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

发布 2022-10-17 02:56:28 阅读 6187

教育心理学---物理2班。

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2.实验研究:是指创设一定的情景,对某些变量进行操纵或控制以揭示教育、心理现象的原因和发展规律的研究。这种研究的基本目的是揭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3.行动研究:。

4. 最近发展区:是指教师在教学时,必须考虑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他人,尤其是**指导的情况下可以达到的较高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叫做最近发展区。

5. 客体永久性:亦称“客体永恒性”,“永久性客体”。

系瑞士儿童心理学家j·皮亚杰研究儿童心理发展时使用的一个概念。是指儿童脱离了对物体的感知而仍然相信该物体持续存在的意识。如和乳儿做“藏猫儿”游戏时,你藏起来,不见了,他还用眼睛到处寻找。

儿童大约在9~12个月获得客体永久性。(网上查出来的)

6. 支架教学:教师或其他助学者通过和学习者共同完成蕴含了某种文化的活动(如数学活动、语言活动、科学活动等),为学习者参与该活动提供外部支持,帮助他们完成独立自主无法完成的任务。

7. 智慧技能的学习:指运用符号或概念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能力的学习。(p32)

8. 动作技能的学习:指通过身体动作的质量的不断改善而形成的整体动作模式的学习。

9.练习律:(law of exer。

ise)桑代克提出的学习三定律之一,指学习需经过多次重复才能完成,它包括应用律(使用律)和失用律(不用律)。应用律是指个体对刺激一反应间的可变联结应用的次数越多,则刺激一反应间的联结就越强。失用律则是指应用的次数越少, 则刺激一反应间的联结就越弱。

10.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学习者有准备而又给以活动就感到满意,有准备而不活动则感到烦恼,学习者无准备而强制以活动也感到烦恼。

11.(网上查出来的)经典条件反射 (又称巴甫洛夫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刺激和另一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无条件刺激多次联结,可使个体学会在单独呈现该一刺激时,也能引发类似无条件反应的条件反应。 经典条件反射最著名的例子是巴甫洛夫的狗的唾液条件反射。

书上只有经典条件作用p99:在实验中,如果把肉末放在一条饿狗的口中或者嘴巴附近,会引起狗的唾液反应,在这里,肉末被称为无条件刺激或者非条件刺激(unconditioned stimulus、us),狗的唾液分泌反应,因为无需任何训练和经验而自动出现,被称为无条件反应或者非条件反应(unconditioned response、ur),如果给狗呈现其他刺激,如铃声,狗不会产生唾液分泌反应,铃声被称为中性刺激(neutral stimulus、ns),如果将中性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反复多次配对呈现,中性刺激就会成为条件刺激(conditioned stimulus、cs)能够引发原先只有无条件刺激才能引发的反应,也就是唾液分泌反应,这种反应被称为条件反应(conditioned response、cr),这个过程被称为经典条件作用。

12. 消退:指消除强化从而消除或降低某一个行为。

经典性条件作用形成后,如果反复呈现条件刺激,却不呈现无条件刺激,条件反应的强度逐渐减弱,条件反应甚至消失,这种现象被称为消退现象。

13. 分化:经典性条件作用形成后,如果只强化条件刺激,而不强化与其相似的刺激,就可以导致条件作用的分化。

14.泛化:是指经典性条件作用一旦形成,机体对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作出条件反应。

15. 操作性条件反射:是指实验者就个体在刺激情境中自发性的多个反应中,选择其一要他(学习者)施与强化,从而建立“刺激-反应”联结的过程。

效果律:如果一个动作跟随着情境中一个满意的变化,在类似的情境中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如果跟随的是一个不满意的变化,这个行为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

学习的顿悟说:这一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是苛勒,所谓顿悟,就是领会到自己的动作和情境,特别是和目的物之间的关系。首先,学习不是简单的形成由此到彼的神经路的联结活动,而是头脑里主动积极地对情境进行组织的过程;其次学习过程这种直觉的重新组织,不是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而是突然的顿悟。

连续接近技术:将目标行为分解成一个个小步子,每完成一小步就给以强化,直到获得最终的目的行为。

惩罚: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或不愉快刺激,以消除或一直此类反应的过程。观察学习:

人的一切社会学行为都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通过对他人示范行为及其结果的观察学习而得以形成的。不必直接做出行为,不避亲身体验强化,可提高学习效率。

普雷马克原则:又称祖母的法则,即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有效强化物。

替代强化: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的强化。

发现学习:指给学生提供有关的学习材料,让学生通过探索、操作和思考,自行发现知识,理解概念和原理的教学方法。

认知地图:根据一个典型的实验即训练小白鼠走迷宫到达食物箱,托尔曼认为:白鼠之所以能选择最接近于食物的路线,是因为白鼠学会的不是简单的、机械的反应动作,而是学习达到目的的符号及其所代表的意义,建立一个完整的“符号—完形”模式。

有意义学习:是针对机械学习而言,指在学习知识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的联系的过程。

强化:所谓强化,是指能够增强反应率的后果。斯金纳坚信,就强化的控制就是对行为的控制。

自我强化:自我强化依赖于社会传递的结果。社会向个体传递某一行为标准,当个体的行为表现符合甚至超过这一标准时,他就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奖励,从而维持或促进积极学习的过程。

认知示范:潜伏学习:一种无明显的强化,其结果在一定时间后通过作业才显示出来的学习过程。它又称隐匿学习。它是美国心理学家e.托尔曼符号学习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机械学习:由美国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提出,与有意义学习相对的概念,指符合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建立非实质性的和人为的联系。

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

发现是教学模式:布鲁纳的发现式教学模式,是把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及特有的研究方法纳入教材内容,并围绕学习课题准备好假设、验证的资料、实验等,教师充当指导角色,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去探索和发现,师生协作保证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学习活动的教学形式。

上位学习:是指新概念、新命题具有较广的包容面或较高的概括水平,这是,新知识通过把一系列已有的观念包含于其下而获得意义,新学习的内容便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观念产生了一种上位关系。例如,儿童再熟悉了“鸟”,“与”,“野兽”,“昆虫”等下为概念之后,在学习“动物”这一上位概念。

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

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指将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低的新概念或命题,归属到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括程度或包容范围较高的适当概念或命题之下,从而获得新概念或新命题的意义。

认知结构:人关于现实世界的内在的编码系统,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的,非具体性的类目;是人用以感知外界的分类模式,是新信息借以加工的依据,也是人推理活动的参照框架。

图式:关于某个主题的一个知识单元,它包括与某主题相关的一套相互联系的基本概念,构成了感知,理解外界信息的框架结构。

成就动机:是人们在完成任务时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即一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愿意去做,并努力达到完美地步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是个体对自己能够有效处理特定任务的主观评价,它与学习行为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先行组织者:先于某个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引导性学习材料。

程序知识:也就是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完成某项活动的知识。

(梅耶将程序性知识分为两类:用于具体情境的“程序性知识”和有关学习、记忆、问题解决的一般方法的条件性知识,后者用来确定何时和为何要应用那些知识,帮助学生选择和应用陈述性知识。)p235

正迁移:从迁移的影响效果方面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积极影响,(包括一种学习使另一种学习具有了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所需的时间或练习的次数减少,学习的深度增加或单位时间内的学习量增加,使学习者顺利的解决了面临的问题。

)p254

负反馈:一般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消极影响,(多指一种学习所形成的心理状态,如反应定势等对另一种学习的效率或准确性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使另一种学习所需的学习时间或所需的练习次数增加或阻碍另一种学习的顺序进行、知识的正确掌握等。)

内部动机:指因学习活动本身的意义和价值所引起的动机。

外部动机:指因学习活动的外部后果而引起的动机。

陈述性知识:说明事物、情况是怎样的,是对事实、定义、规则、关系、原理等的说明。

简答及论述。

一学习和研究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答:1教育心理学作为教育职业的重要科学基础。

教育心理学重视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人的学习及其促进问题,揭示学习的规律,并在学习规律的基础上简历有效教学的原则和方法策略。

2教育心理学对于教师发展的意义。

教育心理学在教师成长的每一阶段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上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研究,教师可以从中获得一定的知识,技能和启示,使自己尽快在教师岗位上成长。

3教育心理学对课堂实践的的指导意义。

科学理论上的指导作用(1.为教育现象提供不同于传统常识的新观点;2.为课堂教学提供理论性指导;3.帮助教师分析,**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研究方法上的指导作用(1.帮助教师应用研究的方法来了解问题;2.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经行创造性的持续研究。)

二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研究原则。

答,有客观性,系统性,理论联系实际性和教育性原则。

三.什么是自我同一性、青少年自我同一性有哪些不同表现?

(1):自我同一性即青少年了解自己,了解自己和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与周围客观环境保持和谐关系。

(2):不同表现:a青少年希望摆脱父母控制,成为独立自主的人。

教育心理学心理学

填空或选择。1 我国心理学家 潘菽 在其1980年主编的 教育心理学 一书中指出 教育心理学的对象就是 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 美国1971年出版的 教育百科全书 指出 教育心理学是对教育过程中的行为之科学研究,实际上教育心理学通党被定义为主要涉及学校情境中学生之学与教的科学。2 前苏联的彼罗夫斯...

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

第一部分心理学 3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 3 第二章心理过程 认知过程 5 第一节注意 5 第二节感知觉 8 第三节记忆 12 第四节思维 17 第五节表象与想象 20 第三章心理过程 情绪情感过程 22 第一节情绪 22 第二节情感 24 第三节情绪与情感的关系 25 第四章心理过程 意志过程 25 ...

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试卷

一 判断题。1.形成技能 技巧是巩固知识的中心环节。2.在学习过程中,认知策略起着控制执行的作用,控制自己的内部行为。3.教育心理学不仅要研究如何有效地学与有效地教,而且要研究教育的学科内容。4.英国人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5.桑代克 教育心理学 的出版被认为是教育心理学体系的确定,标志着教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