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心理学简答题整理

发布 2022-10-19 03:57:28 阅读 5877

1.2. 1,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3. 3,帮助教师**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 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哪些方面:

5. 1主动性研究2反思性研究3合作性研究4社会文化研究。

简述教育心理学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3,帮助教师**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7. 20世纪8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哪些方面:

1主动性研究2反思性研究3合作性研究4社会文化研究。

8. 简述学与教过程的基本因素。

1,学生 2,教师 3,教学内容 4,教学** 5,教学环境。

9. 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

10. 简述性格差异的教育意义。

性格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作为动力因素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教育更应该重视性格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地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

11. 简述认知差异的教育意义。

认识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知识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智力是学习成绩的一个可靠地**指标,它主要影响学习的速度、数量、巩固程度和学习的迁移。教师应根据学生认知的特点,不断改革教学,努力因材施教。

12. 什么是最近发展区:

苏联的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前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大纲中没有此知识点)

13. 简述儿童社会性认知发展的一般趋势。

1)从表面到内部2)从简单到复杂3)从呆板到灵活的思维4)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

5)从弥散性的、间断性的思维到系统的、有组织的、综合的思维。

14. 简述皮亚杰认知结构理论的主要内容: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前运算阶段(2—7)

具体运算阶段(7—11) 形式运算阶段(11—15)

15. 简述加涅的学习目标分类体系。

1智慧技能2认知策略3言语信息4动作技能5态度,表现。

16. 简述经典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

1获得与消退2刺激泛化与刺激分化 (大纲中没有此知识点)

17. 简述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的作用理论。

1强化2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3消退4惩罚。

18. 简述加涅按学习水平的分类:

1信号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3连锁学习4言语联结学习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则或原理学习8解决问题学习。

19. 简述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

桑代克是现在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他把人和动物的学习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联结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而形成的,即通过试误形成的。其基本规律为: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

20. 简述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

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阿特金森把其分为两类:1力求成功的动机,2避免失败的动机,21.

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及其应用:

1生理的需要(如对食物、水、空气、睡眠等的需要)

2安全的需要(表现为个体要求稳定、安全、收到保护、棉花粗恐惧和焦虑等)

3归属和爱的需要(即个体要求与他人简历感情联系,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等)

4尊正的需要(它包括自尊和收到他人的尊重)

5自我实现的需要(完整而丰满的人性的实现以及个人潜能或特性的实现)

需要层次理论说明,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种低级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如父母离异使归属与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而正是这些因素会成为学生学习阁自我实现的主要障碍。所以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也应该关心学生的生活,以排除影响学习的一切干扰因素。

22. 简述自我效能感理论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班杜拉指出,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一般来说,成功经验会提高效能期待,反复的失败则会降低效能期待。同时,归因方式也直接影响到自我效能感的形成。

23. 简述学习动机的分类:

1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 2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3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24. 简述奥苏泊尔所指出的学校情境中成就动机的几种内驱力。

1认知内驱力2自我提高内驱力3附属内驱力。

25. 从迁移的角度看,合理编排教学内容的标准是什么: 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

26. 什么是共同要素说:

两种情境中有共同成分时可以产生迁移。

27. 简述学习材料的相似性是如何影响迁移的:

相似性的大小主要是由两任务中含有的共同成分决定的,较多的共同成分将产生较大的。

相似性,并导致迁移的产生。语文教学中所采用的集中识字教学就是将具有相似性的字。

放在一起学习,以产生最大程度的迁移。

28. 原有认知结构是怎样作用于学习迁移的。

已有的背景知识越丰富,越有利于新的学习,迁移就越容易。

经验的概括水平越高,适用范围越广,迁移的坑能性也越大,迁移的效果也就越好。

掌握必要的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有利于提高迁移发生的可能性。

29. 简述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对迁移的影响。

首先,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这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

其次,原有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再次,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认知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

认知策略,这也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30. 简述迁移的作用。

首先,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其次,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

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第三,迁移规律对于学。

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31. 简述合理进行复习的要求。

1及时复习 2分散复习 3反复阅读尝试背诵。

32. 什么是变式?如何有效的利用变式?

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

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运用变式时,经常发生两类错误,必须注意预防。

1把一类或一些事物所共有的特征看作本质特征。2在概括中人为的增加或减少事物的。

本质特征,不合理的缩小或扩大概念。

33. 如何利用言语直观进行教学:在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语音、字形)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进行言语直观。

34. 举例说明什么是过度学习?为什么要进行过度学习?:

如都一首短诗,某人学习10分钟就刚好能背诵,在能够背诵之后增加的学习(如再读5

分钟或再读5遍)便是过度学习。使学生在全面理解的基础上达到牢固熟记的程度。

35. 什么是压抑理论。

动机性遗忘理论认为,遗忘是因为我们不想记而将一些记忆信息排除在意识之外,因为。

它们太可怕、太痛苦或有损自我的形象,也就是说,遗忘不是保持的消失而是记忆被压。

抑,故而这种理论也叫压抑理论。

36. 怎样提高知识的直观效果?:

1灵活运用各种直观形式1)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的选用2)词与形象的配合2运用感知。

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4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37. 遗忘规律有哪些: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过程的最初进展的很快,以后逐

渐缓慢,过了相当的时间后,几乎不再遗忘。

38. 简述技能及其种类:

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机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39. 简述操作技能形成中的练习规律:

1开始进步快2中间有一个明显的、暂时的停顿期,即高原期。

3后期进步较慢 4总趋势是进步的,但有时出现暂时的退步。

40. 什么是心智技能:

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41. 简述操作熟练接段的动作特点:

1动作品质:动作具有高度的灵活性、稳定性和准确性,在各种变化的条件下都能顺利。

完成动作。2动作结构:各个动作之间的干扰小时,衔接连贯、流畅、高度协调,多余动作消失。

3动作控制:动觉控制增强,不需要视觉的专门控制和有意识地活动,视觉注意范围扩。

大,能准确的觉察到外界环境的变化并调整动作方式。

42. 简述学习策略的训练原则:

1主体性原则2内化性原则3特定性原则4生成性原则5有效监控原则。

心理学简答题整理

1 注意的品质有哪些?注意范围 集中性 稳定性 分配 转移。2 中学生注意的特点有哪些?1 有意注意进一步发展,开始发展对抽象材料的稳定注意 2 有以后注意得到较快发展 3 注意的品质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4 注意的个别差异明显。3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有哪些?1 客观原因 刺激物的强度 新异性 活动变化...

教育心理学B简答题整理

1.简述程序教学的基本原则。简述程序教学的概念及其基本原则。所谓程序教学,是指将各门学科的知识按其中的内在逻辑联系分解为一系列的知识项目,这些知识项目之间前后衔接,逐渐加深,然后让学生按照由知识项目的顺序逐个学习每一项知识,伴随每个知识项目的学习,及时给予反馈和强化,使学生最终能够掌握所学的知识,达...

教育心理学简答题专项整理

教师资 教育心理学 中学 简答题专项训练。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学习与教学的五种要素分别是 1 学生。2 教师。3 教学内容。4 教学 5 教学环境。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1.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p13 14 07.7 11.7 1 连续性与阶段性 2 定向性与顺序性 3 不平衡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