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编号:1021312
课程名称:教育心理学。
学时:54学时。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
适用专业:小学教育。
1、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教育心理学的系统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对教育心理现象的理解力与分析批判能力,并使学生掌握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提高对教育心理学问题的研究能力。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为学生学习其他心理学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1、
2、教学内容及方法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论(4课时)
要求和说明:
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及作用。
具体内容: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应用。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教育心理学的应用。
一)教学:科学还是艺术。
二)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1.理论意义。
2.教学实践意义。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一、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二、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三、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特点。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方法。
一)质性研究与定量研究。
1、定量研究(quantitative research)
2、质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
二)几种基本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
2、访谈法。
3、问卷法。
4、实验研究。
(三)教育行动研究。
(四)设计型研究。
二、研究的步骤。
三、研究的有效性。
第二章学生心理(4课时)
要求和说明:
主要讲授学生心理在认知、语言和社会性方面的发展特点,了解心理学家对学生发展水平的划分。
具体内容:第一节学生的认知发展。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与教育。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
1.建构主义的发展观。
2.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3.皮亚杰提出的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二)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
二、维果斯基的发展观。
一)文化历史的发展论。
二)心理发展观。
三)教育和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
四)内化学说。
五)维果斯基的发展理论对教学的影响。
第二节学生的情感和个性发展。
一、个性与社会化发展。
一)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
二)个性和社会发展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二、自我意识、自我概念与自尊。
一)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
二)自我概念(self-concept)
三)自尊(self-esteem)
第三节学生的个体差异。
一、个体的智力差异。
一)智力的心理测量学理论。
二)经典智力理论。
三)现代智力理论
二、个体的学习风格差异。
一)学习风格的维度。
二)常见的学习风格差异
三、社会文化背景及性别差异。
一)社会文化背景差异。
二)性别差异。
第三章教师心理(4课时)
要求和说明:
主要讲授教师的角色与特征、教师的专业品质,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和应对策略,了解教师成长和培养的方法和途径。为使学生成为一名未来的合格教师做好铺垫。
具体内容:第一节教师的角色与特征。
一、教师角色。
二、教师的特征。
第二节教师的专业品质。
一、教师的基本信念系统。
一)教师的基本教育信念。
1.教学效能感。
2.教师控制点。
3.对学生的控制。
4.与工作压力有关的信念。
二)教师对教学与学习的基本理解。
二、教师的教学与沟通能力。
一)教师的教学能力。
1. 教学认知能力。
2. 教学操作能力。
3. 教学监控能力。
(二)教师的交互沟通能力。
三、教师的情感与个性品质。
第三节师生互动。
一、教师对学生的影响。
一)两类教师期望效应:
1、自我应验效应(self-fulfilling prophecy effect)
2、维持性期望效应(sustaining expectation effect)
二)教师期望常来自下列因素:
二、学生对教师的影响。
三、师生的相互作用。
第四节教师的成长和培养。
一、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教师专业发展概述。
二)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
三)教师成长的目标:新手—熟手—专家
二、教师成长和培养的途径。
一)观摩和分析。
二)微格教学
三)教学决策训练。
(四)教学反思训练。
五)教师行动研究。
第五节教师职业倦怠。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界定。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与对策。
第四章学习心理导论(4课时)
要求和说明:
本章是学习的重点,主要阐述学习的意义和作用,从行为主义到建构主义多种理论流派对学习的解释,为教学实践活动提供理论指导。
具体内容:第一节学习及其分类。
一、学习的界定。
二、学习的作用。
三、学习的分类。
一)学习主体分类。
二)学习水平分类。
三)学习结果分类(learning outcomes)
四)学习性质与形式分类。
五)学习的意识水平分类。
六)学习内容的分类。
四、学习的相关概念。
一)终身学习(lifelong learning)
二)远程学习(distance learning)
三)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
四)真实性学习(authentic learning)
五)学习科学(learning science)
第二节学习与脑。
一、大脑发育及学习的关键期假说。
二、大脑的特异化与学习。
三、学习与脑的可塑性。
第三节学习理论发展。
一、两种倾向的学习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初步发展。
二、行为倾向、认知倾向学习理论的相互吸取。
三、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与人本主义的出现。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
第五章行为学习理论(4课时)
要求和说明:
本章主要介绍了典型的行为学习理论,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联结主义理论,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学习发生的过程。
具体内容:第一节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一、巴甫洛夫经典条件作用理论。
一)消退 (二)恢复。
(三)泛化。
(四)分化。
二、华生的行为主义
第二节联结主义理论。
一、桑代科的联结主义学习论。
二、桑代科的学习率。
第三节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一、操作性条件作用学说。
二、强化理论。
三、行为的学习。
一)新行为的塑造。
(二)行为的消退与维持。
三)行为的分化和泛化。
第四节社会学习理论及行为主义新进展。
一、社会认知理论
一)交互决定观。
(二)学习与表现。
(三)参与性学习与替代性学习。
二、观察学习。
三、行为主义新进展。
一)自我管理。
二)自我教学。
第六章认知学习理论(4课时)
要求和说明:
本章主要介绍了早期的认知学习理论,认知结构学习理论,认知同化学习理论,和信息加工学习理论,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学习发生的过程。
具体内容:第一节早期的认知学习理论。
一、格式塔的学习理论。
二、符号学习理论。
第二节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一、认知表征理论。
二、认知结构理论。
三、学习和教学的基本原则。
一)知识结构的重要性。
二)学习的准备性。
三)直觉思维的价值。
四)学习动机的重要性。
四、发现学习。
第三节认知同化学习理论。
一、有意义学习。
一)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和标准。
二)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三)有意义学习的类型。
二、认知同化过程。
一)下位关系。
二)上位关系。
三)组合关系。
三、接受学习。
第四节学习的信息加工论。
一、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
二、学习的条件。
三、教学事件。
第七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4课时)
要求和说明:
本章主要介绍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包括个体建构主义理论和学习建构主义理论,并具体介绍了建构主义在教学中的运用,使学生在进一步了解学习发生的过程基础上理解建构主义。
具体内容:第一节建构主义思想渊源与基本观点。
一、建构主义思想渊源。
二、建构主义的分类。
三、当代建构主义基本理论观点。
一)知识观。
二)学习观。
(1)主动建构性。
(2)社会互动性。
(3)情境性。
(三)教学观。
第二节个人建构主义理论。
一、激进建构主义。
二、生成学习理论。
一)生成学习过程。
二)结构性和非结构性知识经验。
三、认知灵活性理论。
一)结构良好领域知识与结构不良领域知识。
二)初级学习和高级学习。
三)随机通达教学。
第三节社会建构主义理论。
一、文化内化与活动理论。
二、情境性认知与学习理论。
一)情境性认知和分布式认知理论。
二)认知学徒制。
三)抛锚式教学。
三、支架式教学。
四、建构主义评析。
五、当代建构主义理论的课堂应用。
一)研究性学习与基于问题的学习。
二)合作学习。
三)教学对话。
四)认知师徒法与互惠教学。
第八章人本主义学习理论(2课时)
要求和说明:
本章主要介绍了马斯洛和罗杰斯得学习理论,促进学生进一步了解学习发生的过程。
具体内容:一、马斯洛的学习理论。
一)自我实现的人格观。
二)内在学习论。
二、罗杰斯的学习理论。
一)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
二)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三)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第九章学习动机(4课时)
要求和说明:
本章对学习动机的构成,学习动机形成的理论和学习动机的培养作了说明,使学生学会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实现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
具体内容:第一节学习动机概述。
一、学习动机及其相关概念。
二、学习动机的作用。
1.引发作用。
2.定向作用。
3.维持作用。
4.调节作用。
三、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四、学习动机的分类。
一)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二)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与附属内驱力。
第二节学习动机理论。
一、强化论。
二、需要层次说。
三、自我效能感理论。
四、成就动机理论与动机的期望-价值理论。
五、控制点理论。
六、归因理论。
七、成就目标理论。
八、自我价值理论。
九、自我决定理论
第三节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一、教学吸引。
二、兴趣激发。
三、反馈与评定。
四、奖励和惩罚。
五、合作与竞争。
六、归因指导。
第十章知识的学习(4课时)
要求和说明:
本章主要讲述建构主义的观点,阐述知识的学习过程,以及知识学习的效用和获得知识的方法,教学应注意联系点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
具体内容:第一节知识的分类与表征。
一、知识及其涵义。
二、知识的分类。
教育心理学课程实践教学
课堂教学技能训练。课堂教学技能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促进学生的学习而运用与教学有关的知识和经验,有意识有目的地表现出的一些行为 动作的教学行为方式。课堂教学技能及其评价包括 教学语言技能 教学导入技能 教师的提问技能 教师的讲解技能 教师的演示技能 教学活动变化技能 教学强化技能 板书与板画教学...
《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1 课程与任课教师基本信息。二 课程简介。本课程是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学科基础课程。教学目的是,引导学生掌握教育心理学基本理论,培养学生运用教育心理学原理解决教育实践中问题的能力。具体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及各种理论流派,深化对心理学基本知识和原理的掌握,从科学的角度领悟教育心理学...
学校教育心理学复习指南
2011 2012 1 学校教育心理学复习题。一 名词解释 5个x2分 10分 1 教学评价 是指根据教学目标,对学习者在教学活动中所发生的变化进行测量,收集有关资料,并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2 感觉 是刺激物质作用于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3 知觉 是人对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