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心理学

发布 2022-10-17 14:08:28 阅读 9113

单选:10x1=10分不定选:5x2=10分判断:10x1=10分(不需要说明理由)

名词:5x3=15分概念比较:2x5=10分简答:5x4=20分。

论述15分案例10分。

名词解释:x理论:把人假设为经济人,又称“实利人”。

从享乐主义的观点和亚当·斯密关于劳动交换的经济理论出发,把人的一切行为都看成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一己私利,都想争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工作则是为了报酬。

y理论:自我实现人假设是指, 人们力求最大限度地将自己的潜能充分地发挥出来, 只有在工作中将自己的才能充分展现出来, 个体才会感到最大的满足。

超y理论:复杂人假设是指,人的需要与潜在欲望是复杂多样的,而且随着年龄的变化,随着个体的角色的变化,随着个体所处环境及其中人际关系的变化,人的需要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z理论: z理论认为,一切企业的成功都离不开信任、敏感与亲密,因此主张以坦白、开放、沟通作为基本原则来实行“民主管理”。

社会知觉:当把知觉用于社会判断时即为社会知觉。在组织行为学中,它是研究人际关系的基础。社会认知包括社会知觉、社会印象和社会判断。

首印效应:由于人们在心理上存在认知上的惰性,所以在对待他人的知觉方面,首次印象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产生心理定式作用。(第一印象对人际信赖至关重要)

近因效应:是指最后给人留下的印象有强烈的影响。近因效应是指对自己所熟悉的人,最近或者说最后所得到的印象最为深刻难忘,往往会改变人的看法。

晕轮效应:是指我们在观察某人时,对于他的某种品质或特征有清晰明显的知觉,由于这一特征或品质从观察者的角度来看非常突出,从而掩盖了对这个人其他特征和品质的知觉,以致影响对知觉对象本质的了解全面正确评价,产生偏见性。

能力: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保证活动任务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气质是受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制约的,表现在人的心理与行为活动中的,动力性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日常称性情、脾气、秉性。

性格:性格是人对客观事物的相对稳定的态度体系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所构成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

需要:是满足和维持个体与社会生存、发展的必要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它通常以缺乏感和丰富感被人们体验。

激励:是指激发人的动机、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所期待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过程。

动机:是激励和维持人的行动,并将使行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内部动因。

eq:是一个人自我情绪管理以及管理他人情绪的能力指数。

同理心:是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和位置上,客观地理解当事人的内心感受,且把这种理解传达给当事人的一种沟通交流方式。

群体:是建立在工作关系与社会心理关系双重基础上的人群集合体。

群体规范:所谓群体规范,是指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方式的总和。广义的群体规范包括社会制度、法律、纪律、道德、风俗和信仰等,都是一个社会里多数成员共有的行为模式。

群体士气:对某一团体或组织感到满意,乐意成为该团体中的一员,并协助达成团体目标的一种态度。群体士气是群体成员的群体意识,它与群体凝聚力有密切关系。

冒险性转移:由于群体决策中责任分散和社会规范的影响,而造成的一种更为冒险或保守的倾向。

冲突:它包括人们内心的动机斗争,即内心的冲突,也包括人们之间的争论、争吵,等等。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冲突被理解为两种目标的互不相容和相互排斥。

团队:由为数不多的、相互之间技能互补的、具有共同信念和价值观、愿意为共同的目的和业绩目标而奋斗的人们组成的群体。

沟通:是指可理解的信息或思想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群中传递或交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通过书面语言、口头语言和行为语言等方式,进行交流信息、获取信息、解释信息、共享信息的活动。

简答:理论。

1.多数人生来就是懒惰的,而且尽可能逃避工作。

2.多数人没有雄心大志,不喜欢担负任何责任,组织的基本原则是“阶梯原则”。管理工作只是少数人的事,与广大工人无关。工人的主要任务就是听众管理者的指挥。

3.多数人缺乏理性,本质上容易受他人影响。

4.多数人工作是为了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只有金钱和地位才能激励他们努力工作。

5.多数人以自我为中心,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相矛盾,必须采用强制、惩罚的方法,才能迫使他们为达到组织目标而工作。

理论。一般人并不是天性不喜欢工作的。

外在的控制和惩罚并不是促使人们为实现组织目标的唯一办法。

对目标的参与与获得成就的报酬直接相关。

一般人在适应条件下不但能接受、而且会追求责任。

一般人的智慧、潜能只是部分地得到了发挥。

y理论强调。

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结合,即“融合原则” 。

激励来自人们对组织目标的参与。

没有了组织、控制或严密监督,取而代之的是工作自由。

民主管理。管理重点转移到工作本身和工作环境。

管理人员职能的变化,不是指导者和控制者,而是媒介者。

奖励方式分外在和内部两种。

管理制度的变化,民主参与管理。

3.超y理论。

主要假设。需要因时、地、人而异。

需要、动机和价值观影响对激励的理解。

组织经历对动机产生影响。

不同的组织、不同部门中表现出不同的需要。

激励作用部分决定于激励性质。

没有在一切时间内对所有人起作用唯一正确激励措施。

强调:组织模式要依据工作任务的性质与员工的特殊需要来设计。

主要观点。1.人们带着不同的需要和动机来到工作单位,其主要需要是取得胜任感。

2.取得胜任感的动机尽管人人都有,但不同的人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实现,这取决于这种需要同一个人的其他需要的相互作用。

3.如果任务和组织的相适合,胜任感的动机及可能得到实现需要的满足。

4.在旧的目标实现后,个体的胜任感推动个体树立更高的目标。

理论。1.终身雇佣制。

即企业对职工的雇佣是长期的而不是临时的。职工一旦被雇佣,就不轻易解雇。这样,职工的职业有了保障,工作就有了稳定感,他们就会积极地关心企业的利益和发展。

2.采取上情下达的经营管理方式,采用协议参与式的决策过程。

3,实行比较缓慢的评价和提升制度。

4.实行个人分工负责制。

5.采用中等程度的专业化途径培训职工,既注意培养他们的专业技术能力,又注意使他们得到多方面的职业训练。

6.实行含蓄的控制机制,注意发挥职工的积极性和协调合作精神。

7,全面地关心职工,建立上下级之间融洽的人际关系。

8.对职工的考察应是长期而全面的,不仅要考察职工的生产技术能力,而且要考察他们的社会活动能力等。

5.知觉的基本特性。

1)知觉的整体性。

2)知觉的理解性。

3)知觉的恒常性。

4)知觉的选择性。

6.知觉的作用。

社会认知是人们社会行为的基础,是管理心理学的重要课题之一。

认识社会能学会适应与生存;

认识他人知人善任;

认识团体学会竞争与合作;

认识职业角色学会创造;

认识自我学会发展与成长。

7.社会认知的基本过程。

1)社会知觉是对人的知觉或人际知觉;

2)的认知对象的形象。

3)社会判断是在社会知觉和社会印象基础上对认知客体的评价和推论。

9.能力差异与管理。

1)全面衡量应聘者。

2)职工的能力应与实际工作相匹配。

3)合理安置职工。

4)重视职业培训。

10.气质的特点。

1)气质具有先天性。

2)气质具有稳定性。

3)气质具有动力性。

11.气质差异与管理。

1.注意气质的职业适应性。

2.扬长避短,完成任务。

3.团体内部成员之间的气质互补。

4.根据气质特点对职工进行教育训练。

5.气质会影响员工的身心健康,进而影响工作效率。

12.性格差异与管理。

1.鼓励员工形成良好的性格,协调人际关系。

2.提高工作效率与创造能力。

3. 对不同的团体任命不同类型的领导(民主、放任、**)

4.注重性格与职业的搭配。

13.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a、生理需要。包括饥饿、干渴、栖身、性和其他的身体需要。

b、安全需要。保护自己免受生理和心理伤害的需要。

c、社会需要。包括爱、归属、接纳、友谊。

d、尊重需要。内部尊重因素,如自尊,自主和成就;外部尊重因素,如地位、认可和关注。

e、自我实现需要。一种追去个人能力极限的内驱力,包括成长、发挥自己的潜能和自我实现。

当任何一种需要基本上得到满足后,下一个需要就成为主导需要。如果管理者。

激励某个人,根据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就需要知道她现在处于需要层次的哪个。

水平上,然后去满足这些需要及更高层次的需要。区分高低层次需要的前提是:

较高层次的需要从内部使人满足,较低层次的需要从外部使人得到满足。

14.动机的三种机能。

1)始动机能,是人的行为发动的主动力与根本原因;

2)调节机能(选择、定向、导向、改变等);

3)强化机能,使符合目标满足需要的动机行为被加强,反之被减弱。

15.双因素理论的主要内容。

赫兹伯格的观点:

有)激励因素(无无)保健因素(有)

满意 ——没有满意不满意———没有不满意。

16.如何树立同理心。

同理心五步曲”:

★识别他人肢体语言。

★用心倾听。

★同感痛苦。

★语言回应。

★行动回应。

17.群体的特征。

1 两人以或两人以上相互影响。

2 稳定的结构

3 共同的目标。

4 成员意识到彼此同属于一群。

18.群体规范的作用。

维系群体的作用

统一群体成员认识的作用

引导行为的作用

惰性功能 19.群体凝聚力的内涵。

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

成员对群体的向心力

群体成员的相互吸引

20.现代冲突观念。

在任何组织形态下,冲突是无法避免。

尽管管理者之无能显然不利于冲突之预防或化解,但它并非冲突之基本原因。

冲突可能导致绩效之降低,亦可能导致绩效之提升。

最佳绩效之获致,有赖于适度冲突之存在。

管理者的任务之一,即是将冲突维持在适当水准。

21.如何挑起冲突。

1)改变组织文化:奖励挑战现状、提出创新想法或是不同意见、具创造性思考能力的员工。

3)引进空降部队:是最常用来活化组织的方法, 引进不同背景、价值观、态度或是管理风格的外来人士。

管理心理学管理心理学课程介绍

管理心理学。课程简介。管理心理学作为一门管理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及重要管理课程,是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建立在管理学 心理学 经济学 行为科学等理论基础之上的理论体系,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该课程既要向学生传授管理心理学领域的知识成果,使学生掌握管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基本方法与技能,培养...

管理心理学

a 年龄结构 b 知识结构 c 智能结构 d 素质结构 e 专业结构。4 创新包括三个基本要素 ace a 创新主体 b 创新客体 c 创新过程 d 创新价值 e 创新结果。5 创新心理过程 abcde a 定向 b 准备 c 孕育 d 明朗 e 验证。三 判断题。1 工间操是消除疲劳的方法之一,安...

管理心理学

总分 100.00,做题时间 90分钟 一 单项选择题 总题数 30,分数 30.00 1.下列选项中,不研究归因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分数 1.00 a.布鲁纳 b.凯利。c.海德。d.韦纳。解析 2.同一班组 工段及车间的职工容易形成非正式群体,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分数 1.00 a.价值观念一致。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