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
1.社会化:儿童在人类社会成长的过程中,学会了抑制某些冲动,并被鼓励获得在特定社会环境下的人所具有的特征和价值。这个过程,叫社会化。
社会化的重大作用是使人类个体完成了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化
2弗洛伊德与“三个我”
本我、自我、超我。
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个体生来时的心理状态,由原始本能组成,满足个人当前需要。快乐原则。
自我:可意识到执行思考、感觉、记忆、判断的部分。由本我分化出来,协调本我和超我的需要,若不协调会焦虑,遵循现实原则。
超我:代表理想部分,是父母、社会向个体灌输的传统价值观念和社会理想的人格结构,监督、批判、管束自己的行为。良心和理想自我的原则。
3埃里克森关于人生发展的八个阶段:
阶段年龄成功品质不成功品质。
1. 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 0-1岁希望恐惧。
2. 自主性对羞怯和怀疑 1-3岁自我控制与意志力自我怀疑。
3. 主动性对内疚感 3-6岁方向和具有目的无价值感。
4. 勤奋对自卑6-12岁能力无能感。
5. 同一性对角色混淆 12-18岁忠诚不确定感。
6. 亲密对孤独18-24岁爱孤僻和疏离。
7. 繁殖对停滞25-65岁关心自私。
8. 自我整和对失望 65- 明智和完美无憾绝望与悲观沮丧。
4柯尔伯格三水平六阶段。
道德认知 :道德认知是指个体对是非、善恶、美丑等行为准则以及执行它的意义的认识。)
前习俗水平: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做出判断好坏是非。
第1阶段:服从与惩罚定向。评定行为的好坏着重于行为的结果
第2 阶段:朴素的利己主义定向,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看是否符合自身的要求和利益
习俗水平:依据行为是否有利于维持习俗秩序,是否符合他人愿望进行判断
第3阶段:好孩子定向
第4阶段:维护权威和社会秩序定向
后习俗水平:能够摆脱外因,着重根据个人自愿选择标准进行道德判断
第5阶段:社会契约定向
第6阶段:普遍的伦理原则定向
第7阶段:人已经超出了前6个阶段的“人生主义”道德观,他们从宗教或超自然的观念的角度来看待道德和道德行为 (该阶段人一般无法到达)
5社会化的途径。
一 、遗传物质基础。
个体的社会化是以其遗传素质为基础的。
二、社会环境与教育。
1、社会文化,通俗一点说就是文化,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比较通俗的解释是:文化是凝聚在一个民族世世代代身上和全部财富中的生活方式的总和,它包括衣食住行等用物的制作方式、待人接物、举止言谈等交际方式和风度,以及哲学、宗教、道德、法律、文学艺术、风俗传统、科学中的思想方法等等。
2、家庭。家庭是学前期儿童社会化的最重要影响因素。
美国心理学家鲍伦德经过实践研究分析后发现,现代家庭教育中,积极正确的教养方式可用八个字来表示:管束、冀望、教导、关爱。
3、学校。学校在儿童社会化进程中的作用表现在:
1)作为重要的社会机构之一,其首要作用是进行系统教育。
2)学校还是一个独特的结构,使儿童由家庭开始进入社会。
3)在学校首次接受与他人比较的系统评价。
4、同辈群体。
同辈群体是一个由地位、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等大体相同或相近的人组成的关系亲密的非正式群体。
5、大众传播媒介。
在信息时代,媒介对儿童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它不仅影响了儿童自身的发展,也由此改变了儿童与成年人的关系。
6 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力翁效应):教师的鼓励和期待对学生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
7自我效能:有多大信心完成这件事。
自尊=成功/抱负水平。
8什么是社会认知。
指个体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9社会认知三阶段。
社会知觉: 个体对社会对象的感性认识,也可以称为人际知觉
社会印象: 在社会知觉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形成对认知对象的形象
归因: 对他人的行为表现进行归因
10社会认知的途径:面部表情身体语言言语表情。
11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认知者因素:原有经验,价值观念,情感状态。
认知对象因素:显著性,知名度,自我表演。
认知情境因素:空间距离,背景参考。
12社会印象的三个特点:间接性,综合性,固执性。
13人际交往中的中心特质是:热情。
14第一印象与首因效应。
指两个素不相识的陌生人第一次见面时所获得的印象,主要是获得对方的表情,姿态,身材,仪表,年龄,服饰等方面的印象。
15近因效应。
指人们对新得到的信息比以往所得到的信息感知更加强列,新信息给我们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从而使我们忘记以往的信息,而凭新获得的信息对他人作出判断。
16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
它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人格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之后,人们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
17社会刻板印象。
指人们对某个社会群体形成的一种概括和固定的看法。
18归因:人们对他人或自己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
19维纳的成败归因:
成功与失败原因的分类。
后期的研究又提出。
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指对行为结果是否能加以控制。努力、注意属于可控因素,能力、运气属于不可控因素。把失败归因于可控因素,个体就会产生气愤和失望,反之则产生同情和怜悯。
20态度的定义:态度是由认知、情感、意向三个因素构成的,比较持久的内在结构,它是外界刺激与个体反应之间的中介因素。
态度三因素:(三个因素相互影响三者矛盾时情感起主要作用)
认知因素,规定了态度的对象。
情感因素,是个人对某个对象持有的好恶等情感。
意向因素是个人对对象的反应倾向。
态度的形成与转变:服从同化内化。
21海德的平衡理论。
p是认知者,o是p认知的另一个人,p与o之间建立了一定的感情,x是第三个人或物。
海德认为,如果p、o、x三者之间的关系适应,则三者呈均衡状态,p的态度毋需改变;如果不适应,则p心理不协调,需要改变。
22平衡与不平衡状态的几种情况:p119和平衡理论结构图p120
23认知失调理论的提出者及其观点:费斯汀格(1959)的认知失调理论。
费斯汀格认为,认知因素之间有些是独立的,有些是有相互关系的。有相互关系的认知因素之间有的呈协调关系,有的呈不协调的关系。
当人们认知体系呈协调关系时,就会设法保持这种关系,避免接触与已有认知因素矛盾的信息。
当人们认知体系不协调时,就会设法减轻或解除这种不协调的关系。
24解除失调的方法。
改变某一认知元素,使之与其它认知元素趋于协调。
强调某一认知元素的重要性。
增加新的认知元素,改变认知不协调的状况。
25引起失调的原因:
一是威慑不足。
二是诱因不足。
三是公开观点。
四是引起与态度相反的结果。
五是自由选择。
26侵犯:是有目的、有意图地伤害他人的行为,即侵犯是故意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
侵犯的种类。
***侵犯:诸如人身攻击、**、打群架等故意伤害他人的犯罪活动,这样的行为很显然是违***准则的。
亲社会侵犯:是指不但不违背社会准则,还可以为维护社会准则服务的侵犯行为。比如,除暴安良。
被认可的侵犯:指既不违背社会规范,但也不是为社会规范服务所必需的,是经过长时间而形成的一种社会习惯。比如,正当防卫、父母教育子女、球场上使对方主力正当受伤等。
27社会学习论的代表人物:班杜拉:儿童将重复那些被父母认同和奖励的行为,放弃那些被父母惩罚和批评的行为。
28减少攻击性行为的途径。
宣泄:每个人都是一个侵犯性能量的储存器,需要不断地以各种方式使自己侵犯性的能量发泄出来,分配公正减少挫折感:孔子曾经深刻地刻画过人性是:“不患寡而患不均”。
提供非攻击的榜样。
报复与惩罚。
控制暴力电视:
培养移情。29利他行为:是一种自发形成的、把帮助他人当作唯一的目的,且不希望任何外在酬赏的社会行为。
30人际关系的定义。
人际关系就是人在社会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建立在个人情感基础上的相互关系。它是指人在交往过程中结成的心理上的关系,心理上的距离。
人际关系反映了个人或团体寻求满足其社会需要的心理状态,因此,人际关系的变化与发展决定了双方社会需要满足的程度。
31人际关系建立与发展的四阶段:
1、定向阶段:定向阶段包含着对交往对象的注意,抉择和初步沟通等方面的心理活动。
2、情感探索阶段:这一阶段的目的,是彼此探索双方在哪些方面可以建立真实的情感联系,而不是仅仅停留在一般的正式交往模式。
3、感情交流阶段:人际关系发展到感情交流阶段,双方关系的性质开始出现实质性变化。此时双方在人际关系安全感已经得到确立,因此谈话也开始广泛涉及自我的许多方面,并有较深的情感卷入。
4、稳定交往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们心理上的相容性会进一步增加,自我暴露也更广泛深刻。此时,人们已经可以允许对方进入自己高度私密性的个人领域,分享自己的生活空间和财产。
32人际吸引: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纳和喜欢,它是一种交往双方在情感方面相互亲近的现象,是人际关系的一种特殊形式。人际吸引程度越大,人际关系就越亲密。
三层次:合群,喜欢,爱情。
33人际吸引的因素:
1接近性:与我们接近、并交往最多的人,最可能成为我们的朋友和恋人。
2——相似性:背景、态度、价值观的相似有利于增加好感和相互间的吸引力。
3互补性:当双方的需要以及对方的渴望正好形成互补关系时,就会产生强烈的吸引力。
建立在拥有近似的价值观和目标基础上)
4——熟悉性。
我们暴露在某一刺激下越多,就越可能对其产生好感。
5——能力。
优秀的人比平庸的人更令人欣赏,也更容易吸引我们。小小的错误会使有才能的人的吸引力更增加一层。
6——外表的吸引力。
有吸引力的外表足以产生强大的好感。
7:热情程度。
热情的人更具有吸引力,热情被证明是影响印象形成的核心品质。开朗的性格是人际吸引的重要因素,个人对别人的热情做出同样的反应的话,也具有吸引力。
人格心理学
第一章。1.如何让理解人格的概念?其基本特性是什么?一是只一个人在人生舞台上所表现出来的种种言行,人遵从社会文化习俗的要求而做出的反应。人格所具有的 外壳 就像舞台上根据角色要求所戴的面具,表现出一个人外在的人格品质。二是指一个人由于某种原因不愿意展现的内隐人格成分,即面具后的真实自我,是人格的内在...
人格心理学
南京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人格心理学 课程重考复习大纲。一 单项选择题。1 如果从信息加工的视角研究人的攻击性,这属于 的观点。a.认知流派 b.行为主义流派 c.人本主义流派 d.特质流派 2.是个人生来具有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a.个性 b.人格 c.气质 d.性格。3.对来自理论的 有逻辑联系的两...
人格心理学
人格的定义 1.罗列式定义 在这类定义中,人格就是一个人所有特质的总和。2.综合性定义 这类定义强调人格是个人各方面属性所组成的整体。3.层次性定义 这类人格各方面的特质分为若干层次,而最高层次的特质具有统合的作用。4.适应性定义 这类定义强调人格适应环境的功能。5.区别性定义 这类定义强调人格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