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心理学《当代教育心理学》第七章学习动机

发布 2022-10-18 01:33:28 阅读 2621

第七章学习动机。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把握学习动机的作用;理解不同的动机理论对于培养小学生学习动机的指导作用;初步学会培养与激发学习动机的各种措施。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章重点是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本章难点是学习动机理论。

第一节学习动机概述。

一、学习动机及其相关概念。

人们总是在试**释自己或他人行为的原因,心理学家们一般用动机(motive)这一术语对此进行描述。所谓动机,是指引发并维持活动的倾向。它涉及这样三个方面的问题:

①引发行为的起因是什么?②使行为指向某一目的的原因是什么?③维持这一行为的原因是什么?

动机 (motivation)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趋向一定的目标,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部心理倾向。即推动个体的内在动力。

学习动机: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并维持学生朝向某一目的的学习行为的动力倾向。所谓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

学生的学习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受学习动机的支配,但也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的需要、个人的价值观、学生的态度、学生的志向水平以及外来的鼓励紧密相联。如学生们往往对感兴趣、符合自身需要、对自己有重要价值意义的学科投入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也能从中获得较大的满足感。有人认为,对知识价值的认识(知识价值观)、对学习的直接兴趣(学习兴趣)、对自身学习能力的认识(学习能力感)、对学习成绩的归因(成就归因)四个方面,是学生学习动机的主要内容。

学习价值观反映了学生对学习内容是否有用的看法。学习兴趣亦被为求知欲,是特殊奇心这一内驱力在学习上的表现。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活动,从而满足内心对知识的渴求,同时伴随着相应的情绪体验。

学习动机是由学习需要和诱因组成的。学习需要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学习需要是由社会和教育对学生的客观要求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主观需求来体现。

学习需要的表现形式是学习者的学习意向和学习愿望。学习意向(intention)指模糊意识到、未分化的学习需要;学习愿望(desire)是学生明确意识到并想实现的需要。这种意向、愿望是驱使个体进行学习的根本动力,但还需要外界提供相应的满足愿望的条件或刺激物即诱因,有效的学习才能发生。

学习需要和诱因是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两者密切相关,交互作用,共同促进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需要是个体从事学习活动的最根本动力,在学习动机结构中处于主导地位,但是学习需要是个体内部的心理状态,只有与外界的诱因相结合,形成学习目标或学习期待时,才能产生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因此在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中学习需要和诱因二者缺一不可。在教育实践中既要想法设法促使学生产生学习需要,又要帮助学生确定合理的学习目标,提供适宜的诱因条件,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使有机体产生动机的过程叫做激励。

学习动机是学习的动力,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一种自觉能动的、积极的心理状态。有动机的学习,其效果较好;而在无动机的学习中,往往敷衍了事。例如,一个学生想要考上大学,他就会一心一意地学习,进步也会很快。

另一个学生为应付学校的功课而学习,他就会得过且过,进步很慢。这二人学习成绩有差异,就是因为前者有强烈的学习动机——想考上大学,而后者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因此,教学过程的第一步,就是引起动机,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指引学生学习的目的。

有经验的教师,常常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竞争欲、求赞许等动机,来引起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并逐步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

学习动机主要表现在:学生喜欢学,想学,要求学,好像有一个迫切的学习愿望。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不喜欢学,没有学习要求,学也是被迫的,就一定学不好。

所以有强烈的学习动机,是保证学好的前提,没有这个前提,就谈不上其他了。我们看到一些很高明的老师,在没有开始教以前,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老师想教学,学生愿意学,双方都有积极性,教学的成功就有一半保证了。

有的教师不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相反地却在扼杀学生的学习动机,靠命令、靠体罚逼学生学。

学习动机强弱的标志主要是学生的活动水平和行为指向性。有人认为,学习动机的成分主要包括:对学习价值的认识(学习价值观)、对学习的直接兴趣(学习兴趣),对自身学习能力的认识(学习能力感),对学习成绩的归因(成就归因)几方面。

学习价值观反映了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是否有用的看法:学习兴趣又称求知欲,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到学习活动之中,从而满足内心对知识的渴求,同时伴随着相应的情绪体验。学习能力感(自我效能感)是对自己学习能力的主观推测,反映了在学习上的自信心,它影响学生参加学习活动的坚持性,向困难挑战的精神和达到学习目标的耐力。

成就归因指对学习成功或失败原因的主观分析,它会引起学习期待与情感上的不同变化,从而影响以后的学习。

考察学生的学习动机高低主要看其学习积极性,具体可以以下三方面进行:1. 注意状态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学生在注意观察某一事物时,常眼睛睁得较大,嘴唇微微张开,身体坐得较直,甚至尽显伸长脖子。

当注意思考时,常紧锁双眉,两眼凝视。当高度注意时,全身肌肉都会紧张起来,停止一切多余动作,呼吸也变得轻微而缓慢。因此,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常常能够根据学生的外部表现,来判断他是否在专心注意地学习。

2. 情绪状态看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是否热情,是否具有积极的饱满的情绪状态。

3. 意志状态能否在不良环境或诱人活动干扰下坚持学习,能对枯燥无味的学习材料顽强钻研,在遭受困难、挫折情况下,毫不灰心,对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有充分的信心与决心去克服。

二、学习动机的作用。

动机的功能

激活功能促使个体产生某种活动。

指向功能在动机作用下,个体行为指向某一目标。学习动机决定学习的方向。

强化功能维持和调节个体活动,使之得以延续直至最终实现目标。有人将之喻为汽车的发动机、方向盘和油门。学习动机能增强学习的努力程度,影响学习的效果。

学习动机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1、始动作用学习动机能激起和发动学生的学习行为,使其尽快地投入到学习活动当中。因为动机是引起行为的原动力,对行为起着始动作用。研究表明,学习动机越强、学习热情越高的学生,就会越积极地做好学习准备,因而越容易启动其学习行为。

2、指向作用学习动机能使个体的行为朝向具体的学习目标。当某种学习动机激起某种学习行为后,学习动机会充当指示器的作用,为学习活动指引方向,促使学习者始终朝着预期的学习目标进行。

3、调控作用学习动机能调节学生从事学习行为的强度、持续时间和方向。有的研究发现(邵瑞珍,1987),成就动机强的被试较之成就动机弱的被试更能坚持学习,学习更有成效。沈德立等(1990)的研究发现,学习动机水平高的小学一年级新生的课堂注意情况要好于学习动机水平低的学生。

三、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首先必须看到并非决定学习效果的唯一因素,能不能学、会不会学、愿不愿学是三个不同的问题,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取决于主客观的许多条件,而教师的教学能力不容小视。学生学习动机正确,学习积极性也较高,但短期内学习效果不好,或是学习动机不正确、学习效果较好的情况也是存在的。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往往要通过许多中介因素造成的。

不同的中介因素有不同的作用,如学习动机好而短期内学习效果不好的情况.可能是由于学生基础知识差、智力发展落后、学习方法不好、学习习惯没有形成,以及身体不好等原因造成的。而学习动机不正确学习成绩较好的情况,则可能是由于上述各方面条件较好,以及具有强烈的学习兴趣所造成。因此,我们在工作中不能光从一时的学习成绩来判断学生学习动机的好坏,而应从长期的学习成绩以及其它品质的发展方面来了解学生,并且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

例如,对前一种情况应找出其主要原因,加以解决,使学习效果提高;而对于后一种情况,则应看到这种学生的学习动机不符合社会的要求,他们学习成绩虽然较好,但是当看到学习不能满足个人的需要,或遇到困难,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时,往往会止步不前,所以必须加强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

在其它条件基本相似的情况下,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是统一的。学习效果的好坏也往往可以加强与巩固或改造与削弱原有学习动机。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求知欲得到满足,产生了积极的情绪体验,其原有学习动机可能得到进一步加强,反之则可能使原有动机削弱。

(如上专业课)但这种情况也因人而异,若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动机水平高,或好胜心强,意志坚强,则可能“失败是成功之母”。

动机水平并非越强越好,如耶克斯一多德逊定律:从事比较简单的学习任务,学习动机的强度越高,学习效率越高;而从事复杂的、困难的学习任务,学习动机强度越高,学习效率会低些。多数认为动机的中等程度激发或唤起对学习具有最佳效果,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难度的不同而不同。

动机过强或过弱,不仅对学习不利,而且对保持也不利。

由于实际生活对学生的影响十分复杂,学生本身的心理状态也极其多样,因此,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并非完全一致的。学习动机正确,学习积极性也较高,但短期内学习效果不好,或是学习动机不正确、学习效果较好的情况也是存在的。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往往要通过许多中介因素造成的。

不同的中介因素有不同的作用,如学习动机好而短期内学习效果不好的情况.可能是由于学生基础知识差、智力发展落后、学习方法不好、学习习惯没有形成,以及身体不好等原因造成的。而学习动机不正确学习成绩较好的情况,则可能是由于上述各方面条件较好,以及具有强烈的学习兴趣所造成。因此,我们在工作中不能光从一时的学习成绩来判断学生学习动机的好坏,而应从长期的学习成绩以及其它品质的发展方面来了解学生,并且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

例如,对前一种情况应找出其主要原因,加以解决,使学习效果提高;而对于后一种情况,则应看到这种学生的学习动机不符合社会的要求,他们学习成绩虽然较好,但是当看到学习不能满足个人的需要,或遇到困难,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时,往往会止步不前,所以必须加强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

四、学习动机的分类。

按动机的远近和起作用时间的长短划分间接的,长远的学习动机(远景性动机) 与学生对学习社会意义的认识相联系,是学生本人的理想,世界观等在学习上的体观。一旦形成就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不易为情境中的偶然因素所改变,能在较长时间内起作用。

直接的、近景的动机是与学习活动本身的特点及其切近的意义相联系的动机。如学习活动内容丰富多彩、生动有趣;为取得优成绩和教师赞扬等。动机较具体且有实际效能,但作用较短暂而不稳定,易随情境变化而改变。

按动机的动力**划分外来动机由学习结果或学习活动以外的因素引发,动机的满足不在活动之内而在活动之外,如为得到奖励,避免惩罚、取悦于老师、家长等。基本均是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一旦这些诱因消失,学习劲头就会低落。

而且为了达到目标,他们往往采取避免失败的做法,或是选择没有挑战感性的任务。动机难以持久。

当代教育心理学笔记

教学 科学,还是艺术。今天,人们越来越关心 教师是应当掌握许多教学技能 还是能面对变化莫测的教学环境进行不断地思索和创造。教师成长的阶段 1 关注生存阶段 教师总想成为一个好的课堂管理者。2 关注情境阶段 关注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的内容,关心诸如班级的大小 时间的压力和备课材料是否充分等与教学情景有关的...

当代教育心理学重点

当代教育心理学 复习大纲。第一章。1 教育心理学的创立发展过程。心理学的发展有两条线索 一条是在实验室中研究人类及动物学习的规律 一条是在学校和社会现实情境中探索人类学习的规律,并提出改进教学和学习的主张。1初创时期 20世纪20年代以前 当代教育心理学 复习大纲。第一章。1 教育心理学的创立发展过...

教育心理学心理学

填空或选择。1 我国心理学家 潘菽 在其1980年主编的 教育心理学 一书中指出 教育心理学的对象就是 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 美国1971年出版的 教育百科全书 指出 教育心理学是对教育过程中的行为之科学研究,实际上教育心理学通党被定义为主要涉及学校情境中学生之学与教的科学。2 前苏联的彼罗夫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