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教育心理学的理论

发布 2022-10-18 17:59:28 阅读 1599

第一节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共三部分)

第一部分认知。

一、一般规律与教育。

1、从简单具体不断向复杂抽象发展。

2、从无意向有意发展。

3、从笼统向分化发展。

二、理论。一)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

1】认知发展观:同化、顺应、平衡、图式。

2】阶段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3】影响发展的因素:成熟、练习与习得经验、社会性经验、平衡化。

4】对教育的影响:1、教学以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2、教师提供的教学情境恰好适合当前发展阶段,这种情景既引起认知不平衡,又不过分超越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

二)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1】关键:文化和社会对人类心理的影响。

2】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低级与高级心理机能、内化。

3】心理发展观:

1、表现(1)随意技能的不断发展(2)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3)形成复杂简约的心理结构(4)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2、心理发展原因(1)社会文化历史(2)交往、语言(3)内化的结果。

4】内化论:外部转向内部。

5】教育和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

6】对教育的影响:1、学生的积极主动性2、社会文化背景的重要性3、利用最近发展区4、教学是相互作用的系统工程。

三、认知发展理论对教育的启示。

1教学要适应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2、教学应引导并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3、学习是主动建构的过程。

第二部分人格。

一、一般规律与教育。

1、连续性和阶段性并存2、发展具有定向性和顺序性3、发展表现出不平衡性4、发展的共同性和个别性差异。

二、理论。一)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1】重视文化背景的重要性。

2】八个阶段。

1、信任对怀疑(0—1.5)

2、自主对羞愧(1.5--3)

3、主动感对内疚感)

4、勤奋感对自卑感—12)小学。

5、角色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中学。

6、友爱亲密对孤独(18--30)大学。

7、繁殖对停滞(30—60)

8、完美无憾对悲观绝望(60岁以后)

3】评价1、优点:既重视社会因素又重视文化因素,考察人的各个方面,对人一生的研究。

2、缺点:忽视人的意识、理智等高级心理机能。

二)科尔伯格道德发展阶段论。

1】研究道德认知、道德两难故事:

2】三水平六阶段:

1、前习俗水平:惩罚和服从;朴素的享乐主义和功利主义。

2、习俗水平:好孩子;权威和维持社会现存秩序。

3、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和法律;普遍的道德原则和良心。

3】评价:1、优点:探索阶段,主张道德是由他律到自律的发展规律,德育要配合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

2、缺点:只强调道德认知,不强调其他方面。

三、人格发展理论对教育的启示。

一)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教育启示。

教育就是要了解学生人格发展不同阶段的独特性,在各个阶段的特点上来进行恰当的教学。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对道德教育有如下启示:

1、了解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道德教育才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2、儿童道德发展的顺序是一定的,不可颠倒。

3、通过道德两难问题,用讨论和展开道德推理练习,提高儿童的道德敏感度和道德推理能力。

第三部分心理发展的差异。

一、智能差异与教育。

一)智力类型差异。

二)智力发展水平差异。

三)智力发展快慢差异。

四)智力在性别中差异。

五)教育意义:教育要扬长避短,发挥个人优势。

二、人格差异与教育。

一)人格类型差异。

二)人格特质差异。

三)教育意义:因人施教,因势利导,善用心理学,培养人格,自我教育能力。

三、认知差异与教育。

一)场依存和场独立。

二)沉思型和冲动型。

三)辐合型型和发散型。

四)抽象型和具体型。

五)教育意义:1、采取与学习风格一致的教学策略;2、对学生缺失的认知风格进行教育。

四、性别差异与教育。

一)智力的性别差异。

二)言语发展的性别差异。

三)行为的性别差异。

四)兴趣的性别差异。

五)自信心的性别差异。

六)教育意义:按性格的不同选择适当的教育教学方法。

第二节学习理论(共四部分)

第一部分行为主义。

一、经典型条件反射。

一)人物:巴甫洛夫。

二)实验:狗分泌唾液实验。

三)学习实质:经典条件反射(定义)

四)观点(规律):习得、强化、消退、泛化、分化、高级条件作用、两个信号系统理论。

五)教育应用:无。

六)评价:初探人的习得行为,但是没有真正提出学习理论。

二、发展经典条件反射。

一)人物:华生。

二)实验:婴儿恐怖形成实验。

三)学习实质:s—r联结,形成习惯。

四)观点(规律):频因率和近因率。

五)教育应用:(1)揭示现象(2)习得行为(3)矫正行为(4)只限于简单行为。

六)评价:首创行为主义心理学,是美国第一个将巴甫洛夫的研究结果作为学习理论的基础的人。

三、联接—试误说。

一)人物:桑代克。

二)实验:饿猫打开迷笼实验。

三)学习实质:人有意识的(动物盲目的)通过试误,形成联结。

四)观点(规律):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

五)教育应用:他在试图说明:(1)什么是学习(2)学习是怎么进行的(3)学习的规律(4)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与试误应用于教学。

六)评价:(1)联结学习理论创始人,第一个比较完整的学习理论,确立学习在教育心理学理论体系中的核心地位。(2)不可否认,试误也是人类解决问题的一个途径和方法。

四、操作性条件反射。

一)人物:斯金纳。

二)实验:白鼠打开斯金纳箱实验。

三)学习实质: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异同)

四)观点(规律):1、正负强化2、逃避条件作用和回避条件作用3、惩罚、消退与维持。

五)教育应用:1、程序教学:过程与四原则2、行为矫正:原理、用消退慎用惩罚。

六)评价:优点:进一步突破前人的理论,扩展眼界,应用于教学。

缺点:把人的学习与动物的学习等同起来,还是不注重人学习的内部机制过程。

五、观察学习理论。

一)人物:班杜拉。

二)实验:赏罚控制实验。

三)学习实质:观察习得行为。

四)观点(规律):1、学习过程:注意、保持、动作再现和动机2、替代强化3、自我强化。

五)教育应用:应用于品德与规范的学习,榜样,替代强化、自我强化、行为再现。

六)评价:探索了观察学习的发生。

第二部分认知主义。

一、早期:完型—顿悟说。

一)人物:格式塔学派:科勒、韦特海默、考夫卡。

二)实验:黑猩猩接竹竿实验。

三)学习实质:s—o—r:以意识为中介通过顿悟构造完行。

四)观点(规律):1、顿悟2、构造完形3、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不是直接的,而需以意识为中介。

五)教育应用:1、肯定主体的能动作用和目的性2、重视顿悟和理解,避免单纯盲目的练习与重复。

六)评价:1、实验对象的进步2、主张研究意识3、否定试误,夸大顿悟。

二、早期:认知—目的说。

一)人物:托尔曼。

二)实验:白鼠位置学习实验。

三)学习实质:s—o—r:学习有心理过程的参与,是有目的的形成情境的认知地图。

四)观点(规律):1目的性2、认知地图,对情境整体的领悟; 3、有中间变量:心理过程。

五)教育应用:1、形成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是教育的关键和核心2、重视期待等心理过程。

六)评价:优点:1、重视行为的整体性、目的性,期待认知、目的、期待等心理过程。

缺点:1、没有明确地界定概念认知地图2、也不区分人与动物的学习。

三、认知—发现说。

一)人物:布鲁纳。

二)实验:无。

三)学习实质: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与。

四)观点(规律):1、认知结构2、三过程:获得、转化和评价。

五)教育应用:1、结构教学观:目的是理解学科基本结构,四原则:动机结构序列强化2、发现学习的优缺点。

六)评价:优点:重视学生学习动机和知识结构,利于培养创造性。

缺点:但发现法费时费力,难设计,还歪曲接受学习的本意。

四、有意义—接受说。

五、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一)人物:奥苏泊尔。

二)实验:无。

三)学习实质:新旧知识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四)观点(规律):有意义学习以及条件。

五)教育应用:1、认知同化理论(上位、下位、并列学习)2、先行组织者策略(陈述性和比较性)3、接受学习。

六)评价:优点:是有一定意义的。

缺点:过分夸大了接受学习。其实发现学习和接受学习不矛盾。

五、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一)人物:加涅。

二)实验:三)学习实质:学习是人的头脑内容的信息加工过程。

四)观点(规律):1、信息的**加工(感觉、短时、长时记忆)2、期望事项和执行控制。

五)教育应用:学习阶段与教学设计的八阶段(动机、领会、习得、保持、回忆、概括、作业、反馈)

六)评价:无。

第三部分人本主义。

一)人物:罗杰斯。

二)实验:无。

三)学习实质:知情统一。

四)观点(规律):1、人格与**观2、有意义学习的学习观3、自由学习。

五)教育应用:1、非指导教学(特点和原则)2、重视学生情感3、乐观态度4、友好真诚师生观5、移情、关注。

六)评价:重视学生的情感,但是有些过度。学生主体地位,教师是促进者。

第四部分建构主义。

一、理论渊源(两块)

一)第一块。

1】1、皮亚杰—激进建构主义取向(知识绝对主观)

2、布鲁纳。

3、加涅—信息加工建构主义取向(个体建构中的信息加工)

2】认知结构。

1、观点:个体建构。

2、理论:生成学习理论、认知灵活性理论。

3、应用:**教学、随机通达。

二)第二块。

1】维果斯基:1、建构社会主义取向(个体知识建构中的社会性)

2、社会文化取向(个体建构中的个体建构)

2】社会建构:1观点:社会文化机制下的建构2、应用:情境教学、支架教学、抛锚式、合作学习、认知学徒制、交互式教学。

二、观点。知识观、学生观、学习观、教学观。

第三节动机理论。

一、行为主义。

一)理论:强化理论。

1、人物:行为主义者。

2、观点:注重强化。

3、教学应用:正负强化、自我强化、替代强化、内部与外部强化都用于教学,尤其是外部强化。

二、人本主义。

一)理论:需要层次理论。

1、人物:马斯洛。

2、观点:(1)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组要(2)有高低层次和顺序之分(3)分为缺失性和成长性需要(永不满足)(4)自我实现需要时最强和持久的动机。

3、教学应用:(1)先满足低层次需要(2)引导自我实现的需要。

专题教育心理学

1 教育心理学概述page200 1 提出将教育心理学化 裴斯泰洛奇 赫尔巴特 乌申斯基。实验心理学 梅伊曼 拉伊 2 题目 单选 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c a冯特 b比奈 c桑代克 d班杜拉。单选 第一部科学系统儿童心理学专著 儿童心理 作者是 a a普莱尔 b艾宾浩斯 c霍尔 d皮亚杰。单选...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一 几个基本范畴 一 学习的定义与分类。人生在世,总是从事两类活动 一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二是改造人类主观世界的活动。前一类活动可以统称为工作,后一类活动可以统称为学习。为了使学习成为可观测和测量的科学概念,鲍尔 g h bower 和希尔加德 e r hilgard 在他们著名的 学习论 198...

心理学个性心理教育理论

一 单项选择题。1.个体活动积极性的源泉是 a.动机 b.需要 c.兴趣 d.目标。2.对劳动 成就 权力 荣誉等的需要属于 需要。a.社会需要 b.物质需要c.先天需要 d.自然需要 3.根据需要对象不同,其可分为 a.生理与社会需要 b.物质与精神需要。c.爱与隶属需要 d.成就与交往需要。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