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学

发布 2022-10-17 15:05:28 阅读 2499

第一章导论。

管理心理学定义: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用科学的方法改进管理工作,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的一门科学。

第二章个性心理与管理。

一、四种人性假设 p26~31

1、经济人(x理论)

管理对策:任务式的管理;管理是少数人员管理多数员工;管理手段是一靠金钱,二靠严厉惩罚。

2、社会人(人际关系)

基本假设:驱使人们工作的最大动力是社会、心理需要,不是经济需要,人们追求的是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理论:人有社会需要;组织中存在非正式群体;上级与下属指尖应建立一种新型的人际关系。

管理对策:①应把重点放到关心人和满足人的需要上。

②应重视人际关系,要培养和形成职工的归属感和整体感。

主张集体奖,不主张个人奖。

应加强员工与管理者间的沟通。

实行民主参与式管理。

3、自我实现人(y理论)

基本假设:自我实现是指人都需要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只有这样,人才会得到满足。

y理论:人并不天生厌恶工作。工作可给予人们带来满足;人能够自我控制和自我指挥;自我实现需要的满足是最重要的报酬;人愿意承担责任;大多数人拥有相当高的想象力、智力和解决问题的创造力;一般人的智慧和潜能只发挥了一部分。

管理对策:①管理重点是创造一个适宜人们发挥潜力、表现自己才能的工作环境条件。

管理人员扮演的角色,是一个采访者,了解和帮助人们创造条件,消除障碍。

强调内在激励,即指人们通过工作可以自我实现和增长才干所得到的激励。

强调员工的自制管理。

4、复杂人(权变理论)

基本假设:每个人都有不同需要与能力;需要随人的发展和环境条件变化而变化;人在同一时间内会有许多种需要和动机。

权变理论:①人怀着不同的需要动机进入组织。

不同的人对管理方式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组织的目标、工作性质、员工素质对组织结构和领导方式有很大的影响。

当一个目标达成时,可以激发员工的胜任感,使之向新的更高的目标而努力。

二、气质与管理 p37~39

1、气质的种类:

胆汁质、多血质——外倾型。

粘液质、抑郁质——内倾型。

2、特点及适合的工作:

多血质:活泼、爱动、富有朝气,情绪发生快而多变,表情丰富,思维言语动作敏捷、乐观、亲切、浮躁轻率——营销员。

粘液质:沉着冷静、情绪发生慢而弱,思维言语动作迟缓,内心少外露,坚韧、执拗、淡漠——会计。

胆汁质:精力充沛,情绪发生快而强,言语动作急速而难于自制,内心外露,草率、热情、易怒、急躁、果敢。

抑郁质:柔弱易倦,情绪发生慢慢而强,言语动作细小无力,胆小,忸怩,孤僻——会计。

三、性格与管理 p42~43

1、性格定义及特征:

是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的行为方式。

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

对待集体和他人的态度方面的性格特征:善良、热情、同情、诡诈、冷淡、虚伪。

对待工作与劳动方面的态度的性格特征:认真、勤奋、善于革新创造或多虑、懒惰、

墨守成规。对待自己的态度方面的性格特征:自尊、自信、自高自大、谦虚或骄傲。

对待行为方式的特征:

性格的理智特征:敏锐、精细或迟钝、粗鲁。

性格的情绪特征:乐观、积极向上或消极、悲观失望。

性格的意志特征:勇敢坚定、善于自制或怯懦退缩、任意放纵等。

2、性格的类型:

按心理机能分:理智型、情绪型、意志型。

按心理活动指向分:内向型、外向型。

按个性的独立分:独立性、顺从型。

按情绪特征分:a型、b型、c型、d型、e型。

3、性格和气质的不同:

性格:社会属性、受社会环境影响、有好坏之分。

气质:自然属性、与遗传有关、无好坏之分。

四、个体社会化与管理 p49~56

1、社会化:

个体对的社会的认识与适应,也是人的社会行为的模塑过程。

人的社会化是通过社会教化和个体内部化实现的。

2、社会化过程:

个体通过进入社会环境、社会关系体系掌握社会经验。

个体通过积极介入社会环境而对社会关系进行积极地反映。

3、影响社会化的主要因素:

家庭影响。社会环境影响(学校教育、社会道德观念、**等)

社会文化影响(政治、经济、宗教、习惯、民族传统等)

五、社会角色 (了解什么情况下角色更重要)

1、社会角色:个体在社会组织中获得的地位、身份、职务等称为一个人的社会角色。

2、角色行为(含义):①角色标准化行为

社会实践中,各种人际关系的建立,常常以彼此对应的角色为基础。

3、角色理论:①角色的认知 ②角色的学习 ③角色的期待。

六、群体角色

1、角色的种类:自我中心角色、任务角色、维护角色。

2、群体角色构成的群体类型:

行政者或实干家。

协调者。推进者。

创新者。信息者。

监督者。凝聚者。

完美主义者。

第三章心理过程与行为。

一、知觉 p182~201

1、知觉定义:是在感觉基础上产生的的,人们通过知觉,有助于对事物整体与全面的认识。

2、知觉与感觉的区别:

概念不同:感觉指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知觉以感觉为基础,但不是感觉的简单相加,而是对大量感觉信息进行综合加工后形成的有机整体。

由于知觉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因而知觉带有主观意识并受其影响。

3、知觉的基本特征:

知觉的选择性:指人们在同一时刻总对少数刺激知觉得格外清楚(对象),而对其余的刺激知觉得比较模糊(背景)。背景和对象在一定环境下可以转换。

知觉的整体性:是指人们可以根据经验,来按照事物的局部特征和个别属性去感知事物的整体。

知觉的理解性:是指当人们知觉某一对象时,可以根据自己过去的经验去加深理解,并作出解释。

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当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某些变化时,而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不变。(有利于我们正确地、不断地适应变化的环境)

4、影响知觉准确性的因素:

知觉者的主观因素。

兴趣和爱好。

需要和动机。

个性特征。知识和经验。

知觉对象的特征。

对象的组合方式:知觉的规律——接近律、相似律、闭锁律、连续律。

知觉对象本身的特征:知觉对象的颜色、形状、强度、重复程度、新颖性和熟悉程度、地位。

对象与背景的差别:二者反差越大,越容易被识别。

知觉情境因素:适应、对比、敏感化、感受性低。

5、知觉的偏见:

首因效应(第一印象效应):根据以往经验或先入为主印象来判断事物属性。

晕轮效应:以个体的某个特征的突出印象,而将其扩大化为整体行为特征。

近因效应:知觉过程中,最后给人留下印象最为深刻,对以后该对象的印象起着强烈的影响。

定型效应:是指人们在头脑中把形成的对某些知觉对象的形象固定下来,并对以后有关该类对象的知觉产生强烈影响的效应。

推理的定式作用:对知觉活动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受个体的需要和相应的客观情景的影响。

对比效应:是指对两个或以上的人进行知觉对比。

投射效应:是把自己的特点归因到他人身上的倾向。

6、归因理论——凯利的三度理论 p200

归因三类:行为的对象、行为者、行为的环境。

凯利认为各种行为到底由什么原因促成,都应从三个向度即连贯性、一致性、和差别性来搜集资料和考察。

对于连贯性高、差别性也高的行为人们倾向于作对象实体归因;

对于连贯性高、一致性低、差别性也低的行为则归因于行为者个人;

对于差别性高、连贯性低、一致性也低的行为则归因于情境。

二、情绪。1、在限制因素:组织影响;文化的影响。

2、作用。积极作用:①有利于人类更好的适应环境。

放大内驱动力,有利于人们形成满足需要的动机。

调节人的其他活动。

具有通讯交流的职能。

消极作用:负性情绪所引起的破坏、干扰。

3、情绪情感在管理中的应用:

①根据情绪智力选拔人才。

诱发情绪引起与推动行为去排除前进的障碍。

使员工产生中等程度的焦虑,提高工作效率。

利用情绪、情感加强员工队伍的建设。

掌握情绪变化的规律,克服员工的消极情绪,保持高涨的积极情绪。

感情投资的推广。

第四章价值观、态度、组织承诺与行为。

一、组织承诺。

1、组成结构:情感承诺、连续承诺、规范承诺。

2、组织承诺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对离职的影响:承诺高——离职低。

情感承诺和离职行为相关性最强,规范承诺次之。

对工作绩效的影响:情感承诺高的会完成更多的活,更容易接受指派;

规范承诺为主的员工会花时间考虑完成工作在多大的程度偿还组织给予的恩惠;

连续承诺高与低水平的绩效和提高评价相联系。

二、态度。1、态度与行为。

⑴ 态度类型。

工作满意度——员工对自己工作所抱有的满足与否的态度。

影响因素:富有挑战性工作、公平的报酬、支持性的工作环境、融洽的人际关系、个人特征与工作的匹配。

○工作参与。

组织承诺(最早提出者:贝克尔)

工作满意度对行为的影响:

工作满意感与劳动生产率。

工作满意感与离职率。

工作满意感与缺勤率。

认知失调轮

--弗斯廷格1957你提出。

需要、态度、兴趣、理想、信念等元素的不一致,就产生失调。

解除失调的方法:

①改变认知元素。

②增加新的认知元素,加强认知系统的协调。

③强调某一认知因素的重要性。

降低不协调的愿望的三个因素:

①导致不协调的因素的重要性。

②个人认为他对这些因素的影响程度。

③个体在失调状态下的受益程度。

2、态度改变。

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态度的方向,二是态度的强度。

态度的形成或改变经历了三个阶段:顺从阶段、同化阶段、内化阶段。

3、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

态度本身的特性。

个体特征。个人群体观念。

3、改**度方法:

以权威说服。

引到积极参加活动中改**度(角色扮演)

尽可能在态度明确之前。

通过坚定的语气、充沛的精力、充分的证据说服。

通过群体的情感与压力促成态度的改变。

“恫吓”方法;恫吓与态度的改变呈“倒u”型。

用“感化”的方法;

用“情感陶冶”的方法。

从改变行为入手改变他人的态度。

组织规定(利用顺从)

逐步提出要求(缩小态度差距)

利用睡眠者效应。

“折扣心理假说”--我们储存信息内容的方式与信息源的方式不同,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信息的内容被保留,**被忘记了。

三、价值观。

价值观的分类:

理性价值观。

唯美价值观。

政治价值观。

社会性价值观。

管理心理学管理心理学课程介绍

管理心理学。课程简介。管理心理学作为一门管理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及重要管理课程,是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建立在管理学 心理学 经济学 行为科学等理论基础之上的理论体系,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该课程既要向学生传授管理心理学领域的知识成果,使学生掌握管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基本方法与技能,培养...

管理心理学

a 年龄结构 b 知识结构 c 智能结构 d 素质结构 e 专业结构。4 创新包括三个基本要素 ace a 创新主体 b 创新客体 c 创新过程 d 创新价值 e 创新结果。5 创新心理过程 abcde a 定向 b 准备 c 孕育 d 明朗 e 验证。三 判断题。1 工间操是消除疲劳的方法之一,安...

管理心理学

总分 100.00,做题时间 90分钟 一 单项选择题 总题数 30,分数 30.00 1.下列选项中,不研究归因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分数 1.00 a.布鲁纳 b.凯利。c.海德。d.韦纳。解析 2.同一班组 工段及车间的职工容易形成非正式群体,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分数 1.00 a.价值观念一致。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