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习与教学。
2、 认知发展阶段论。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1 含义:在感知运动阶段,认知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在这些活动中形成了一些低级的行为图式,以此来适应外部环境和进一步探索外界环境。
2 智慧成长的表现:“客体永久性”概念形成(能在头脑中用符号表征事物)
前运算阶段(2-7岁)表象思维阶段。
运算(心理运算):内化了的,可逆的,有守恒前提的,有逻辑结构的动作。
1 含义:凭借表象,符号在头脑中进行的“表象性思维”
2 儿童认识活动的特点:自我中心性、相对的具体性(借助表象)、思维的不可逆性、未获得物体守恒概念、刻板性(集中化)
具体运算阶段:
1 含义:能凭借具体事物或从具体事物中获得的表象进行逻辑思维和群集运算。
2 获得智慧成就:
获得守恒行和可逆性概念、能理解原则和规则,但实际生活中只能刻板遵守、思维集中化。
形式运算阶段(11岁-**)命题运算阶段。
1 含义:摆脱了具体事物的束缚,利用语言文字在头脑中重建事物和过程来解决问题的运算。
2 表现:能进行假设演绎推理、青春期自我中心性——假设中的“观众”
3、 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
1 成熟——必要条件。
2 练习和经验:物理经验,数理逻辑经验。
3 社会性经验:社会环境——社会传递。
4 平衡化:自我调节——内在动力。
4、 皮亚杰理论对教育的启示及影响。
1 要适时而教并能引发不平衡。
2 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
3 承认差异,因材施教。
4 全面应用影响心理发展的四因素。
5、 维果茨基对高级心理机能的结论。
1 儿童一切复杂的心理活动的形式都是在交往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活动、社会性相互作用不断内化的结果。
2 心理发展最重要的因素是掌握凭借语词传递的全人类的经验。
6、 支架式教学。
运用要点:1 强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发现活动。
2 教师指导的成分逐渐减少,最终要使学生达到独立发现的地位,将监控学习和探索的责任由教师向学生转移。
教学要求:1 要保证提供的支架一直使学生处于其最近发展区之内。
2 教学支架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容易。
7、 学徒式学习者。
关键:将教学置于一种特殊的文化环境。
自主积极的“学徒式学习者”:通过参与指向一定目标的共同协作的活动来进行学习。
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旁观者逐渐过渡到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在社会性互动中获得知识和技能。
8、 学习:指由于经验所引起的行为或思维的比较持久的变化过程。
9、 学习的界定:
1 学习是个体(人或动物)以自己现有的知识、技能、态度等心理结构为基础。
2 通过与客体信息进行的双向的相互作用来形成、充实或调整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而这种变化会对个体以后在相关情境中的活动的水平和方式产生影响。
10、 人类学习: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积极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11、 桑代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现代教育心理学之父。
12、 学习的原则(学习律):
1 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
2 练习律:一个学会了的反应的重复将增加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
3 效果律:如果一个动作跟随以情境中一个满意的变化,在类似的情境中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但是如果跟随的是一个不满意的变化,这个行为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
13、 学习律对教育的指导作用。
效果律指导人们使用一些具体奖励如金星、口头表扬等。练习律指导人们对所有学生进行大量的重复练习和操练。
14、 强化的类型:积极强化、消极强化。
15、 普雷马克原理: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强化物。
16、 对于强化在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 教师要针对班上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强化物系类。
2 教师选择强化物是应考虑年龄因素。
17、 强化时应遵守的原则。
1 教新任务时,进行即时强化,不要进行延缓强化。
2 在任务的早期阶段,强化每一个正确的反应,随着学习的发生,对比较正确的反应优先强化,逐渐地转到间隔式强化。
3 强化要保证做到朝正确方向促进或引导。
18、 观察学习的基本过程:
1 注意过程:对榜样的知觉(选择性注意)
2 保持过程:示范信息的储存(以符号形式表征)
3 复制过程:记忆向行为的转变(将符号表征转换为适当的行为)
4 动机过程:从观察到行为(愿意在适当的实际表现出来)
19、 苛勒的黑猩猩学习实验:动物的学习不是尝试错误的学习,而是“顿悟”学习。
20、 卡夫卡观点中学习的过程:对情境进行组织,突然的顿悟。
21、 托尔曼潜伏学习结论:
1 外在的强化并不是学习产生的必要因素,不强化也会出现学习。
2 动物在未获得强化前学习已出现,只不过未表现出来。
22、 认知学习观——学习应该超越所给的信息。
、学习的实质:学习就是类别及编码系统的形成或改变;
、学习的过程:学习包括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换,评价三个过程;
、结论:学生是积极地信息加工者,主动的获取知识,主动形成认知结构。
23、 学习和教学的基本原则。
1 知识结构的重要性。
2 学习的准备性:课程设计上提出了著名的螺旋式课程。
3 直觉思维的价值:创造性的培养。
4 学习动机的重要性:内在动机。
24、 发现学习: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展探索性思维为目标,以基本材料为内容,使学生通过发现的步骤来进行学习的教学方法。
25、 有意义学习(意义接受学习)的涵义(实质):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任意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26、 有意义学习的标准:
1 新的符号或符号代表的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具有实质性联系。
2 新旧知识的非任意的联系。
27、 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1 外部条件:学习材料具有逻辑意义。
2 内部条件:学习者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具有适当知识,行动。
28、 (名解)接受学习:是指由教师向学生提供前人发现、创造、积累的人类的社会经验,学生把这些经验内化为自己的经验的一种学习方式。
29、 讲授教学的原则和技术(简答)
原则:1 逐渐分化原则。
2 整合协调原则。
3 序列组织原则。
4 巩固原则。
技术:先行组织者策略。
30、 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
环境刺激的信息→加工(编码、贮存)→反应**换为外显的行为)
影响因素:执行控制(已有经验),预期(期望达到目标)
三个系统:加工系统、动机系统、执行控制系统。
学习的要素:学习者;刺激情境;记忆;反应。
结论:学习是对信息的接受和使用的过程,是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学习的实质。
31、 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对实践教学的启示(简答):
吸引学生的注意是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1 教师应该让学生停止手头上的活动,把注意力转移过来。
当代教育心理学复习题
说明 考试共几个题型我也不太清楚。选择题。书上每章课后的选择题共60道考试从里面丑20道原题考试。简答题 自己在书上找答案 简述技能和习惯的区别和联系。教师职业倦怠有哪些主要特征?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有哪些?中性刺激怎么变为条件刺激?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分化和泛化有什么区别?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简述...
教育心理学复习题
名词解释 11.学习需要 学习期待12.诱因13.学习迁移14.知识 15.知识领会16.内化17.品德18.社会规范19.社会规范的学习20.社会规范认同21.偶像认同22.价值认同23.认同学习24.规范的信奉。1.经验 从已发生的事件中获取的知识,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2.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
心理学 教育 复习题
本次考试内容以 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出版 张向葵主编的 教育心理学 教材为主,考试题型有 填空题 判断题 选择题 简答题 案例分析题。一 填空题 1 创立了第一个完整的学习理论,成为教育心理学的开山鼻祖,并被誉为 2 教育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分为两大类 一是 的研究方法,二是 的研究方法。调查法属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