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复习总结

发布 2022-10-17 11:58:28 阅读 5056

第一章。1、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是通过对人的外显行为进行系统的观察、描述、测量及分析,来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

2、心理现象结构表:

认知过程:感知、记忆、思维、想象。

心理过程情感过程: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程情绪、情感。

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个性心理倾向:需要、动机、信念、世界观

个性差异。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3、心理学的体系: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组织管理心理学、医学心理学。

4、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史。

教育心理学定义: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学科。

五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教学环境。

三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过程。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2024年,**,乌申斯基出版《人是教育的对象》,被誉为“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2024年,**,卡普捷列夫,发表《教育心理学》,是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2024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被誉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2024年,廖世承编写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法、观察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教育经验总结法、产品分析法、测验法。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教育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系统性原则。

5、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理论意义:首先,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科学依据;其次,心理学的研究对邻近的社会科学如文学、艺术等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实践意义: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善教育工作;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异常的调适工作;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6、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单位。分为细胞体、树突和轴突。

神经元包括传入神经元、传出神经元、中间神经元。

7、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高级中枢是大脑俩半球,不对称,左半球负责身体右边,右半球负责身体左边,由胼胝体联合,左半球是抽象逻辑思维和语言中枢的优势半球,右半球是形象思维和高度空间知觉的优势半球;

四叶:额叶:在组织有目的的、有方向的活动中,有使活动服从于坚定意图和动机的作用;

顶叶:调节机体的触、温、动感觉等。

枕叶:视觉中枢。

颞叶:对听觉刺激进行加工。

低级中枢:大脑皮层以下的部位,包括脊髓、延髓、桥脑、中脑、间脑、小脑及皮下神经节,其中脊髓是神经系统的最低部位。

周围神经系统:由12对脑神经、31对脊神经组成。

8、反射与反射弧:脑的反射活动室人的心理活动基础,人的行为是由反射组成反射是神经活动的基本形式,是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体内刺激产生有规律的应答活动。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

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起的条件反射系统;望梅止渴。

第二信号系统:用词语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谈虎色变。

9、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①客观现实决定人的心理(人的社会生活实践对人的心理起着决定性作用)

②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像。

③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

10、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①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②2024年,德国,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意味着科学心理学诞生。

11、构造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

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状态,采用内省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或构造。

时间:20世纪前30年到30年代。

12、机能主义心理学

代表:美国,家詹姆斯在20世纪初创立的。

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功能的目的。认为意识体验的适应性目的要比结构更重要。其研究方法:不应局限在实验室内,还可采用观察、测验以及问卷调查等方法。

13、行为主义心理学。

代表:2024年,美国华生和斯金纳,发表《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

主张:心理学应当研究可观察的外显行为,反对内省法,主张实验法。

时间: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被誉为西方心理学“第一势力”

14、格式塔心理学。

代表: 2024年,德国 ,韦特海默、苛勒、考夫卡。

主张:心理学主要研究知觉和意识的组织过程。认为人的知觉和意识不等于、也不能还原为感觉元素的机械总和,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15、精神分析心理学。

代表:奥地利,弗洛伊德在19世纪末、 20世纪初创立。

主张:重视对异常行为的分析和无意识的研究,认为人的一切个体的和社会的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或动机,特别是性欲的冲动。欲望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人,并且表现在人的正常和异常行为中。

16、人本主义心理学。

代表:美国,马斯洛和罗杰斯 20世纪50年代创立的。

主张:心理学应当以正常人为研究对象,研究人类有别于动物的一些复杂的经验。主张注重人的独特性和社会性,强调人是一种自由的,有理想的生物,其行为受自我意识支配,人具有个人发展的潜能和自我成长的需要。

时间: 20世纪50年代创立,形成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17、现代认知心理学。

代表:2024年,奈塞尔出版《认知心理学》为诞生标志,代表人物还有美国心理学家西蒙,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

主张:把人的心理活动看作是信息加工系统,由感官收集信息,经过分析储存、转换,然后加以利用。认知心理学设计实验,利用客观研究方法来研究这些过程。

第二章。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认知的起点,是一切知识和经验的基础。

2、感觉的种类。

①外部感觉:视觉(视网膜枕叶)、听觉(内耳耳蜗颞叶)、味觉(口腔大脑皮质)、嗅觉(鼻粘膜大脑皮质)、肤觉。

②内部感觉:机体觉(食道、肠胃、血管的小壁内)、运动觉(内耳的前庭和半规管内)

3、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关系。

①感受性:对刺激的感觉能力。

②感觉阈限:能够引起人们感觉的刺激范围。

③关系:在数值上成反比关系,感觉性高,则感觉阈限低;反之,感受性低则感觉阈限高

4、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①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②绝对感受性:人的感官觉得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

5、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

①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

②差别感受: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受能力。

6、感觉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①暗适应: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的视觉感受性提高过程。

②明适应: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视觉感受性下降过程。

7、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①同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产生的现象。

②继时对比: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吃糖后再吃橘子)

8、感觉后像(感觉后效):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视觉后像最显著。

*视觉后像:正后像和负后像(p283)

9、感觉的补偿:某种感觉系统的机能丧失后由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

10、联觉: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红——热烈)、

11、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应。

12、感觉与知觉的联系:

联系:都是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产生的;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初级形式。

区别: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属性;

心理学复习

发展心理学 复习大纲。题型 名词解释 简答 论述。1.埃里克森的8个心理发展阶段 p38 第一阶段 婴儿期,出生到2岁阶段。在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 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 第二阶段 儿童期,2 4岁。本阶段主要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体验着意志的实现 第三阶段 学...

心理学复习

企业进行工作分析的目的 我们总是认为企业应该有一个组织结构图,因为它可以告诉员工什么是他的工作,以及工作和工作之间的关系。组织结构图虽然作用很大,但它不可能告诉我们有关组织的一切事情。许多企业没有组织结构图,仍然经营的相当成功,而一些企业的组织结构图十分完善,但在经营上却是失败的。因此作为管理者不能...

心理学复习

考试题型及分值。一 单选题 10 1分 10分 二 判断题 10 1分 10分 三 名词解释 4 3分 12分 四 简答题 4 6分 24分 五 论述题 2 10分 20分 六 案例分析题 2 12分 24分 第一编总论。1.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2.什么是心理现象?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