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2023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有影响的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科学的诞生与独立。此后,心理学便迅速发展起来,形成了多个分支学科。
第二章。一、心理是脑的机能(p25)
过去,人们一度认为心理是心脏的机能,但现代科学表明,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证据:
1、睡眠与清醒的脑电波不同 2、精神病人的心脏功能是正常的,但脑的功能不正常。
3、连体人的心理。
二、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p38~44)
一)客观现实是心理活动的内容和源泉
人的各种心理现象,其内容都来自于客观现实。
客观现实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我们的心理既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也受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广泛的,也是最主要的。
二)人的心理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发生和发展的。
例证:1、狼孩卡玛拉的故事 2、白毛女的故事 3、猪孩的故事。
三)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人的心理具有主观性)
四)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反映。
心理的能动性表现在:
目的性 b自觉性 c创造性社会历史制约性
总而言之,人的心理就其产生方式来说是脑的反应,就其内容来说是客观世界的反应,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的反映。
第三章。一、什么是感觉。
一)感觉(sensation)的概念(p46)
1、感觉的定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理解:感觉通过感觉器官对内外刺激进行反应;
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
感觉在人的心理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感觉的种类(p48)
感觉包括:a、外部感觉:视、听、嗅、味、肤(包括温度觉、 触压觉、痛觉)
内部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内脏觉。
二)感觉的适应。
1、定义: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2、感觉适应的表现
视觉适应:包括明适应和暗适应;b听觉适应;c嗅觉适应;
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味觉适应; b肤觉适应:温度觉适应、触压觉适应 c、痛觉不能适应。
3、感觉适应的意义:
利:有利于适应环境弊:使人丧失警觉性。
三)感觉后像。
1、定义:对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
2、感觉后象的示例 : 视觉后象表现得最明显。
图1:盯着灯泡看三十秒种以上,尽力不要移动你的目光。 然后把你的目光移到灯泡右边的区域,或者任何白色的区域。图2:颜色后象。
除了有视觉后像外,还有触压觉后像、听觉后像等。
感觉后像的应用:
感觉后象可以使我们对断续出现的刺激产生连续的感觉。当然,这种断续刺激的出现必须达到一定的频率。 电影正是运用了感觉后象的心理学原理。
四)感觉对比。
1.定义: 感觉的对比是同一感官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2.感觉对比的种类:
同时对比:如“月明星稀” 继时对比:吃完糖后再吃桔子会觉得桔子特别酸。
五) 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与联觉。
1.定义:感觉的相互作用,指的是一种感觉的感受性会由于其他感觉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现象。
听五音不全的人引吭高歌;b饥寒交迫;c菜做得色泽美丽会胃口大开;
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还突出表现在联觉上。
2.联觉:当某种感官受到刺激时出现另一种感官的感觉和表象。(简而言之就是由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彩色最容易引起联觉:暖色调与冷色调。
沉重的乐章;b甜蜜的嗓音;c明快的曲调。
第二节知觉。
一、什么是知觉。
一)概念: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感知觉的异同。
共同点:都是通过感官直接反映事物。
不同:感觉:对事物个别属性进行反映。 知觉:对事物整体进行反映。
请区别以下现象是属于感觉还是知觉?
、我们看到一辆车在路上行驶;b、这东西是黄色的。
、这东西摸起来很光滑;d、黑板上写了一些字。
社会知觉效应。
1 首因效应(第一印象):指人际知觉中,第一次交往留下的印象总会在对方的头脑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2 晕轮效应(光环效应):是指对人的某些品质、特征形成清晰、鲜明的印象,总会掩盖对他其余品质、特征的认识。
3 刻板印象(定型化效应):对社会上某类人固定的看法。
4 近因效应:最近获得的信息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和强烈的影响。
二、知觉的特征。
知觉的选择性 b知觉的整体性 c知觉的理解性 d知觉的恒常性。
第三节错觉。
一、定义:在特定条件下对事物产生不正确的知觉。
二、错觉的种类。
形重错觉 b大小错觉 c运动错觉 d时间错觉。
其它:空间错觉、听错觉、嗅错觉等,其中以视错觉最为常见。
第四节、感知觉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 遵循感觉规律,提高教学效果 2、采用直观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遵循直觉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4、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促进教学和学习。
第四章注意。
第二节注意的规律及应用。
无意注意 b有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根据注意的目的性和维持注意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以将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
无意注意又称不随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自然而然地发生的注意。
影响无意注意的因素。
1、刺激物本身的特点:(1)刺激的强度(包括绝对强度和相对强度)
2)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 (3)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 (4)刺激物的新异性
2、人的主观原因。
a.需要和兴趣 b情绪与精神状态 c.知识经验与期待。
有意注意又称随意注意,是自觉而有预定的目的,必要时还需要付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影响有意注意的因素。
1.对活动目的和任务的理解。
2.对活动的间接兴趣包括。
直接兴趣:对事物或活动本身的兴趣。 b间接兴趣:对活动的结果的兴趣。
3、抗干扰的能力。
有意后注意是事先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在一定的条件下由有意注意转化而来。
有意后注意是在一定的条件下由有意注意转化而来。
有意后注意形成的条件。
1.对活动浓厚的兴趣 2. 活动的自动化。
第三节注意的品质。
一、注意的范围(注意的广度)
一)含义。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里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
**注意的平均广度(0.02秒内)
、黑色圆点 8~9个外文字母 4~6个;
、几何图形 3~4个汉字 3~4个。
二、 注意的稳定性。
一)含义:注意的稳定性也称注意的持久性,是人的注意持久地保持在一定事物或活动的时间的久暂性。
狭义:注意在某一事物上所维持的时间。
广义:注意在某一活动上所维持的时间。
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
客观因素:注意对象的特点,活动内容越丰富,活动形式越活泼多样,注意的稳定性就越高。
主观因素:人们对所从事的活动认识得越深刻,态度越积极,兴趣越浓厚,注意就越稳定。
良好的情绪状态与平静快乐的心境对提高注意的稳定性也有重要作用。
三、注意的分配---一心二用或多用。
一)含义:注意的分配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同时指向不同的对象的特点。
四、注意的转移。
一)含义:注意的转移是个体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注意的转移与注意的分散。
二者是根本不同的,前者是根据任务的需要,有目的地、主动地转换注意的对象,为的是提高活动的效率;而后者则是在需要注意稳定的时候,偏离了注意的对象,往往导致活动效率的下降。
一、记忆的概念(p82)
从信息加工的角度看,记忆就是人脑对所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过程。
第三节记忆的加工过程及其规律。
记忆作为一种心里过程,可以分为识记、保持、再现三个阶段或三个环节,再现又包括再认和回忆两种形式。
量的变化:记忆内容的保持量一般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少,但有时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递增(记忆的恢复)。
质的变化:记忆内容的加工改造。
遗忘:即对于识记过的东西不能再认或重现,或错误地再认或重现。
遗忘是与保持相反的过程。
后得出了遗忘的规律: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第四节记忆表象及记忆策略。
一、记忆表象。
定义:是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在头脑**现该事物的形象。
论述题。论述题:集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说说你是如何避免遗忘的?
二)思维的特征:
1、间接性:思维不是直接反映客观事物的,而是借助一定的媒介来反映事物。
2、概括性 : 思维反映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
思维反映不同事物之间普遍的、必然的联系。
3、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
三、思维的种类。
动作思维 b形象思维 c抽象思维。
动作思维(操作思维、实践思维);动作思维是凭借直观感知和实际动作所进行的思维。
形象思维是以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为支柱所进行的思维。如房间布置设计。
抽象思维(逻辑思维)抽象思维是利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的方式进行的思维。
按思维探索目标的不同方向分: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聚合思维(求同思维):寻求唯一正确答案或最佳答案。
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寻求多种解题方案。
第二节、问题及问题解决。
问题的三个基本成分。
条件,即问题的起始状态;(已知条件)
目标,即问题的答案;(未知,要求的部分)
障碍,必须经过一定的思维活动才能找到答案。
四、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
一)情绪与动机: 动机是推动和维持人们去解决问题的内部原因。
动机强度与解决问题效率之间的关系呈一条“倒转的u型曲线”,即动机过弱不能激起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在一定范围内,动机强度增加,解决问题的效率随之上升,直至达到一个最高点;超过这一点,动机强度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反而下降。
因此,动机过强或过弱都不利于问题解决,只有中等强度的动机是问题解决的最佳水平。
二)知识经验。
关于专家和新手问题解决的研究表明,解决问题的知识经验越丰富,越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三)原型启发。
原型启发是指在其他事物和现象中获得的信息对解决当前问题的启发。对解决问题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型。
心理学考试范围
1 在你所学的设计门类,找到一个利用错觉或避免错觉的案例,并分析它利用或避免错觉的好处。铝制易拉罐的任务是装饮料。在全世界大部分地区销售的12盎司1盎司 31.1039克。编者注铝制易拉罐,都是圆柱形的,高度 高12厘米 约等于宽度 直径6.5厘米 的两倍。如果把这种易拉罐造得矮一点,胖一点,能少用...
心理学考试范围
三 知觉特性 选择性 整体性 理解性 恒常性。四 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1 利用直观教学手段。2 两种信号系统协同参加感知活动。3 多种感官参加感知活动。五 观察力的培养。1 要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 任务。2 观察前要做好有关知识的准备。3 教会学生进行观察的程序和方法。4 过程中,鼓励学生对观察...
宣传心理学考试范围
前言。导言关于大众传播对人的影响的一般性讨论。二 影响产生的原因 三 受众方面的因素。第一部分大众传播的内容及影响因素第一章大众传播的内容。三 媒介内容倾向的规律第二章影响大众传播内容的因素。一 来自媒介工作者个人的影响。二 来自媒介工作常规的影响 二 媒介组织因素。六 形成媒介议程的因素。第二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