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4 8习题答案

发布 2022-10-18 05:55:28 阅读 8022

第四章学习动机。

单项选择题:1-5abdb 6-10cbcdc 11-13cdb

多项选择题:abcd ade bde ace bde abcde

cd abc abcd

填空:1、学习需要 2、成就动机 3、学习需要学习期待4、替代性强化 5、在知识技能的掌握或应用上存在障碍6、替代性强化 7、诱因 8、降低9、学习动机 10、社会意义 11、利他主义 12、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归因方式。

4、名词解释。

1、动机:所谓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2、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它是依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而划分的,近景的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活动直接相联的,**于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的兴趣。

3、问题情境:所谓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

4、耶克斯—多德森定律: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

5、简答题。

1、根据学习的动机的动力**,可以将学习动机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内部动机是指由个体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外部动机是指个体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

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的划分不是绝对的。外在学习动机的实质仍然是一种学习的内部动力,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强调内部学习动机,但也不忽视外部学习动机的作用。教师应一方面逐渐使外部动机转化成为内部动机,另一方面又应利用外部学习动机使学生已经形成的内部动机处于持续的激起状态。

2、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是由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家提出来的,他们不仅用强化来解释学习的发生,而且用它来解释动机产生。在他们看来,人的某种学习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的这种学习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起来的稳固联系。而不断强化则可以使这种联结得到加强和巩固,按照这种观点,任何学习行为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报偿。

由于行为派的强化理论过分强调引起学习行为的外部力量(外部强化),忽视甚至否定了人的学习行为的自觉性与主动性(自我强化)因而这一学习动机理论有较大的局限性。

3、教师应掌握评分的艺术,使学生保持学习上的成就感,为此,在实际教学中要注意:(1)学生的成败感与他们的自我标准有关,教师应注意这种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2)课题难度要适当,经过努力要可以完成,否则,总不能正确完成,就会丧失信心,产生失败感。

(3)课题应由易到难呈现,以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感。(4)在某一课题失败时,可先完成有关基础课题,使学生下次在原来失败的课题上获得成功感。

4、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此外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这样,才能创设问题的情境。问题情境创设的方式多种多样,并应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始终。

5、由于认知内驱力是最稳定、最重要的学习动机,因此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有利于培养新的学习需要。为此,教师应耐心有效地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精心组织信息量大、有吸引了的课堂教学,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同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了解到知识的价值,以形成掌握更多知识、**更深问题的愿望。

6、论述题。

1、【答案要点】

学习动机的培养:

1)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2)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2、【答案要点】:

1)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

2)同时又把成败原因主要归为六个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

3)归因理论是从结果来阐述行为动机的。其作用表现在:①有助于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②有助于根据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推断个体的心理特征;③有助于从特定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个体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学习动机;

4)在教学中,运用归因理论了解学习动机,对于改善学生的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会产生一定的作用。

第五章学习迁移。

单项选择题:1-5bbccb 6-10dadaa 11-15cdcba

多项选择题:1、bd 2ace 3abcde 4abc 5cde

6 abce 7ab 8abd 9abce 10abc

填空题:1、迁移 2、负迁移 3、正迁移 4、量杯 5、无条件自动发送的6、安德森 7、一般迁移 8、特殊迁移 9、同化性 10、认知结构 11、顺向负迁移12、促进阻碍 13、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

14、自上而下 15、背景知识

4、名词解释。

1、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2、一般迁移: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3、定势: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两种:促进和阻碍。

4、重组性迁移:指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

5、简答题。

1、(1)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2、(1)正迁移与负迁移;

2)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3)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4)同化性迁移、顺应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3、首先,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其次,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

最后,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4、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是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与概括水平而进行的划分。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是指处于不同概念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6、论述题。

1、【答案要点】

早期的迁移理论主要包括形式训练说、相同要素说、经验类化说与关系转化说等。

形式训练说认为心理官能只有通过训练才得以发展,迁移就是心理官能得到训练而发展的结果。

共同要素说认为两情境中有共同成分时可以产生迁移。

经验类化理论强调概括化的经验在迁移中的作用,强调原理的理解,这较共同要素说有所进步。

关系转化理论认为迁移产生的实质是个体对事物间的关系。

2、【答案要点】:

1)学习材料内容的相似性,相似性的大小主要是由两任务中含有的共同成分决定的,较多的共同成分将产生较大的相似性,并导致迁移的产生。共同成分既可以是学习材、学习中的环境线索、学习结果、学习过程、学习目标等方面的,也可以是态度、情感等方面的。迁移的产生既受到客观相似性的影响,也受到主观相似性的影响。

2)原有认知结构。原有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是比较常见的一种迁移方式,原有认知结构的特征直接决定了迁移的可能性及迁移的程度。

首先,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这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

其次,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再次,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这也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3)学习的心向与定势,心向与定势是同一种现象,指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定势的形成往往是由于先前的反复经验,它将支配个体以同样的方式去对待后继的同类问题,正因如此,定势在迁移过程中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定势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两种:促进和阻碍。

定势既可以成为积极的正迁移的心理背景,也可以成为负迁移的心理背景,或者成为阻碍迁移产生的潜在的心理背景。

除以上基本因素外,年龄、智力、学习者的态度、教学指导、外界的提示与帮助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迁移的产生。

第六章知识的学习。

一单项选择题 1-5ccadb 6-10bcaba 11-15bddaa

16-20bdbbd

多项选择题1、bde 2acde 3 abde 4bce 5abcd

6cd 7abc 8abcd

填空题:1、下位学习上位学习 2、概括 3、同化保持 4、直观 5、感性概括理性概括 6、同类比较异类比较 7、过度学习 8、分散 9、感性知识理性知识感知概念概念 10 创造能力 11、程序性知识 12、知识的组织与认知结构的简化 13、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讨论

14、直接记忆工作记忆 15、组合律。

4、名词解释。

1、知识: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2、并列结合学习: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一般而言,并列结合学习比较昆明,必须认真比较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才能掌握。

3、记忆术:运用联想的方法对无意义的材料赋予某些人为意义以促进知识保持的策略。

4、变式:所谓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5、简答题。

1、知识历来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知识学习是增长经验、形成技能、发展创造力的重要前提。

首先,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其次,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

再次,知识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

2、言语直观是在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的,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语音、字形)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形式。

言语直观的优点是不受时间、地点和设备条件的限制,可以广泛使用,言语直观还能运用语调和生动形象的事例来激发学生的感情,唤起学习的想象。但是,言语直观所引起的表象,往往不如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鲜明,完整、稳定。因此,在可能的情况下,应尽量配合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

3、在运用变式时,如果变式不充分,学生在对教材进行概括时,往往会发生下列两类错误,必须注意防范,一类常见的错误是把一类或一些事物所共有的特征看做本质特征;另一类常见错误是在概括中人为地增加或减少事物的本质特征,不合理地缩小或扩大概念。

教育心理学各章习题答案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论。五 判断。1.正确 2.正确 3.错误 4.错误 5.错误 6.正确 7.错误。六 问答。1.略。2.为顺应三种灵魂,亚里士多德认为必须实施三方面的教育。首先,人有植物的灵魂,对人体进行肉体营养和繁殖,它通过体育锻炼后,肉体不断完善起来 其次,人有动物的灵魂,人有感觉 愿望 知...

《教育心理学》练习题答案

教育心理学 练习题参 第一章 1 学与教 2 学生 教师 教学内容 教学 教学环境 学习过程 教学过程 评价与反思过程 3 d 4 b 5 主要信息部分 教材 载体 工具 物质环境 心理环境。6 和评判 检验和反思。7 描述 解释 控制。8 发展 成熟。9 动物 学习心理 10 a 11 a 12 ...

《当代教育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1 简要叙述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什么?答 是要研究的是教与学,包括学习心理 教学心理 学生心理和教师心理。答 学与教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括学生 教师 教学内容 教学 和教学环境五年要素,由学习过程 教学过程和评价 反思过程这三种过程交织在一起。在这一模式中,学生 教学 教学内容 教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