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论述题

发布 2022-10-19 13:20:28 阅读 4314

教育学判断题。

1、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现象,随人类社会产生而产生,但学校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 我国义务教育的年限多种,有六三制、五四制和九年义务制。(√

3、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4、 学生是教师教的对象,是被动的客体。(×

5、 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授受关系。(×

6、 小学阶段的课程应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7、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小学以综合课程为主。(√

8、 教学的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同时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

9、 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10、班主任工作是实施德育的基本途径。(×

11、“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揭示了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12、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通常被看作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

13、义务教育与普及教育是一个等同的概念。(×

14、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

15、小学生享有未成年公民所享有的一切权利,并受到学校的特殊保护。(√

16、教科书是教学大纲(或学科课程标准)的具体化。(√

17、如果一个测验反复使用或以不同方式使用都能得出大致相同的结果,那么这个测验效度较好。(×

18、小学课外活动的最基本特点是随意性。(×

19、教学是在教育目的规范下,教师对学生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

20、班集体形成的基础是群体成员具有明确的共同目标。(√

21、终身教育就是**教育。(×

2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23、儿童是“小大人”,是成年人的“雏形”,与成年人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24、师生关系是朋友式的友好关系,这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是错误的。(×

25、学校课程通常是由校长、教师来制定的,目的在于尽可能满足社区、学校、学生的差异性。(√

26、小学课程的设计不仅要反映科学知识的体系、社会的要求,而且还反映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

27、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因此一个人掌握的知识越多,能力就越强。(×

28、教学就是智育。(×

29、德育的过程是一个多种因素互动、反复且长期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30、课外活动是在课堂教学任务之外的活动,因此,是无目的、无计划的随意性活动。(×

教育心理学判断题。

1、 以少数的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尝试小型的课堂教学,可以把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这种训练途径叫微格教学。()

2、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通过任务分析,可以确定学生的起点能力,以及从起点能力到达终点能力之间的知识和技能。()

3、 如果一个教师把关注的焦点投向了提高学生成绩,即进入了关注学生阶段。()

4、 课堂管理就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师生关系而有效地实现预定目标的过程。()

5、 习得的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向能力和品德转化的关键环节是理解。()

6、 某一测验在多次施测后所得到的分数的稳定、一致程度叫信度。()

7、 罗森塔尔效应反映了教师的关心对学生有重要的影响。()

8、 教育心理学上将一个儿童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称为问题儿童。()

9、 教学目标是预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

10、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突出表现在社会性学习和社会**往两个方面。()

11、通常,学习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时记忆效果最好,这个熟练程度时150%。(

12、学生通过自身的学习活动而发现有关概念或抽象原理的一种教学策略叫研究性教学。()

13、发散性思维的主要特征有三个,即流畅性、变通性和广阔性。()

14、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收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的过程叫心理评估。()

15、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是两难故事法。()

16、学习的认知发展准备不同于教材知识准备,前者是学习与成熟的结果,后者主要是学校教学的效果。()

17、低智商不可能有高创造力。()

18、根据迁移的时间顺序,将迁移划分为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19、功能固着也可以是一种定势。()

20、学习是可以用经验或练习来解释的可观察的行为变化。()

21、在操作条件反应作用中,强化物出现在反应之前,并引起反应。()

22、教学评价就是学习的测量和测验。()

23、原型内化过程可以分为出声的外部语言阶段、不出声的外部语言阶段和内部语言阶段。()

24、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

25、过度学习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

1、 结合实际说明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态度和品德。

答:我认为教师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态度与品德。常用方法如下:

1)有效的说服

低年级学生最好只提供正面论据,高年级学生可考虑提供正反两方面的论据。解决当务之急的问题时应只提出正面观点,培养长期稳定的态度时应提出两方面的材料。说服对象原本有相反观点时,教师应主动呈现两方面观点,说服对象原本没有相反观点时,只呈现正面观点。

教师的说服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动人。教师进行说服时,应以学生原有的态度为基础,逐步提高要求。

2)树立良好的榜样

给学生呈现榜样时,应考虑到榜样的年龄、性别、兴趣爱好、社会背景等特点,以尽量与学生相似,另外,给学生呈现受人尊敬、地位较高、能力较强且具有吸引力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经过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的行为有一定的约束力量,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

具体操作程序:①清晰而客观地介绍问题的性质;②唤起班集体对问题的意识;③清楚而客观地说明要形成的新态度;④引导集体讨论改**度的具体方法;⑤使全体学生一致同意把计划付诸实施;⑥学生在执行计划中改**度;⑦评价改变的态度,使态度进一步概括

化和稳定化。

4)给予恰当的奖励和惩罚

奖励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有内部的,也有外部的。①要选择、确定可以得到奖励的道德行为。②要选择、给予恰当的奖励物。

同一种奖励物,其效用可能因人而异,要选用对个人来说最有效的奖励物。③应强调内部奖励,外部奖励不可过多使用。应引导学生进行自

我强化。 可采取两种惩罚方式:一是给予某种厌恶刺激;二是取消个体喜爱的刺激或剥夺某种特权等。

另外,角色扮演、小组道德讨论等方法也很有效。

2、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答:影响问题的解决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问题的特征。个体解决有关问题时,常常受到问题的类型、呈现的方式等因素的影响。教师课堂中各种形式的提问、各种类型的课堂和课后练习、习题或作业等.都是学校情境中常见的问题形式。

不同的呈现问题的方式将影响个体对问题的理解。

(2)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有经验的质与量都影响着问题解决。与问题解决有关的经验越多,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3)定势与功能固着。如前所述,定势是影响学习迁移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学校情境中的问题解决主要是通过迁移实现的,因此.定势也必然影响问题解决。

功能固着也可以看做是一种定势,即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

除了上述因素外,个体的智力水平、性格特征、情绪状态、认知风格和世界观等个性心理特性也制约着问题解决的方向和效果。

3、举例说明如何塑造小学生创造性个性。

答:1.保护好奇心

应接纳学生任何奇特的问题,并赞许其好奇求知。好奇是创造活动的源动力,可以引发个体进行各种探索活动,应给予鼓励和赞赏,不应忽视或讥讽。

2.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对学生所提问题,无论是否合理,均以肯定态度接纳他所提出的问题。对出现的错误不应全盘否定,更不应指责.应鼓励学生正视并反思错误.引导学生尝试新的探索.而不循规蹈矩。

3.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应重视学生与众不同的见解、观点,并尽量采取多种形式支持学生以不同的方式来理解事物。对平常问题的处理能提出超常见解者,教师应给予鼓励。对学生的观点,要正面鼓励替代反面警告。

4.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

非逻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成分,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猜测,进行丰富的想像,不必拘泥于常规的答案,去掉定势和从众的思维方式。

5.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通过给学生介绍或引导阅读文学家、艺术家或科学家传记,或带领其参观各类创造性展览、科学博物馆、与有创造性的人直接交流等,使学生领略到创造者对人类的贡献,受到创造者优良品质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启发他们见贤思齐的心理需求。

4、 结合小学教学实际,谈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答: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可以有以下几种途径:

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要想创设问题情境,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此外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这样,才能创设问题的情境。

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在学习较容易、较简单的课题时,应尽量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使学习紧张一点;而在学习较复杂、较困难的课题时,则应创设轻松自由的课堂气氛;在学生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要尽量心平气和地慢慢引导,以免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

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来自学习结果的种种反馈信息,对学习效果有明显的影响。这是因为,一方面学习者可以根据反馈信息调整学习活动,改进学习策略。

另一方面学习者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或避免再犯错误而增强了学习动机,从而保持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表扬与奖励比批评与指责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但滥用外部奖励,不仅不能促进学习,而且可能破坏学生的内部动机。

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学生对学习结果的归因对以后的学习行为会产生影响。在学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后,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进行成败归因。

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找出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另一方面,从有利于今后学习的角度进行归因。一般而言,无论对优生还是差生,将学业成败归因于主观努力的方面均是有利的,这可使优生不至于过分自傲、能继续努力,使差生不至于过分自卑,也能进一步努力学习,以争取今后取得成功。

5、 试论述学习动机培养与激发的教学策略。

6、 试论述学生创造性思维策略训练的主要方法。

1、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试论述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小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具有依附性,同时也缺乏原则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在道德认识的理解上,从直观、具体、较肤浅的理解逐步过渡到较为抽象、本质的理解2、在道德品质的评价上,从只注意行为效果,逐渐过渡到较为全面地考虑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关系3、在道德原则的掌握上,道德判断从简单依附于社会的、他人的规则,逐渐过渡到受内心道德原则的制约。

(二)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年龄越小,言行越一致,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出现言行一致和不一致的分化。(三)明显地表现出自觉纪律的形成。自觉纪律是出自内心要求而非外力强制的纪律,具体要经过三阶段:

一是依靠外部教育要求阶段,二是过渡阶段,三是将纪律原则变成自觉行动阶段。总之,小学生的平等发展是从依附性向自觉性、从外部监督向自我监督,从服从型向习惯型过渡,发展较为平稳,显示出协调性。在过渡的过渡种,存在转折或质变的时期,即关键年龄。

从整体发展来看,关键年龄大致在三年级(9岁左右)

教育心理学论述题

一 结合实际说明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答 1 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 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教师应给学生创造一个支持 容忍标新立异者或偏离常规思维者的环境,让学生感受到 心理安全 和 心理自由 即给学生创造较为宽松的学习的心理环境。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在可能的条件下,应给学生一定的权...

教育心理学论述题

教育心理学 论述题练习二。1.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要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要努力做到 第。一 保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新颖性。首先,教学内容丰富 新异 逻辑性 系统性强。因为新异事物容易引起学生的 反应和学习兴趣。其次,教学方法灵活多样,不断更新。这样,就能吸引学生,引起学生...

教育心理学论述题

简述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论述也可 在教学实际中,可以结合各门学科的内容来训练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训练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培养学生主动质疑和解决问题的内在动机。学生在学习中面临的问题,常常是由教师和教材提出的,而且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问题的已知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