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公共心理学复习笔记

发布 2022-10-16 11:20:28 阅读 6331

绪论。第一节心理学与我们的生活与工作。

一、 心理学对学生的影响可归纳为两方面:

1. 有助于学生的学习;

2. 有助于学生的自我教育。

二、 学生心理学对师范生未来的教育工作的意义:

1. 心理学有助于师范生了解未来教育对象的实际。

2. 心理学直接有助于提高和加强师范生在未来的教书育人工作中的自觉性、针对性和技巧性。

第二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从人的角度而言,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的科学。

2.人的心理现象可以分为个体心理现象和社会心理现象。

3.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来看,认知过程也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

4.意志这种心理活动是人类有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

5.注意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始终伴随着各种心理过程而存在。

怎样科学的认识心理现象?

答:心理就是人在睡觉状态下的感知、情感起伏、所进行的思考、回忆和对一切外界刺激的反应与行为方式。具体说,认得一切心理活动都是人脑的技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一)人脑是心理的器官,心里是人脑的机能。

1大脑是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心理活动是大脑的功能。

2心理是脑的反射活动。反射是指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所做的有规律的反应。

3发射活动的三个环节:刺激对感官的作用、大脑过程、肌体的应答运动。一切心理活动都是反射活动。

反射是指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所做的有规律的反应。

二)客观现实是心理的内容,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人的心理还具有能动性和社会性两个重要特性。

高度发展的心理是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标志。这就是人的心理的实质,也是辩证唯物主义对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认识。

心里的主观能动性是人所特有的,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之一,动物有心理,无意识。

心理学的基本任务。

心理学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基本任务:

1. 描述。

2. 解释。

3. **。

4. 控制。

5. 运用。

第三节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根据研究取向的不太那个,分为质的研究和量的研究。

一、 质的研究方法。

第四节心理学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第一、 世界心理学研究队伍蓬勃发展,研究成果极为丰富。

第二、 现已成为一个分支庞大、领域宽广的学科体系。

第三、 心里的派系之争开始平息,学派之间兼收并蓄,与心理学相邻的学科进一步交叉渗透,研究手段日益现代化。

第四、 后现代的心理学思想的出现为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视野。

第五、 心理学的实际应用日趋广泛。

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构造主义学派:冯特。

机能主义学派:詹姆斯,杜威。

行为主义学派:华生,斯金纳。

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

日内瓦学派:皮亚杰。

人本主义学派:马斯洛,罗杰斯。

第一单元人性观。

第一章心理学对人性的看法。

第一节现代心理学对人性的看法。

两种研究取向:科学主义心理学和人文主义心理学。

一、 心理学与人性。

人性的含义:人性即人的共同本质属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基本属性。

二、 现代心理学各研究取向的人性观。

2023年冯特将生物学、物理学中的实验技术用于研究伦理化问题,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现代心理学逐渐形成了七大理论派别:构造主义心理学、机能主义心里学、完形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

五大主要研究取向:生物学取向、行为主义取向、认知主义取向、精神分析取向、人本主义取向。

一) 生物学取向-可移植的记忆(遗传决定论)

二) 行为主义取向-橡皮泥似地孩子。

三) 认知主义取向模仿计算机的人。

四) 精神分析取向魔鬼驱使的奴隶。

五) 人本主义取向塑造自己灵魂的工程师(卡尔罗杰斯)

第二节后现代心理学对人性的理解。

一、 现代心理学对人性的误读。

现代心理学特征在哲学中表现为实证主义。实证主义是现代心理学的主要哲学基础。

现代心理学对人性的误读可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 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不是环境和他人的奴仆,而是自己命运的主人。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并能够改造自己的生存环境,人具有主动性和能动性。)

2、 物化的人性。

3、 摇摆的人性。

4、 神化的人性。

二、 后现代心理学对人性的理解。

1、 强调人的去中心化。

反对抽象的,至高无上的人,否定权威和霸权主义,向现代心理学中的“人”的现代性、中心性、自然性等特权发起了挑战。

2、 强调人的多元化:人性是丰富的,是复杂的。

3、 强调人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人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并且每个独特的、存在差异的人之间都是平等的。

4、 强调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人是自由的人,是与社会、自然界紧密相连的人。

我们必须有一种辩证看问题的态度。

第二章心理学的人性观与教育。

第一节心理学视野中的人性与教育。

一、 橡皮泥似地孩子与教育。

斯金纳---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

程序教学+计算机---计算机辅助教学(cai)

二、 魔鬼驱使下的奴隶与教育。

精神分析心理学(性恶论出发)

三、 模拟计算机的人与教育。

四、 塑造灵魂的工程师与教育。

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

认为教育的功能,教育的目的在根本上就是人的自我实现,是丰满人性的形成,是帮助人达到他能够达到的最佳状态。

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表现为:教育目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意义学习(积极主动的学习)

第二节心理学人性观与当代教育。

一、 心理学人性观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1、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丰富多彩的。

2、 每个人都是自主选择的。

3、 每个人都是情感动物。

4、 每个人都是有潜能的。

多元智能理论指出,人人都拥有言语、数理、空间、**、运动、自我、交往等七种智力。

5、 每个人都是发展着的。

6、 每个人都具有创造性。

二、 心理学人性观与课程改革。

本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可表达为“三个关注”:

1) 关注每一位学生;

2) 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3) 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教育在人性观上的转变:

1. 学生观:

学生是发展着的人。

1)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2) 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3) 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学生是独特的人。(独特性是人性的本质特征。)

1) 每个学生都是完整的人。

2)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3) 学生与**及学生之间存在着巨大大的差异。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1) 学生是独立的主体。

2)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3) 学生是责权主体。

2. 教师观。

1) 教师是发展中的人。(学生在教师的发展中成长,教师在学生的成长中发展。

2) 教师是促进者。

3) 教师是学习者。

4) 教师是研究者。

5) 教师是合作者。

第2单元认知观。

第三章认知过程。

第一节认知的基本过程。

认知过程是指个体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它包括感知觉、注意、记忆和思维等心理过程,是人类其他心理活动的基础。

一、 注意。

含义: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基本特征:指向性和集中性。

一) 注意的类型:根据有无预定目的和意志努力的程度不同,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又称不随意注意,它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且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又称随意注意,它是一种有预定目的,有必要时需要做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二) 注意的特征。

1. 注意的广度: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把我的对象的数量。

2. 注意的稳定性:注意分散。

3. 注意的分配。

4. 注意的转移。

三) 注意的发展。

儿童注意发展的一般趋势:注意的有意性不断增强,注意品质不断发展。

1. 有意注意逐渐占主导地位。

2. 注意品质不断发展。

二、 感知觉。

感觉和直觉都是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反映,感觉感应事物的个别属性。直觉反映事物的整体。

一) 感知觉的一般规律。

1. 感受性。

2. 知觉的特性:

1) 知觉的整体性。

2) 知觉的选择性。

3) 知觉的理解性。

4) 知觉的恒常性。

二) 感知觉的发展:儿童感知觉的发展趋势:

1. 有意性不断增强。

2. 精确性不断提高。

3. 概括性逐渐增强。

三、 记忆。

含义: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反映。

一) 记忆的一般过程。

一个完整的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

1、 识记:识别和记住事物,从而获得经验的过程,它是记忆的最初阶段。

分类:(1)根据有无预定目的,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2)根据识记材料本身有无意义或学习者是否了解其意义,还可分为意义识记和机械识记。

2、保持和遗忘。

保持是在识记的基础上,巩固已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过程。遗忘是保持相反的过程。

1) 遗忘的过程。

艾宾浩斯曲线表明:遗忘是的过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后的最初一段时间内遗忘的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逐渐缓慢下来。

2) 遗忘的原因。

衰退说,遗忘是记忆痕迹随时间推移而消退的结果。

干扰说,遗忘是识记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干扰的结果。

动机说,遗忘是由于受到某种动机的作用所致。

同化说,遗忘是知识的组织和认知结构简化的过程。

3再认或回忆:再认是指经验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能够确认。回忆是指当经验过的事物不在眼前时,重新把它回想起来。

二) 记忆的信息加工过程。

1、 感觉记忆:视觉信息1-2秒,听觉信息,4秒以内。

2、 短时记忆:一分钟内。

3、 长时记忆。

三) 记忆的发展:儿童的记忆力处在一生中的最佳发展阶段。

1、 记忆广度呈扩大趋势。

2、 从无意识记为主发展到有意识记为主。

3、 由机械识记向理解识记转换。

4、 由形象识记向抽象识记发展。

四、 思维。

含义: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对客观现实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

重要特征:间接性和概括性。

一) 思维的类型

1. 根据思维过程中的凭借物不同,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2. 根据思维过程的方向或答案的数目,分为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

3. 根据思维过程的逻辑性分为直觉思维(非逻辑)和分析思维(逻辑思维)。

二) 思维与问题解决。

1. 问题解决过程:

1) 问题表征。

2) 选择操作。

3) 实施操作。

4) 评价当前状态。

2.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 知觉情境。

2) 功能固着。

3) 定势作用。

4) 原型出发。

5) 动机水平。

三) 思维的发展。

皮亚杰四阶段:

1.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2. 前运算阶段(2~7岁)

3.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4. 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第二节认知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 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进行教学。

1、 减少无关刺激,优化教学环境。

2、 合理组织教学,吸引无意注意。

二) 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进行教学。

1. 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与任务。

2. 指导学生组织自己的注意。

二、 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 根据感知的强度规律。

2) 根据知觉的整体性。

3) 根据知觉的选择性。

4) 根据知觉的理解性。

5) 根据感知的协同律。

6) 根据感知的活动律。

三、 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1. 善于记忆,增进记忆。

方法:直观形象法、分类记忆法、谐音记忆法、歌诀记忆法、;联想记忆法。

2. 科学复习,克服遗忘。

及时复习;分散复习;复习多样化;适当过度学习。

四、 思维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发展由低一级水平向高一级水平过渡,顺序是不可逆的。

大学 公共心理学 复习要点

绪论。可分为心理过程和心理特性两大方面。1 包括认知过程 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 2 包括能力和人格两个方面。中有三种 自变量 刺激变量 因变量 反应变量 控制变量 无关变量 心理学的 实验室实验法 自然实验法。心理学 构造主义学派 机能主义学派 行为主义学派 格式塔学派 精神分析学派 人本主义学派。1...

心理学复习笔记

第一章。一 心理学为什么要研究人的行为?心理学 是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什么是心理学?行为 定义 任何外显的 可观察的反应动作或活动,广义上说,还包括机体的生理现象。人的内在心理与外显行为之间存在相互依存 相互影响的关系,所以通过对人的外显行为进行系统的观察 描述 测量以及分析,我们可以...

《公共心理学》复习范围

浙江师范大学 公共心理学 复习范围。第一章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基本概念 心理学心理过程个性心理。基本理论 心理学的流派及其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心理学研究的方法。第三章行为动力。基本概念 需要动机诱因自我效能感。基本理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动机与行为效果 耶基斯 多德森定律 动机理论 强化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