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技能的定义:技能包括通常所说的狭义的技能和广义的技巧。前者是指技能的初级阶段或初级水平,后者是指技能的高级阶段或高级水平。
技能的初级阶段,是指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按一定方式通过反复练习而达到了“会做”某件事或“能够”完成某项任务的水平。
2运动:是人体的一种机能,表现为机体的一系列的骨骼肌运动,是“大肌肉群得”运动,而且经常要涉及整个身体,如游泳、体操、举重等。
3操作:是人操纵着一定的器具的运动,如弹琴、绣花、操纵仪器等。
4动作:是指具有一定的动机和目的的并指向一定对象的运动。
5运动教育的含义:运动教育就是把身体活动与问题解决有机结合,培养动作技能的一种教育模式。
6、互动:也称相互作用,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交互作用或行为的相互影响。
7、师幼互动:简单的说,是指教师与幼儿之间心理与行为的互动作用或交互作用。师幼互动是幼儿园人际互动的核心。
8、应激:是指人的心理和生理上的适应能力的一种需求。本身无所谓好坏。典型的应激过程包括警觉、抵抗和衰竭三个阶段。
9、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人的身体、心理和社会素质之一,是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的“合金”。简单地说,心理素质是以生理素质为基础,在实践活动中通过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而逐步发展和形成的心理潜能、能量、特点、品质与行为的综合。
10、行为期待:是互动行为主体对自己与对方在互动行为进程中所采取的具体行为的期望,是互动双方可能采取的具体行为在个体心理空间的假设性预演。
11、角色认知:角色认知在三种内隐心理要素中处于核心地位,它是指互动双方行为主体对自身及对方在互动进程中所应扮演角色的理解与选定。
12、场景界定:主要是指行动者个体(施动者和受动者)对其行为发生的外在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和场合的认识。
13、正向:是指教师发出的行为中体现着明显的对幼儿的和蔼、亲切、友好、喜爱的倾向。
14、负向:是指教师的行为中带有明显的不满、厌恶、甚至恼怒、愤恨的情感特征。
15、中性:是指教师行为中的情感色彩相对平淡,介于正向与负向之间。
16、进取:是指幼儿指向教师行为中带有较为明显的大胆,不畏惧教师的情感特征。
17、畏惧:是指幼儿的行为中表现出鲜明的对教师胆怯、害怕的倾向。
18、平和:是指幼儿的行为中无法看鲜的进取或畏惧的情感特征,语气、神态都比较平静。
19家庭互动:是指家庭中各成员之间行为和行动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
20、亲子互动风格:是指在亲子互动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特征。
21自我导向:自我导向意味着儿童本人决定自己的活动,并且计划并实现他自己的活动。
22内在动机:利维认为,游戏行为是受内在动机控制的行为,取决于儿童自我决策。
23假装:即象征性游戏,是指幼儿借助于代替物的帮助再现不在眼前的事物或情境的活动。
24剩余精力说:席勒和斯宾塞认为,游戏是儿童对剩余精力的毫无目的的消耗。儿童通过释放剩余能量而获得愉悦的体验。它可以解释为什么儿童会比**有更多的精力去进行游戏。
25合作游戏法:是一种常用的游戏指导策略。当儿童专注于游戏时,教师以合作者的身份加入游戏过程,但仍然由儿童掌握游戏的进程。
26指导游戏法:它是指由教师提议或事先设计一个游戏,并在指导游戏时扮演一个关键的角色,至少部分控制游戏的进程。
27生活预备说:德国生物学家、心理学家格罗斯从生物进化论出发,认为儿童游戏不是无目的的活动,而是为将来生活做准备。
28探索性活动:开始于婴儿早期并持续终身,当个体面临新的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时出现。虽然探索活动的模式会有所改变,但花费的时间会因经验的积累而下降,但这一活动贯穿一生。
29规则游戏:是指**为发展幼儿各种能力而编制的、有明确规则的游戏。
30平行游戏法:平行游戏是指教师接近幼儿,并与幼儿使用相同的游戏材料,但教师不与幼儿相互交往,不参加到幼儿的游戏中去。
31真实发言人:是指教师处于游戏之外,使儿童保持游戏与外在真实世界的联系。
32松弛说:(19世纪德国哲学家拉扎鲁斯)认为游戏不是源于能量过剩而是能量不足或缺失;游戏不是释放能量而是恢复或补充能量。(20世纪早期德国哲学家帕特里克)发展了拉扎鲁斯的理论。
他认为游戏源于放松的需要。
33生长说:(荷兰生物学家、心理学家博伊千介克)认为,游戏是儿童发展的一种内驱力,是一种生长模式,而非一种单纯的本能练习。
34补偿说:(奥地利著名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他认为,游戏为儿童提供一条满足愿望和应付挫折的途径。
35同化说:(瑞士,皮亚杰)他认为游戏是认识新的复杂的客体和事件的方法,是巩固和扩大概念和技能的方法,是使思维和行动相结合的方法。
36觉醒论:(美国心理学家伯莱恩)他认为游戏的动机源于儿童在活动中保持觉醒的最佳水平。
37.桑代克学习“联结说”: 认为学习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新反映的获得,即刺激与反应间的联结;另一种是刺激与反应间力量的变化。
38.认知发现说——由布鲁纳提出,既强调知识学习是一个积极的认知过程,也倡导知识的发现学习,因此,他的认知结构学习是一个理论又被称为“认知发现说”。
39.意义学习——指语言文字符号所表述的新知识能够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旧知识建立一种实质性的和非人为的联系。
40.先行组织者——简称组织者,由奥苏伯尔提出,是指先于新学习材料呈现之前呈现的一种在概括和包容水平上都高于新学习材料的引导性材料。其功能是为了在学习者能够有意义地学习新知识之前,在他们“已经知道的”和“需要知道的”知识之间架设起桥梁。
41概念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是思维的最基本的单位。
42概念学习:就是获得概念的一般意义,即掌握概念的本质属性,并将具有共同特征的同一类事物以语词来加以概括。也就是说,将业已存在的概念纳入自己的经验系统中,进而按照自己的方式改造这个概念。
莱文的实验证明,概念的学习过程经历了知觉识别、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和概括四个阶段。
43概念形成:是指学习者从大量的同类事物的具体例证中,通过归纳的方法抽取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从而获得初级概念的过程。这是幼儿概念学习的典型方式。
44概念同化:是指学习者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学习以定义的方式呈现的概念,掌握概念的关键特征,将新概念纳入原有认知结构中的过程。这是一种获得科学概念的过程。
45守恒法 :是指一定数量(如长度、体积、数目等)的物体,在其外形或空间位置改变而其数量未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儿童能确认其数量的恒定性而不受其他无关因素变化的干扰。
46变式:所谓变式,就是概念正例的变化,就是使提供给幼儿的各种直观材料或事例不断变换呈现的形式。
47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含义,为了实现幼儿园的教育目标,根据一定的教育内容和组织形式,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和以幼儿为主体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幼儿园在开展幼儿教育活动时通常采用三种教育组织形式,即集体活动的组织形式、小组活动组织形式和个别活动组织形式。
48、幼儿园教育评价:幼儿园教育活动评价是一种教育评价,它是把幼儿园教育中所产生的行为和人格的变化(或变化的可能),对照一定的价值标准进行判断的过程。
49、相对评价:是以个体的成绩与同一团体的平均成绩或常模相互比较,从厕确定其成绩的适当等级的表示方法,也称常模参照评价。
50、绝对评价:相对评价的参照标准是在对测量结果作出统计处理之后确定的。而绝对评价的参照标准是根据教育目标,并在测量之前就确定了的,其目的在于了解幼儿是否达标和达标的程度如何,因此绝对评价就是以幼儿在教育活动中所表现的现状与既定的教育活动目标所作的比较。
51、个人内评价:是比较同一个体在同一教育活动中或不同教育活动间的成绩或能力差异的评价。
52诊断性评价:也称配置性评价或准备性评价,一般在教育活动开始前进行,摸清幼儿的底细,以便更好地安排活动。目的是了解幼儿对新的学习活动有关的的认知和情感的准备,确定新学习活动前幼儿所有的基本能力与起点行为。
53、形成性评价:也称诊断进步或进展评价,它是在教育活动进行中实施的。一般是老师通过按教育目标编制的或选用的形成性测量来进行,也可由幼儿按活动的目的和要求进行自我评价或幼儿间的互评。
54、终结性评价:也称总结性评价,一般在教育活动结束后进行,常在一个单元活动或某一主题活动结束时举行。其目的在于评定所规定的教育目标达到何种程度,检查教育活动指导方法是否得当等等。
55、幼儿园教育活动情景:是老师或老师与幼儿共同根据教育活动目标和内容所设置的教育活动场景。。
56、显性的教育活动情境:是指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外显地、直接地对幼儿产生影响的教育活动场景。
57、隐性的教育活动情境:是指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内隐地、间接地对幼儿产生影响的教育活动场景。
58.交互作用理论在班图拉看来,个体、行为和环境之间一定不是一种简单的关系,所以班杜拉的理论又叫交互作用理论。
59.观察学习——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行为结果,从而获得该行为的象征性表征,并引起学习者作出与之相对应的行为过程。
60、家庭互动:是指家庭中各成员之间行为和行动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
61、亲子互动风格:是指在亲子互动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特征。
62社会性:是个人所具有的作为存在的个人必须受社会规范的约束,其思考和行动必须符合社会条件的特性。
63社会化:是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逐渐独立地掌握社会规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妥善自治,从而客观地适应社会生活的心理发展过程。
64幼儿社会性学习:是指幼儿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社会性经验并改变其行为的过程。
65观察学习:是个体通过对榜样的模仿和认同获得社会行为方式,进而内化为人格品质。
66认知加工:社会化中的认知主要是指社会认知,个体根据已有的认知结构水平及其价值取向同化和顺应社会规范,有选择的吸收,然后加工加工改造构成自己人格品质的一部分。
幼儿教育心理学
第三章幼儿学习心理概述。1.行为主义学习观 学习是刺激 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 2.认知主义学习观 学习是认知结构的改变 3.人本主义学习观 学习是自我概念的转变4.建构主义学习观 学习是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 学习是学习者在某种特定情境中行为的改变,它源于在这一情境中反复的练习与实践经验。这种改变...
幼儿教育心理学
第二章学习理论。一 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 从经典行为主义到新行为主义。经典行为主义,华生,美国心理学家在1913年做了题为 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 的演讲,这标志着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诞生。斯金纳的操作学习理论,从经典行为主义s r到新行为主义 即操作行为主义 r s 托尔曼的信号学习理论被视为新行为主...
幼儿教育心理学
幼儿教育心理学 模拟训练3 姓名 总分题号一二三四五六得分。一 填空 本大题共16小题,每空2分,共60分。1 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主要为发展的速度等。方面都表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2 幼儿教育包括 教育和 教育。3 经典性条件反射的提出者是生理学家4是结束游戏的主要内容。5 创造性想象表现在两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