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的内容可以分为四个方面: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要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格式塔心理学派代表人:魏特海墨等。
机能主义心理学派代表人:詹姆士。
研究心理学的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辨证发展原则。
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
2.调查法。
3.个案法。
4.实验法
1.外周神经系统是联系感觉输入和运动输出的神经机构,它包括由脑神经和脊神经组成的躯体神经系统及自主神经系统。
2.脑神经有12对,即嗅神经、视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外展神经、面神经、听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和舌下神经。
3.脊神经有31对,均由脊椎两侧的椎间孔中发出,分为前、后两支,分管颈部以下身体相关部位的感觉和运动。
4.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组成,分布于心脏、呼吸器官、血管、胃肠平滑肌和腺体等内脏器官,调节、支配内脏器官的活动。
大脑皮层的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机能。大脑大致可分为3个机能区,即皮层感觉区、皮层运动区和皮层联合区。
大脑两半球的解剖结构基本上是对称的,但其功能又是不对称的,这种不对称性叫做“单侧化”。
内分泌系统由垂体腺、甲状腺、胸腺、胰腺、肾上腺、生殖腺组成。它受自主神经系统支配,各腺体之间又有互相支配的关系。
兴奋是指神经活动由静息状态或较弱的活动状态转为活动的状态或较强的活动状态。
抑制是指神经活动由活动的状态或较强的活动状态转为静息的状态或较弱的活动状态。
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做出的规律性回答。
反射弧是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通路,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反馈是指反射活动的结果又返回传到神经中枢,使神经中枢及时获得效应器活动的信息,从而更有效地调节效应器活动的过程。
大脑皮层对刺激的定型系统所形成的反应定型系统叫做动力定型。
感受性的定义: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
感觉阈限的定义: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感觉阈限。
感受性和感觉阈限的关系:感受性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二者成反比,阈限值低感受性高,阈限值高感受性低。
差别阈限的定义: 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叫差别感觉阈限,或叫差别阈限,又叫最小可觉差。
韦伯定律:差别阈限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原来刺激强度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差别阈限和原来刺激强度的比例却是一个常数。这就是韦伯定律。
用公式表示就是δi∕i=k。δi是差别阈限;i是原来的刺激强度;k就是一个常数,这个常数叫韦伯常数,或者叫韦伯分数。
费希纳定律:心理量和刺激的物理量的对数成正比,即刺激的强度按对数级数增长,它所引起的心理的强度却只按算术级数在增长,这就是费希纳定律。用公式表达即s=klogr,s是心理量;r是物理量;k是一个常数。
s和r的关系是对数的关系。
感觉现象。1.感觉适应。
2.感觉后象。
3.感觉对比。
4.联觉感觉适应的定义: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听觉的特性:声音有音调、响度和音色三种性质。(识记)
1.音调由声波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2.响度由声波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声音越响。
3.音色是由声波的波形决定的。
**感觉包括触觉、压觉、振动觉、温觉、冷觉和痛觉,它们分别有不同的受纳器。
**感觉和内脏感觉中都有痛觉。痛觉对机体具有保护的作用。痛觉具有生物学的意义。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痛觉最难于适应。
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知觉的基本特性。
1.整体性。
2.选择性如两可图形。
3.恒常性。
4.理解性。
知觉的种类。
1.空间知觉:我们判断远近主要靠的是双眼视差。
2.时间知觉。
3.运动知觉。
4.错觉 记忆从识记开始,识记是学习和取得知识经验的过程;知识经验在大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叫保持;从大脑中提取知识经验的过程叫回忆;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但在它重现时却能有一种熟悉感,并能确认是自己接触过的材料,这个过程叫再认。识记是记忆的开始,是保持和回忆的前提;保持是识记和回忆之间的中间环节;回忆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通过回忆也是对识记和保持的检验。
遗忘1.对识记过的材料既不能回忆也不能再认的现象叫遗忘。
2.保持曲线:2023年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是对记忆进行实验研究的创始人。保持量与间隔时间关系呈负加速型的曲线,就是著名的保持曲线。
思维的定义: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思维的智力操作过程。
1.分析与综合。
2.抽象与概括。
3.比较与分类。
思维的种类。
1.根据思维的形态,可以把思维分作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2.按照探索问题答案的方向的不同,可将思维分作为辐合思维、发散思维。
3.按照思维是否具有创造性可把思维分为再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意识的定义:意识是在觉醒状态下的觉知,它既包括对外界事物的觉知,也包括对自身内部状态的觉知;既涉及觉知时刻的各种直接经验,也包括我们对这些内容和自身行为的评价。
意识的形态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和水平,因为从无意识到意识是一个连续体。而且一般的意识形态也会转化为其他的形态。
潜意识是指在当前并没有意识到的信息,但它却保持在记忆中,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把它从记忆中提取出来。
注意的定义: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不是一种心理过程,而只是伴随着心理活动的一种状态。
注意有两个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
注意的指向性是指人在每一瞬间,他的心理活动或意志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另一些对象。
注意的集中性是指当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个对象的时候,它们会在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即全神贯注起来。
注意的种类。
1.不随意注意。
2.随意注意。
3.随意后注意。
注意的特征。
1.注意的广度。
2.注意的稳定性。
但在稳定注意的条件下,感受性也会发生周期性地增强和减弱的现象,这种现象叫做注意的起伏,或叫注意的动摇。
3.注意的转移。
4.注意的分配
需要是对有机体内部不平衡状态的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需要是推动有机体活动的动力和源泉。
需要的种类。
1.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
2.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2023年提出了他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1.生理需要即人对食物、空气、水、性和休息的需要;
2.安全的需要是人对生命财产的安全、秩序、稳定,免除恐惧和焦虑的需要;
3.爱和归属的需要是人要求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的需要,隶属于某一群体并在群体中享有地位的需求;
4.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和受到别人尊重,这种需要得到满足会使人体验到自己的力量和价值,增强他的信心。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会使人产生自卑和失去信心;
5.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指人希望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潜能,不断完善自己,实现自己理想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要,但各人达到自我实现的途径和方式可以是各不相同的。
动机的定义:动机是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过程或内部的动力。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除需要之外,内驱力、诱因和情绪也都可激发活动的动机。
动机的种类。
1.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2.原始动机和习得动机。
3.有意识的动机和无意识的动机。
4.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1.由有机体的生理需要产生的动机叫生理性动机,这种动机又叫驱力或内驱力。
2.以人类的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而产生的动机属于社会性动机。
有意识的动机和无意识的动机。
1. 能意识到自己行为活动动机,即能意识到自己活动的目的的动机叫有意识的动机。
2. 没有意识到或没有清楚地意识到的动机叫无意识动机。
定势是指人的一种心理活动的预先准备状态,它对人的知觉、记忆、思维、行为和态度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的动机叫外在动机。由个体内在需要引起的动机叫内在动机。
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情绪指的是感情反映的过程,也就是脑的活动过程。
情感则常被用来描述具有深刻而稳定的社会意义的感情。情感代表的是感情的内容,即感情的体验和感受。和情绪相比,情感具有更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情绪和情感的功能。
1.适应功能:情绪和情感是有机体生存、发展和适应环境的重要手段。
2.动机功能:情绪和情感构成一个基本的动机系统,它可以驱动有机体从事活动,提高人的活动的效率。
3.组织功能:情绪和情感对其它心理活动具有组织的作用。
4.信号功能:情绪和情感具有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功能。
1.情绪的外周理论。
2.情绪的丘脑理论。
3.情绪的认知理论。
4.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
1.情绪的外周理论: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和丹麦生理学家兰格分别于2023年和2023年提出了观点相同的情绪理论,后人称为詹姆斯—兰格情绪理论。
2.情绪的丘脑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坎农认为,情绪的生理机制不在外周,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
3.情绪的认知理论: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提出,任何一种情绪的产生,都是由外界环境刺激、机体的生理变化和对外界环境刺激的认识过程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而认知过程又起着决定的作用。
4.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汤姆金斯和伊扎德认为,情绪并不是伴随着其他心理活动产生的一种副现象,而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
汤姆金斯直接把情绪看作是动机。伊扎德进一步指出,情绪的主观成分,即体验就是起动机作用的心理机构,各种情绪体验是驱动有机体采取行动的动机力量。情绪的分化是生命进化过程的产物,只有情绪的分化,才使得情绪具有了多种多样的适应功能,也只有这样情绪在生存和适应中才起到了核心的作用。
从情绪的内容来分——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
快乐、愤怒、悲哀和恐惧列为情绪的基本形式。
从情绪的状态来分——心境、激情和应激。
1.心境:心境是一种微弱、持久而又具有弥漫性的情绪体验状态,通常叫做心情。
2.激情: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持续时间较短的情绪状态,这种情绪状态具有明显的生理反应和外部行为表现。
3.应激:应激是在出现意外事件和遇到危险情景的情况下所出现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
情感的种类。
1.道德感。
2.美感。3.理智感。
意志有意识地确立目的,调节和支配行为,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意志行为的基本阶段。
1.准备阶段。
2.执行阶段。
意志的品质。
1.意志的自觉性。
2.意志的果断性。
3.意志的坚韧性。
4.意志的自制性。
能力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是个体的一种心理特征。
智力是指人的认知能力,这种能力是人从事任何活动都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例如观察力、理解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
能力和知识、技能的关系:能力是掌握知识技能的前提;能力决定着掌握知识技能的方向、速度、巩固的程度和所能达到的水平。同时,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也会促进能力的发展。
1.按照能力发展的高低程度,可把能力分作为能力、才能和天才。
2.按能力的构造可把能力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3.按能力所涉及的领域来划分,可把能力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4.按创造程度划分可把能力分为模仿能力、再造能力和创造能力。
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
1.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2.能力类型的差异。
3.能力发展早晚上的差异。
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
1.遗传的因素。
2.环境和教育的因素。
人格的定义:人格是各种心理特性的总和,也是各种心理特性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它都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使他具有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心理品质。
人格的特性。
1.独特性。
2.整体性。
3.稳定性。
4.功能性。
5.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人格的结构。
1.需要和动机是人格的动力,它表现了人格的倾向,是人格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人格积极性的源泉。人格的倾向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人对认识对象的趋向和选择。
2.人格心理特征是人的多种心理特点的独特的结合,构成了一个人心理面貌的独特性,说明了心理面貌的个体差异。人格的心理特征包括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
普通心理学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 generalpsychology 研究心理学基本原理和心理现象一般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心理学有许多分支,除普通心理学外,还有生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和医学心学理等。每一分支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心理现象。但是任何一个分支都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对心理和生理现象的总的看法,如心理学的...
普通心理学
青年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语言艺术修养的途径。内容摘要 教学语言艺术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选择完美的语言培养人才的技能和技巧。教学语言艺术反映了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师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课堂教学语言艺术修养。提高课堂教学语言艺术修养的途径有 提高自...
普通心理学
创造性思维。引言。创造性思维是应用新方法,新程序,创造新产品的心理过程,它是一种高级复杂的心理过程。然而,创造性思维也并非是与生俱来的天赋思维,它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如果能培养一个良好的创造性思维,能使我们的为人处事以及学习有个好的提高。关键词 思维 创造性思维 培养。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