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个体心理:个体所具有的心理现象,可分为认知,动机和情绪,能力和人格等三方面。个体行为、社会心理。
心理过程:在人的认识、情感、意志行动方面表现出来的那些心理活动所处于的动态变化的过程。
个性心理:一个人在心理过程的发展和进程中,受一定个性倾向性制约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心理学的任务:研究心理过程、心理结构、心理的脑机制、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发展、心理与环境。
研究类型:因果、相关、个案研究。
原则:客观性、发展性、系统性。
认知: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语言等。
认知过程: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进而支配人的行为的过程。
行为:指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心理支配行为,行为能显示人们的心理活动。
刺激:引起行为的内外因素。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
2心理测验法: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信度:测验的可靠程度。效度:测验的有效性。
3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分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
4个案法:通过对个体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 5调查6作品分析。
基本步骤:选择课题和提出假说、设计研究方案、搜集资料、整理与分析资料、解释结果和检验假说。
哲学背景:理性主义笛卡尔法经验主义洛克英身心关系、反射概念、天赋概念。
生理学背景:神经和感官生理学先驱,缪勒神经特殊能量说赫尔姆霍兹色听觉理论费希纳创立实验法冯特系统试验法。
1构造主义冯特,铁钦纳元素构成论基本元素组合构成心理现象,将意识分为感觉·意像·精神状态状态三种元素,感觉是知觉的元素,意象是观念的元素,激情是情绪的元素,强调内省法依靠对被试者对自己经验的观察和描述。
2机能主义詹姆士,杜威,安吉尔意识是个人的永远的变化的连续的和有选择性的。意识的作用就是使有机体适应环境,强调意识的作用与功能。
3行为主义华生反对研究意识,内省法,主张实验方法强调研究可观察的环境。人是因环境而形成,环境是行为的条件,人格是习得行为的总和。
4格式塔心理韦特海默,柯勒,考科夫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整体不能还原为部分,元素。部分相加不等于整体,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人是事件的行动者,通过部分的协调,整合发挥整体的功能。存在主义,经验主义,通过自我体验去发现而不是外界信息的灌输(而是交流)。
5精神分析弗洛伊德行为动力学,行为是有本能的性生物驱力产生,目的是降低紧张度。
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临床、局部切除、电刺激、脑成像(事件相关电位技术、功能磁共振成像)
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作用:提供内外环境的信息,保证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
美籍的德国心理学家考夫卡把刺激分成近刺激和远刺激。近刺激: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远刺激:来自物体本身的刺激。
编码:将一种能量转化为另一种能量或将一种符号系统转化为另一种该符号系统。
感觉编码:外界出入的物理能量或化学能量须经过感官的换能作用,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方能被加工,这个转化过程就是感觉编码。
感受性:对刺激的感觉能力,以感觉阀限来衡量。
绝对阀限:刚刚能觉察到的最小刺激量。绝对感受性: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绝对感觉性和绝对感受阀限成反比!e=1\r
差别感觉阀限(最小可觉差):能察觉出两个刺激的最小差别量。
差别感受性:对这一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
韦伯定律:k=△i / i(i为标准刺激的强度或原刺激量;△i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即jnd;k为一个常数。)根据韦伯分数的大小,可以判断某感觉的敏锐度。
韦伯分数越小,感觉越敏锐。但是,韦伯定律只适应于强度的中等刺激。
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
费希纳的对数定律和斯蒂文斯的乘方定律。
1,对数定律p=k logi(p为感觉量,即感觉强度;k为韦伯定律中的常数;i为指的是刺激量。)该定律只有在中等强度的刺激时才适用。
2,乘方定律p=k in(p为感觉的大小;i是指刺激的物理量;k和n是被评定的某类实验的常定特征。)公式表明知觉的大小是与刺激量的乘方成正比例。
德国家缪斯-神经特殊能量学说。认为各种感觉神经具有自己特殊的能量,他们在性质上是互相区别的。每种感觉神经只能产生一种感觉,而不能产生另外的感觉。
性质不同,能量不同,感觉不同。感觉取决于感觉器官的性质。感觉到的是神经的某种特殊状态。
特异化理论-不同性质的感觉是有不同的神经元来传递信息的。
模式理论-编码是由整组神经元的激活模式引起的。
视觉的适宜刺激是380-780rm的电磁波,即可见光。
视觉的生理机制:视觉-光刺激于人眼所产生的。视觉的生理机制包括折光机制、感觉机制、传导机制、中枢机制。
棒体细胞:分布于**窝周围及视网膜边缘,夜视器官,对较短波长敏感。
椎体细胞:网膜**窝(对光最敏感的区域),昼视器官。**窝附近有一个对光不敏感的区域,叫盲点。对**部分555nm敏感。
传导机制:**神经元。一级网膜双极细胞,二级视神经节细胞,**外侧膝状体。
聚合:来自许多椎体和棒体细胞的神经兴奋,汇聚到一个或少数几个视神经节细胞上。
侧抑制:相邻的感受器之间能够互相抑制的现象。
视觉感受野:网膜上一定区域或范围。
特征觉察器:视觉系统的高级神经元能对呈现给网膜上的、具有某种特性的刺激物做出反应。
视觉系统的通路:大细胞m通路-运动,小细胞p通路-色彩。
明度:眼睛对光源和物体表面的明暗程度的感觉。由光线强弱决定。
视明度:从白色表面到黑色表面的感觉连续体,有物体表面反射系数决定。
普肯耶现象:当人们从锥体视觉向棒体视觉转变时,人眼对光谱的最大感受性倾向短波方向移动,因而出现了明度不同的变化。
颜色:光波作用于人眼所引起的视觉经验(色调、明度、饱和度)
色觉缺陷:色弱和色盲。局部-红绿和蓝黄,全-只看到灰和白。
色觉理论:1,三色说:英托马斯。
杨假定视网膜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每种感受器只对光谱的一个特殊成分敏感。当他们分别受到不同波长的光刺激时,就产生不同的颜色经验。但是这个理论无法解释红绿色盲。
霍尔姆霍兹感受器都对光有反应,但红对长,绿对中,蓝对短更敏感。
2,对立过程理论:黑林提出了四色论,这是对立过程理论的前身,黑林认为:视网膜存在着三对视素:
黑-白视素、红-绿视素、黄-蓝视素。他们在光的刺激下表现为对抗的过程,即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赫尔维奇和詹米逊用心理物理学方法证实,发现了三种对立细胞:
黑白、红绿、黄蓝。黑白细胞与明度有关,红绿和黄蓝细胞与颜色编码有关。
视觉对比:由光刺激在空间上的不同分布引起的视觉经验。
明暗对比:由光强在空间上的不同分布造成的。
颜色对比:一个物体的颜色会受到它周围物体颜色而发生色调的变化。
马赫带现象:人们在明暗变化的边界,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神经网络对视觉信息进行加工的结果)
视敏度(视力):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以视角(物体的大小对眼球光心所形成的夹角,取决于物体的大小及物体离眼睛的距离)大小来表示,分为最小可见敏度、最小隔敏度、游标敏度。
适应:由于刺激对感觉器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暗适应-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
明适应-照明开始或有暗处转入明处时视觉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
后像:当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后,感觉并不立刻消失,还能保留一个短暂时间。这种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叫后像。正后像和负后像。
闪光融合临界频率(闪烁临界频率ccf):刚刚能引起连续感觉的最小频率。
闪光融合现象:当连续的光刺激达到临界频率时,看到的不再是闪光而是融合的不闪动的光。
视觉掩蔽:在某种时间条件下,当一个闪光出现在另一个闪光之后,这个闪光能影响到对前一闪光的觉察(图形掩蔽、视觉噪音掩蔽)
听觉理论1,频率理论-**理论。是2024年,物理学家罗。费尔提出来的。
认为:内耳的基底膜和镫骨按相同的频率运动,振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 频率理论很难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人耳基底膜不能作每秒1000次以上底运动。
2,共鸣理论-位置理论。赫尔姆霍茨因为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因而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 后来人们发现基底膜横纤维的长短与频率的高低之间并不对应。
3,行波理论-生理学家冯。贝克西发展了共鸣理论提出了新的位置理论-行波理论。认为:
声波传到人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振动的幅度也随着逐渐增高,从而实现了对不同频率的分析。但是行波理论难以解释500赫兹以下的声音对基底膜的影响。(但可以用频率理论解释)
4,神经齐射理论-韦弗尔提出的。当声音频率低于400hz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声音的频率对应的,当声音频率提高,个别神经纤维无法单独对它作出反应,这种情况下,神经纤维将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对于5000hz以上的频率,神经齐射理论无法解释。
声音掩蔽:两音的强度相差较大,只能听到其中一个(纯音掩蔽纯音、噪音掩蔽纯音、纯音和噪音对语音的掩蔽)
知觉: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整体的认识(选择性、完整性、理解性、适应性、恒常性(形状、大小、颜色、明度)
知觉定势:发生在前面的知觉直接影响到后来的知觉,产生了对后续知觉的准备状态。
视觉线索:环境中各种参照物给人们提供的物体距离、方位、照明条件的信息。
空间知觉:对物体的空间关系的认识(形状、大小、深度和距离知觉、方位定向)
主观轮廓(错觉轮廓):当客观上不存在刺激的梯度变化时,人们在一片同质的视野中也能看到轮廓(原因:变不完整为完整或明度对比)
普通心理学重点
第一章。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就是要揭示心理现象发生 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 2,实验法 实验室实验法 自然实验法 3,调查法4,测验法。艾宾浩斯,心理学有一个漫长的过去,但只有短暂的历史。科学的心理观 1,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心理是物质世界中的一种反映形式 心理是脑的机能 2...
普通心理学重点
一 简答题。1 经典性条件反射 又称巴普洛夫条件反射,是指当一个中性刺激和一个无条件刺激多次配对出现,当中性刺激单独出现时也能引起无条件反应的现象。2 操作性条件反射 是由结果决定学习的一种现象,使得反应的频率增高的环境反馈就是这种学习的强化物起着强化学习的作用。3 正强化 是指促使行为发生,使得个...
普通心理学重点
基础心理学 复习重点。第一节绪论。第一单元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一 心理学概述。心理学的定义 识记 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 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心理学应用分支 领会 研究人类个体心理发生 发展方面 发展心理学 儿童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生理心理学。应用方面 医学 教育 犯罪 管理 工程 运动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