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1. 桑代克于2024年出版了《教育心理学》一书,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是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
2. 2024年,布鲁纳在美国教育研究年会上,将教育心理学研究内容概括为四个方面: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20世纪60年代初期,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
3. 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心理发展的定向性与顺序性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4. 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5. 气质是人的心理活动稳定的动力特征,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及指向性。气质的类型: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
6. 皮亚杰把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及其特点:
感知运动阶段(0~2岁):获得客体永恒性。
前运算阶段(2~7岁):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泛灵论,思维的刻板性、不可逆性。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去自我中心化,多维思维,可逆性,出现‘守恒’概念。
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思维灵活性,能发现命题之间的关系,又称命题运算阶段。
7. 最近发展区: 即儿童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
8. 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八个阶段,及其各阶段任务:
学习信任的阶段 (婴儿期):获得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
成为自主者的阶段(儿童早期):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与怀疑。
发展主动性的阶段(学前期):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变得勤奋的阶段(学龄期):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建立个人同一性的阶段(青年期):建立同一性,防止同一性混乱。
承担社会义务的阶段(成年早期):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显示充沛感的阶段(成年中期):获得充沛,避免停滞。
达到完善的阶段(成年晚期):获得完善感,避免绝望与沮丧。
9. 柯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提出了道德发展的三种水平六个阶段:
前习俗水平(0~9岁):惩罚和服从定向阶段,朴素的利己主义定向阶段。
习俗水平(9~15岁):“好孩子”定向阶段,维护权威或秩序的定向阶段。
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社会契约定向阶段,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
10. 场依存型的人受环境因素影响大,属于外部定向者;场独立型的人受环境因素影响小,属于内部定向者。
11. 关键期:是指某些心理品质、机能或行为方式形成的最佳时期。
12. 人格包含人格的倾向性和人格的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第三章。1、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和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2、人类学习的特点:
1)从内容和形式上来看,动物只能学习个体的直接经验,人类学习的方式是社会传递,通过语言来获得间接经验。
2)从功能和动力上来看,动物的学习是为了适应环境,人类的学习还要改造环境。
3)从能动性上来看,动物的学习只能是被动得消极适应过程,而人类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的、自觉地、积极主动的过程。
3、加涅的学习分类。
加涅根据学习的情境和水平,从简单到复杂把学习分为八种类型:(1)信号的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3)连锁学校(4)言语学习(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原理(或规则)学习(8)解决问题的学习。
以学习结果分为五种学习能力:(1)智力技能(2)言语信息(3)认知策略(4)动作技能(5)态度。
4奥苏贝尔对学习的分类:他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把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其次,他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5、有意义学习包括:(1)符号学习,即学习单个符号的意义;(2)概念学习,即掌握概念的关键特征,它是通过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两种方式获得。(3)命题学习,即学习由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学习。
6、桑代克的学习理论,是联结理论的创始人,他的经典实验是猫出迷笼,他认为学习的实质是经过尝试错误在情境与反应之间形成了一定的联结(试误说)
7、桑代克的联结三大定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8、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实验“狗分泌唾液”。四个基本事项:无条件刺激、无条件反应、条件刺激、条件反应。
9、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学说:他认为,强化是增强某个反应概率的手段,强化在塑造行为和保持行为中是不可或缺的。
正强化:呈现一个愉快的刺激来提高一个反应发生的概率;负强化:撤销一个厌恶刺激以提高一个反应发生的概率。
10、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观察学习的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再造过程、动机过程。
11、班杜拉认为强化有三种: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
12、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就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13、学习的认知理论产生于格式塔学派的顿悟说(苛勒)
14、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2)学习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分为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和评价。
3)教学应该促进学生对学科基本结构的学习。
4)发现学习是最佳的学习方式。
5)强调基础学科的早期学习。
14、托尔曼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形成认知地图。
15、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和非人为性的联系。
16、奥苏贝尔认为学生最主要的学习动机是学业成就动机,包括三方面:认知的内驱力,(就是想了解与理解知识,要阐明和解决问题的需要。 )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指人们具有能胜任工作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附属的内驱力(是指学生为了保持长者们和同伴的赞许、认可,、做好工作的一种需要)。
17、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代表人威特罗克提出了人类学习的生成模式。
18、斯皮罗的随机通达教学。
第四章。1、安德森根据知识的状态和表现方式将语文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2、陈述性知识的表征方式有:命题、命题网络和图式。
3、奥苏贝尔将知识分为:符号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实质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或本质特征。)、命题学习(三种情况:
下为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类属关系。将新学习内容纳入其中,从而获得新知识的意义,这种学习就是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又称为总括学习】、并列结合学习【当新的命题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特殊观念既不能产生从属关系,又不能产生总括关系时,它们在有意义学习中可能产生联合意义,这种学习称为并列结合学习】)
4、运用复述策略应注意问题:一、排除干扰。二、消除抑制效应与利用促进效应。
三、利用首因与近因效应。四、要及时复习。五、注意集中复习与分散复习。
六、利用过度学习效应(也称为过量学习)。
5、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特点:一、遗忘从学习结束的一瞬间就开始,二、遗忘的进程表现出先快后慢的特点。
6、前摄抑制:先前的学习和记忆对后继学习和记忆的干扰作用;
后摄抑制:后继的学习和记忆对先前学习材料的保持与回忆的干扰作用。
7、程序性的表征有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两种方式。
第五章。1.技能的分类:
根据技能的性质和特点,可以把技能分为:①操作技能。操作技能又称运动技能或动作技能,指个体在练习基础上借助于肌肉、骨骼实现的,按照某种规则或程序,以合理的、完善的程序呈现的顺利完成某一任务的操作活动方式。
②心智技能。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是个体在头脑中借助于言语,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心智活动方式。
2.操作技能形成实质的理论:①习惯论。
一种运动成分所产生的反应刺激,可以通过习惯的形成而与下一个运动成分联系起来。②认知观。亚当斯的闭合回路理论和施密特的图式理论。
③生态观。
3.操作技能形成阶段的理论:(1)费茨与波斯纳的三阶段模型:
把操作技能的形成分为①认知阶段:认知阶段也称知觉阶段,是操作技能形成的开始阶段。②联结阶段:
这一阶段的实质是练习者把局部动作综合成更大单位,形成一个连贯操作技能整体。③自动化阶段:动作的自动化阶段是运动技能形成的最后阶段。
熟练操作是操作技能进入自动化阶段的特征。(2)冯忠良的四阶段理论:他把操作技能的形成分为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与操作熟练四个阶段。
4.练习是操作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和有效方法。
5.练习的趋势:①练习成绩随练习的进程逐步提高。②“高原现象”。即技能形成中,练习中期出现的进步暂时停顿。③练习成绩的起伏现象。④练习曲线的个别差异。
6.加里培林的心智动作理论的五个阶段:①活动的定向阶段。②物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③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④无声的外部言语阶段。⑤内部言语阶段。
7.心智技能形成中冯忠良的三阶段理论:①原型定向。
原型定向阶段是使主体掌握操作性知识的阶段,这一阶段相当于加里培林的定向阶段。②原型操作。这一阶段相当于加里培林的物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
③原型内化。原型内化阶段包括加里培林及其学派在著作中所说的出声的外部言语、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和内部言语三个阶段。
第六章。1.皮亚杰是第一个系统研究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心理学家。
方法是对偶故事法。他提出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①自我中心阶段(2-5岁)自我中心,不会判断。②权威阶段(6-8岁)他律道德,权威制定规则,神圣不可改变。
对是非的判断取决于行为结果。③可逆阶段(8-10岁)自律道德,人们共同商讨制定规则,规则可以改变。对是非的判断取决于行为动机。
④公正阶段(11-12岁)真正自律,出现利他主义,实质性的公正。认同普遍伦理。
2.(社会规范学习理论)科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提出三种水平六个阶段。
【第一水平】前习俗水平:①阶段一:惩罚和服从定向阶段;②阶段二:
朴素的利己主义定向阶段。【第二水平】习俗水平:③阶段三:
“好孩子”定向阶段。④阶段四:维护权威或社会秩序的定向阶段。
【第三水平】后习俗水平:⑤社会契约定向阶段。⑥良心或原则取向。
3.凯尔曼提出态度改变和规范学习的三个阶段:顺从、认同和内化。
4.品德不良的原因:(1)学生品德不良的客观原因①家庭方面的原因;②学校方面的原因;③社会方面的原因;(2)学生品德不良的主观原因①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②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信念;③道德意志薄弱。
④受不良习惯的支配。⑤性格上的某些缺陷。
5.品德不良的纠正与教育:①尊重品德不良学生的人格,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和理解,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一个宽松、愉快的环境。
②针对学生个别实际,选择切实有效的矫正措施。③依靠榜样示范,增进学生是非鉴别能力。④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增强学生抗拒**的能力。
⑤充分利用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综合运用多种矫正方法,促进品德不良学生的转化。
教育心理学心理学
填空或选择。1 我国心理学家 潘菽 在其1980年主编的 教育心理学 一书中指出 教育心理学的对象就是 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 美国1971年出版的 教育百科全书 指出 教育心理学是对教育过程中的行为之科学研究,实际上教育心理学通党被定义为主要涉及学校情境中学生之学与教的科学。2 前苏联的彼罗夫斯...
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
第一部分心理学 3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 3 第二章心理过程 认知过程 5 第一节注意 5 第二节感知觉 8 第三节记忆 12 第四节思维 17 第五节表象与想象 20 第三章心理过程 情绪情感过程 22 第一节情绪 22 第二节情感 24 第三节情绪与情感的关系 25 第四章心理过程 意志过程 25 ...
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试卷
一 判断题。1.形成技能 技巧是巩固知识的中心环节。2.在学习过程中,认知策略起着控制执行的作用,控制自己的内部行为。3.教育心理学不仅要研究如何有效地学与有效地教,而且要研究教育的学科内容。4.英国人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5.桑代克 教育心理学 的出版被认为是教育心理学体系的确定,标志着教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