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时间划分:纵向研究,横向研究,时序设计。
根据方式划分:观察法(实验观察法、自然观察法),合作性行动研究,心理测量法,问卷法,谈话法,案例研究法。
身体生长发育的原则:学前儿童身体各比例的生长遵循“头尾发展”原则,同时遵循“远近发展”的原则。
身体系统发展的不同步性:婴儿的身体发育时一个不同步的过程,不同的身体系统有他们自己唯一的,时间特定的成熟方式。
颜色知觉的发展:2个月的婴儿已能从白色中区分出红橙黄绿蓝,3个月的婴儿已具有三色视觉,4个月的婴儿已能在光谱上辨认各种颜色。
形状知觉的发展:形状知觉是对物体的形状进行辨别的能力。
婴儿更偏爱于看新奇、复杂的东西,不同发展阶段的婴儿,对形状的视觉偏爱是不同的,出生6周的乳儿对中等程度复杂的形状注视时间最长,出生11周的乳儿对最为复杂的形状最感兴趣。这说明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来说,最合适的视觉刺激程度是不尽相同的。
对**的感知:新生儿在出生时已具有对**的感知能力。出生后2个月,婴儿已经能安静地躺着听**。
生存反射:吮吸反射,觅食反射,呼吸反射。
原始反射:巴宾斯基反射:触击婴儿脚底时,他们的脚趾会张开,然后弯曲,通常在出生半年后消失。
抓握反射:抓握触及到婴儿手心的物体,通常在出生3-4个月后消失。
摩罗反射:巨响、振动或头部失去支撑时,婴儿两臂向外伸、弓背,然后两臂收拢呈现出抱物的状态。
游泳反射:把婴儿放入水中,他的两臂和腿能自主运动并能漂浮片刻,而且在水中能自主地呼吸片刻。
走步反射:把婴儿直立包住,使他是双脚接触平面,婴儿会作迈步状。
从头至尾原则:对头部的控制先于对手臂和躯干,对手臂和躯干掌控早于大腿。
从近至远趋势:运动发展从身体神经中枢向外进行。在此过程中,对头、躯干和手臂的控制先于手指尖的协调。
最为突出的表现是模仿和共鸣动作。
模仿:是婴儿对人的行为动作进行感知后作出的一种反应,是婴儿的一种先天性能力。通过听和看,在头脑中积累并由此产生注意、记忆和知觉,并通过自身的动作活动来反应。
共鸣动作:又称早期模仿,主要局限于吐舌头的模仿,是一种未分化的反应。
镜状神经元:形成模仿和共鸣动作的神经基础,专门负责对相同行为的比较、模仿。如果这类神经元发育不良,会形成动作模仿障碍。
条件作用论:斯金纳。语言是通过操作条件作用获取的,当婴儿发音时,父母用微笑、拥抱等反馈来强化那些像词汇的声音。
强化和模仿对早期的语言学习作出了贡献。此观点不应被完全否定,对于帮助语言发展迟缓和有语言缺陷的儿童克服困难是有价值的。
先天论:乔姆斯基。将语言看作是一种生物基础,特别是人类的才能。语言遵循某个具有种属特异性的生理路线图发展。语言获取装置(lad)。
相互作用论:强调语言学习的社会语境。儿童建立了一个将语言的形式和内容与其社会意义联系在一起的交流体系。
社会认知学派:
塞尔曼的角色采择理论:儿童采用他人的视角,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的能力。6岁以前儿童角色采择能力水平低。
道奇的社会问题解决信息加工理论:儿童在解决社会性问题时要经历六个步骤:编码问题情景,解释情境中的社会性线索,形成解决问题的最终目标,设想到达最终目标可能的策略,评价每个策略可能产生的后果,做出某个行为。
习性学:从种群进化的情境中,研究某种行为模式的生存适应性的功能和价值。现代习性学之父劳伦兹的印刻行为,从而提出了关键期。
印刻:某些物种的幼雏会持久而紧密地追随他们第一次看到或者听到的移动物体。
定义:气质类型的形成,关键在于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否与儿童的气质特点相符合。
启示:每一个婴儿都是带着独一无二的气质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气质无好坏之分。父母所要做的就是提供适合儿童发展的成长环境,给他们以成长的力量,帮助他们迎接成长的挑战。
快乐:人类最早体验到的基本情绪之一。对婴儿来说,快乐有着巨大的意义,快乐的笑容是最有效的和最普遍的社会性刺激。
恐惧:一种最有害的情绪。6个月前的婴儿所感受到的恐惧多属于自然原因,比如突然的响声。6-9个月开始,对陌生对象产生警觉和拒绝接近,18个月左右,开始对动物,黑暗等产生恐惧。
社会性参照就是婴儿根据面部表情,理解或解释他人情绪反应的能力,是婴儿情绪社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视崖实验。
依恋的产生:依恋行为是与生俱来的,婴儿的依恋行为有触发母亲的母性行为的效果。丘比特娃娃效应。
依恋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出生到3个月):未分化阶段。对人物不加区别的定位和表现信号行为阶段。婴儿虽然还不会识别某一个特定的人,但已会向人表现出信号行为。因此,母婴在一起的时间增多。
第二阶段(3-6个月):分化阶段。对特定人物进行定位和表现信号行为阶段。婴儿会对母亲或其他**母亲的人表现出自发性的喜悦,并表现出伴有喜悦情绪的社会反应。
第三阶段(6个月-3岁):维持阶段。这是随着信号行为的发展,极力维持与特定人物的接近,处于陌生人焦虑时期。婴儿在探索行为中,开始把母亲作为安全基地。
第四阶段(3岁开始):合作阶段。这是与依恋对象建立确定关系的阶段。
不论何时何地,婴儿对母亲或其他母亲**人会形成一种永远的联系,能对依恋对象的行动进行**,能洞察依恋对象的情感和动机。
对母子依恋的研究:“陌生情景”实验将婴儿分为回避型、安全型、矛盾型三种类型。
] 兴奋和抑制机能。
第一信号系统是符号系统,是心理活动具体形象性和无意性的生理基础。
第二信号系统是言语系统,是心理活动抽象概括和有意性的生理基础。
pet—计算机辅助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技术,可以产生反应脑活动水平的彩图。
fmri—功能性磁共振脑成像技术,可以产生反应与脑活动有关的大脑血流量情况的图像。
eeg—脑电图学,探索人的脑电活动与正在经历的认知、情感活动之间的联系。
erp—对事件相关电位进行记录,研究脑活动与特殊刺激之间的关系。
] 斯腾伯格情景、经验、信息加工, ]
社会智力包括人际交往能力、对他人的内心洞察能力、对社会公德和礼仪的知识能力等。(桑代克)
情感智力,又称情商,是理解他人的情感、能控制自己情感的能力。(萨洛伏和梅耶)
包括六方面内容:能够准确地把握自己情感的自我认知能力;理解、推测别人感情的移情能力;能够控制感情冲动的自我控制能力;注意事物好的一面,保持乐观态度的能力;与周围人不发生矛盾和冲突,能与别人搞好人际关系;
不惯干什么,有持续到底的持久力。
] 斯坦福-比纳量表(比率智商)、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离差智商)
] 幼儿的情绪有信号、创造、催化、取向四个功能。
情感调控:是指监控、评估和改变情绪反应,以达到预定目的的一系列外部和内部过程。
三种方式:适应性界定方式:强调情感调控是一种适应社会现实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功效性界定方式:突出情感调控旨在服务于个人目的。
特征性界定方式:情感调控的功能是驱动和组织行为。
移情是指一个人感受到他人的情感、知觉和思想的心理现象,也称情感共鸣或情感移入。
移情的三种能力:认知能力,预知能力,情绪能力。
观点采择指的是个体把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观点加以区分并协调起来的能力,也称为换位思考的能力。
观点采择五等级:无显著特征、社会信息角度、自我反省角度、第三者角度、社会角度。
亲社会行为又叫积极的社会行为,或亲善行为。指一个人帮助或者打算帮助他人,做有益于他人的事的行为和倾向。
] (读图题)
快乐和恐惧这两个情感体验对婴儿的认知产生完全不同的影响。
从两幅图中,可以看到这样两个结果:第一,恐惧情绪对认知起着严重的压抑作用。婴儿在体验着快乐情绪的时候,比体验恐惧情绪时完成课题的时间要短得多。
持快乐情绪时的操作时间在20-60秒之间,而持恐惧情绪时则在80-180秒之间。第二,正面和负面情绪的强度对认知起着不同的作用。在愉快的情绪背景下,操作效果呈u曲线,也就是说,当正面情绪是中等强度时,操作的效果为最优;而在惧怕的情绪背景下,操作效果呈上斜线,这表明负面情绪的强度越高,操作的效果越差。
儿童发展心理学
1 第1题。小学阶段,儿童抽象思维逐渐发展,但是在其思维中具有 a.很少具体性。b.很大具体性。标准答案 b 2 第2题。8 10岁儿童的概括能力主要处于 这一水平。a.直观形象水平。b.形象抽象水平。标准答案 b 3 第3题。当客体在眼前消失,儿童仍认为它是存在的,这说明儿童已建立了 概念。a.客...
儿童发展心理学
名词解释1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是研究儿童发展规律的科学。研究的儿童是指从出生到 岁左右。2 幅合论代表人物斯腾。其理论核心是人类的心理发展既非仅由遗传的天生素质决定,也非只是环境影响的结果,而是两者相辅相成所造就的。3成熟优势论格塞尔认为支配发展的因素有两个 成熟和学习。成熟优...
儿童发展心理学
一皮亚杰把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 0 2岁 儿童能协调感知觉和动作活动,在接触外界事物是能利用或形成某些低级行为图式。联系性游戏。2前运算阶段 2 7岁 未形成所谓的守恒和可逆性。象征性游戏。3具体运算阶段 7 12岁 儿童开始出现守恒,开始能独立组织各种方法进行正确的逻辑运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