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考试范围

发布 2022-10-17 12:24:28 阅读 9504

三、知觉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四、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1、 利用直观教学手段。

2、 两种信号系统协同参加感知活动。

3、 多种感官参加感知活动。

五、观察力的培养。

1、 要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

2、 观察前要做好有关知识的准备。

3、 教会学生进行观察的程序和方法。

4、 过程中,鼓励学生对观察到的每一个细节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加以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不要满足于现成的答案。

5、 指导学生整理和总结观察结果。

6、 通过各种途径,采取不同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第四章记忆。

一、记忆。1、概念:经历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2、记忆的种类。

按记忆的内容分类:

形象记忆、语词——逻辑记忆(语义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

按记忆的知识类型分类:

陈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技能记忆)

二、表象。1、 表象:感知过的事物不在眼前而在头脑中再现出来的形象(表象既不是感知也不是思维,而是感知与思维之间的过渡反映形式,是两者之间的中间环节。)

2、 特点:形象性、概括性。

三、识记。1、 记忆的基本过程: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

保持是识记过的信息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

再认是指经历的事物再次出现时感到熟悉并能被识别出来的过程。

回忆是指经历过的事物不在眼前而在头脑中呈现出来的过程。

2、记忆系统:感觉记忆~4,一般在0.25~2秒之间、短时记忆20~1min、长时记忆1min~

四、遗忘。1、遗忘的原因。

1) 消退说。

2) 干扰说。

前摄抑制:是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记忆先前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3) 压抑说。

2、遗忘的规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即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的。

五、记忆策略在教学中的应用。

1、 复习。

a) 及时复习。

b) 合理分配复习时间与内容。

c) 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

d) 复习方法多样化,动员多种感官参加复习。

2、 在操作活动中进行记忆。

3、 适当的过度学习。

4、 巧妙地使用记忆术。

5、 编写结构提纲与画网络图。

6、 轨迹法和情境记忆法。

第五章思维与想象。

一、思维。1、思维的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部规律性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2、特征:间接性、概括性。

3、种类。a) 根据思维中凭借物的不同及个体心理发展历史的不同分类:

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b) 根据思维寻求解决的方案不同分类:

发散思维、集中思维。

c) 根据思维的创造性成分不同分类:

习惯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4、影响解决问题的心理因素。

1) 动机与情绪状态。

2) 思维定势的影响。

定势:由过去经验的影响而形成的思维准备状态,即按以前解决问题的思路解决当前问题的倾向。

3) 功能固着:是一种只熟悉事物的通常用途,而无视他的其他功能的心理现象。

4) 知觉情境。

5) 已有知识经验和迁移效应。

6) 个性影响。

5、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1) 激发好奇心与求知欲。

2) 培养发散性思维。

3) 发展直觉思维。

4) 鼓励逆向思维。

5) 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6) 充实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

二、想象。1、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2、想象的种类:

根据想象活动是否有目的和意图分为:

无意想象(没有预定目的,在一定刺激的作用下,自然而然产生的想象。)

有意想象(根据一定的目的,在意识的控制下,自觉进行的想象。)

再造想象:根据言语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形象的过程。

创造想象: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幻想:指向未来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

第六章情感。

一、情感。1、情感: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

2、情绪的种类:快乐、愤怒、恐惧、悲哀。

3、情绪状态的种类

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也叫心情。如心情舒畅或忧郁寡欢,兴高采烈或无精打采,恬静或烦躁等。

激情:是一种短暂而猛烈的情绪状态。

应激:在突然出现紧张情况时产生的情绪状态。

4、情感的种类: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第七章意志。

一、意志。1、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行动,克服困难,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2、意志行动的特征:目的性、以随意运动为基础、排难性。

3、动机斗争的四种类型:

1.双趋斗争。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就是双趋冲突的真实写照。

2.双避斗争。

“前遇大河,后有追兵”正是这种处境的表现。

3. 趋避斗争。

所谓“想吃鱼又怕鱼刺”就是这种冲突的表现。

4. 多重趋避斗争。

4、意志品质:

主要有四个方面:自觉性(盲从、独断)、果断性(优柔寡断、草率)、坚持性(顽固、动摇)和自制性(冲动性)。

二、意志规律在自我教育中的运用。

1) 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健康的人生观。

2) 向自己明确地提出锻炼意志的任务。

3) 要有系统地去从事自己不感兴趣但却富有意义的工作。

4) 充分利用意志行动中的理智成分和情感成分,帮助自己坚持和完成意志行动。

5) 采取一些自警自戒、自律自励的具体方法。

知情意三者的关系。

1、意志与认知。

意志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

意志对认识过程有很大影响。

2、意志与情感。

情感既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以是阻力。

意志能调节控制情感,使情绪情感服从理智。

3、情感与认知。

联系:认识是基础,情感对其有影响。区别:第。

一、认识过程反映客观事物本身,而情感则反映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第。二、认识是通过形象或概念来反映客观事物,而情感则通过态度的体验来反映客观现实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

第八章个性及其倾向性。

一、个性。1、个性:一个人的整个心里面貌,具有一定倾向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2、个性特征:整体性、稳定性和可塑性、独特性和共同性、社会性和生物性。

二、需要。1、概念:有机体因感到某种久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在倾向。

2、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需要;尊重;自我实现。

3、评述:马斯洛将人类的需要分成从低级到高级的不同层次,并把他们纳入到一个连续的统一体中,把人的基本需要看作一个按层次组织起来的系统,这是很有启发性的。但是,马斯洛离开了人的社会历史条件,离开了人的社会实践,抽象地谈人的需要和人的自我实现,则是不可取的。

他认为,人的基本需要从低级到高级发展都是天生的,这样就混淆了生理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之间的界限,忽视或否定了人类基本需要的社会性。、

三、动机: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行动的原因。

四、兴趣。1、 概念:个体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积极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

2、 兴趣的品质:倾向性、广泛性、持久性、效能。

五、理想、信念和世界观。

1、理想:个人对未来有可能实现的奋斗目标的向往和追求。

2、信念:坚信某种观点的正确性,并支配自己行动的个性倾向。

3、世界观:信念的体系,一个人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

第十章个性心理特征。

一、能力。1、能力:是指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

2、能力的个体差异:表现类型差异;能力水平的差异;表现早晚的差异。

3、能力的鉴定:

斯坦福——比纳智力量表:iq=ma(智力年龄)/ca(实际年龄)*100

韦克斯勒智力量表。

二、气质。1、概念:一个人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

2、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气质类型对照表。

胆汁质:反应迅速,感情外露,言语激烈,智力活动灵活,理解问题粗枝大叶,易急躁,精力旺盛,易于冲动,反应迅猛,具有外倾性。

多血质:易于接受新事物,思维灵活,反应迅速,注意力容易转移,喜欢交往,但易轻率。活泼好动,敏捷善感,灵活多变,具有外倾性。

粘液质:善于克制自己,情绪不易外露,喜爱沉思,注意稳定而转移困难,不易适应新环境,安静稳重,忍耐沉着,反应迟缓,具有内倾型。

抑郁质:有高度敏感性,很少表露自己情感,容易忧郁且持续时间较长,善于观察和体验,不喜欢与人交往,有孤独感,情感深刻稳定,细致敏感,缄默迟疑,具有内倾型。

三、性格。1、概念: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的个性心理特征。

2、性格结构特征:态度特征、理智特征、情绪特征、意志特征。

3、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区别:a) 从起源上看,性格是后天形成的,而气质却是天生的。

b) 从性质上看,性格有好坏之分,而气质则没有。

联系:a) 不同气质可以使个人的性格特征显出各自独特的色彩。

b) 气质影响性格特征形成和改变的速度。

c) 性格在一定程度上掩盖和改造气质。

心理学考试范围

1 在你所学的设计门类,找到一个利用错觉或避免错觉的案例,并分析它利用或避免错觉的好处。铝制易拉罐的任务是装饮料。在全世界大部分地区销售的12盎司1盎司 31.1039克。编者注铝制易拉罐,都是圆柱形的,高度 高12厘米 约等于宽度 直径6.5厘米 的两倍。如果把这种易拉罐造得矮一点,胖一点,能少用...

现代心理学考试范围

第一章。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有影响的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科学的诞生与独立。此后,心理学便迅速发展起来,形成了多个分支学科。第二章。一 心理是脑的机能 p25 过去,人们一度认为心理是心脏的机能,但现代科学表明,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证据 1 睡眠...

宣传心理学考试范围

前言。导言关于大众传播对人的影响的一般性讨论。二 影响产生的原因 三 受众方面的因素。第一部分大众传播的内容及影响因素第一章大众传播的内容。三 媒介内容倾向的规律第二章影响大众传播内容的因素。一 来自媒介工作者个人的影响。二 来自媒介工作常规的影响 二 媒介组织因素。六 形成媒介议程的因素。第二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