要求会写的字,安排在精读课文后,以方格的形式排列。教材后附生字表。
为便于复习检测生字和积累词语,在每组课文之后设“词语盘点”。其中,“读读写写”中的词语是精读课文里的,由会写的字组成,要求能读会写;“读读记记”中的词语,有的是精读课文里的,有的是略读课文里的,只要求认记,不要求书写。本册教材的注音方式与五年级保持一致。
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中不认识的字,出现一次注一次音;同一篇课文中同一个字只在第一次出现时注音。其他部分**现的生字不再注音。生字注音用圆括号标出,多音字随文注音,用方括号标出。
为便于识字,课文中的生字注本音;一些在语言环境中要变调读出或读轻声的字,教师在教学中要给予一定的提示。
2、教材的主要特点:
一)全面、准确地落实语文教学目标。
二)加强整合,使教材成为互相联系的整体。
三)加强导学功能,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四)“口语交际习作” 的编排,加强指导,明确要求。
五)“综合性学习”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六)加强语文学习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准确把握教学目标。
教学中既要注意总目标和阶段目标,又要注意阶段目标之间的衔接与过渡,使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得到全面、准确的落实。
2、识字、写字教学。
本册教材没有安排识字,要求会写120个字,安排在精读课文中,随课堂教学完成。教学中,老师可以就难写的字、易混淆的字形作重点指导。
二)过程与方法 :
继续凭借字、词、句、段、篇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和综合素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要使学生受到热爱党、热爱人民的思想教育;受到孝敬父母、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教育;培养热爱科学、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精神,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五、单元教学目标:
第一组:1、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操;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如何进行观察、如何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
3、品味优美的语言,通过背诵、练笔等形式不断丰富语言的积累。
第二组:1、让学生在字里行间感受着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并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感到自豪,更为祖国的日益强盛而骄傲。
2、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感悟、表达自己的爱国情,强调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培养学生的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第三组:1、让学生阅读课文,感受文中人物的美好心灵,体会真情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感动,树立讲诚心,动真情,乐意用自己的爱心帮助别人的风尚。
2、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学习作者通过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抒发真情的写作方法。
第四组:1、感悟人类的生存与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的密切联系,懂得人类应珍惜资源,保护环境。
2、引导学生注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运用“联系实际,深入思考”的读书方法,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鼓励学生积极行动起来,为地球家园美好的明天,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第五组:1、初识鲁迅,了解鲁迅先生的文学成就。
2、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
3、感受鲁迅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4、懂得为人民的人将获得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
第六组:1、通过搜集和阅读诗歌,增强对诗歌的兴趣,感受诗歌的特点。能搜集并按一定标准给诗歌分类。
2、能诵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通过朗诵诗歌、欣赏诗歌、学写童诗等活动,感受诗歌的魅力。
4、能写简单的活动总结。
第七组:1、继续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
2、学习作者将这种真挚的情感写真实、写具体的方法。
第八组:1、欣赏**、绘画、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的美,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2、学习作者是怎样在叙事时展开联想和想象的,是怎样把眼前看到的和内心的想象自然地融合在一起的,学习作者表达感受的方法;
3、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
4、从实际出发,根据各自条件,通过阅读和其他渠道尽可能多地了解各种艺术。
作文教学计划。
1、运用搜集到的资料写读后感,要表达真情实感;
2、写体现人们相互关爱的事情,关注事情发生的环境,当时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侧重点不同;
3、看图作文,写出理解和感受;
4、续写,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写具体;
5、根据**报道习作,要求想象合理,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6、学会修改自己的习作。
五、教学重点难点。
1、能够在口头上或书面语中运用所学的词语。注意词语的积累。复习对助词、副词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2、进一步提高练习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句子的能力。体会句子的感**彩。复习比喻、排比、拟人等句式。
3、背诵指定的课文。能够边读边想,读后初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一些表达方法。交给学生一些积累的方法。
4、进一步进行听说训练,表达要清楚有条里。
5、努力做到依托教材实现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工具性。
6、通过教材安排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理解学以致用,学语文的目的使用语文。
7、开好口语交际课。进一步进行听说训练,表达要清楚有条理。
8、能够在观察和想象的基础上,写出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有一定条理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复习一些常用应用文。
六、教学措施。
1、认真学习《新课标》,努力做到体现教材的人文性和工具性。
2、教学重心要从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3、语文教学要淡化教师的讲,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大力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精神和环境。
4、要变教师发问为学生提问。提倡教师少问,学生多问。
5、重读书,特别是重自读、重自由读书。重积累,包括课内积累和课外积累。
6、要切实使用好与课本配套的教学辅助用书、教具。
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一 班级情况分析。本班学生17人,其中男生8人,女生9人,他们活泼可爱 聪明伶俐,一双双充满好奇的双眼,急于探索知识的乐园。1 学习习惯。学生刚入校,对学校的常规不了解。他们年纪小,自律性差,课堂纪律不是很理想,确实,对于才。六 七的孩子要求他们一堂课认真听讲,积极发言,思想不开小差是有难度的。对于...
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一 班级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47人,其中男生25人,女生22人,学生年纪小,自律性差。学生对学习汉字有一定的兴趣,但面对较大的识字量,学生识字的返生率高。因此对这些学生,应更多地关注如何用生动有趣 形式多样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 交流能力 合作意识,使其体验成功学习所获得的乐趣。二 教材分析 本册教...
一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李营小学教师教学计划评价表。注 计划一式两份,一份自用,另一份存档。一 学生基本情况分析。本班共有学生66人,其中女生36人,男生30人。这些孩子来自附近近十个村庄的不同家庭,生活环境差异大,行为习惯,性格特征和知识基础很悬殊,再加上一年级学生年纪小,自律性差。有部分学生有说普通话的意识,能用简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