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型:名解5*4分、简答4*10分、论述1*20分、案例分析1*20分。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职称考试)
第一章绪论。
1、教育对象和教育活动的特殊性需要心理学。
原因:1 人有区别于其他物质或产品的心理现象。因心施教。
2 不同年龄、不同年级的学生有不同的年龄特征。因龄施教。
3 男女学生具有不同的性别特征。因性施教。
4 同年级、同年龄、同性别的学生还存在不同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2、★“最近发展区”理论:(名解)
由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将学生的发展水平区分为两种:学生目前已经达到的“现有发展水平”和经过老师、学生自身努力“可能的发展水平”,这种可能的发展水平,实际上就是我们的教育目标,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为“最近发展区”。
教育就是实现“最近发展区”的过程。
3、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界定为:学校教育情境中学生学习与教师教育的基本心理学规律。
4、★教育、学习、发展三者的关系。
三者的联系表现在:
1 教育必须以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为基础。
2 教育的目标就是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3 教育促进学生的发展必须以学生自身的学习活动为中介。
三者的区别突出体现在:
1 三者分别由教育理论中不同的学科侧重加以研究。教育主要由教育学侧重研究;学习主要有教育心理学侧重研究;而发展主要由发展心理学来研究。
2 三者的主体不同。教育的主体是教师,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
5、★教师威信对教育效果的影响?(结合自己的工作体会)(论述)
1、威信效应。即教育者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对教育效果影响。两个人宣传同样的内容,由于他们在听众中威信不同,效果也不一样。
2、名片效应。所谓“名片”,即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双方一致的观点。若教育者在论述自己的基本观点前,先亮出这种“名片”,会起到较好的教育效果。“酒逢知已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3、“自己人”效应。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有若干相似之处(如职业、专业、籍贯、年龄等),会使受教育者把教育者当作“自己人”,由“自己人”所论述的观点,较易接受。
4、好感教育。如果受教育者对教育者有好感,他们会更易接受教育者的观点;相反,若受教育者对教育者有反感,他们就会拒绝教育者的观点。
6、三种教学水平及其基本特征?(简答)
1、尝试式教学。(只知道应该“教什么”,不知道“如何教”。是不合格的教学水平。)
2、因循式教学。(只知道“如何教”,但针对性、灵活性不够。充其量只能说是合格的教学水平。)
3、策略式教学。(不仅关注“教什么”,“如何教”,更关注“如何有效地教”,让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会创造”。是有效的教学水平。)
第二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1、★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是什么?(简答)
(一)内容上的特点(两高一实践):
(1)专业化程度高,职业定向性强。
(2)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较强。
(3)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
(二)学习方法上的特点(两自一结合):
(1)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
(2)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提高。
3)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
2、条件发射的几个规律性现象。
1强化,2消退,3自然恢复,4泛华,5分化,6高级条件发射。
3、布鲁纳认知发现说(美国)
1.强调教学应让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
2.强调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性。
3.教学应遵循四个学习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反馈原则。
4.提倡发现学习:其主要特征是:学习的主要内容(如概念、规则)不直接向学习者提供,提供的只是与学习内容有关的线索或例证。
学习者必须经历自行发现的过程,才能得出结论或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
5.鼓励学生进行直觉思维。
4、同化和顺应是学习者认知结构发展变化的两种途径或方式,同化是认知结构的数量的扩充,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的性质的改变。
第三章学习动机与教育激励。
1、学习动机的构成:学习需要与内驱力,学习期待与诱因。
2、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即: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名解)
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内部动机。
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外部动机。
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如教师、家长等)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在儿童早期,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而到了青年期,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
3、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难度,恰当控制学生学习动机的激起程度。
4、★自我实现理论:也叫需要层次理论,由马斯洛提出。他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他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5、★学习动机的教育激励措施(即学习动机的激发)(简答或论述,结合工作)
1、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确立合适的学习目标。
2、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3、激发学生学习的成功感。
4、利用争强好胜心理,妥善组织学习竞赛。
5、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合理进行奖惩。
6、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找出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另一方面,教师也应根据每个学生过去一贯的成绩的优劣差异,从有利于今后学习的角度进行归因,哪怕这时的归因并不真实。
第四章知识、技能的学习。
1、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经常用到的感知规律?(简答)
运用感知规律,突出对象特点:
1.强度律:被感知的事物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被学生清晰地感知到。
2.差异律:被感知的对象必须与它的背景之间有所差别。
3.活动律:在静止的背景上,恰当地使对象呈现运动状态,可以增强感知效果。
4.组合律:凡是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形态上相似、颜色上一致的事物,易于构成一个系统或一个整体,都容易被感知为一组对象。
5.对比律:把具有对比意义的材料放在一起,能更清晰地被感知。
2、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的进程可以件数为先快后慢。
3、知识遗忘的主要原因。
1) 衰退说。记忆痕迹随着时间的退役而逐渐消退的结果,是导致遗忘的重要原因之一。
2) 干扰说。遗忘是因为我们在学习和回忆之间收到其他无关刺激的干扰而造成的。
干扰理论最经典的证据就是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4、动作技能形成过程。
一般经历四个主要阶段:认知阶段、动作分解阶段、动作联系阶段、自动化阶段。
5、动作技能形成的特征。
1) 动作的有意识控制减弱。
2) 利用线索的减少。
3) 动觉控制的加强。
4) 运**式的形成。
5) 预见和应变能力的增强。
第五章学习策略与学习迁移。
1、学习策略的基础——元认知:就是对自己认知过程与结果的认知。
2、★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有效的达到学习目标,在认知与元认知的基础上对学习方法和学习心态的选择与调控。
3、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4、★教学如何促使学习迁移?(简答)
1.科学选择教学内容。应把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作为教材的主要内容。
所谓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材料,就是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法则、基本方法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布鲁纳所强调的学科基本结构。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基本标准就是要使教材结构化(各构成要素科学、合逻辑)、一体化(各要素成为有内在联系的整体)、网络化(沟通各要素的交叉联系,利于发挥整合作用)。
3.改进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根据人们认识事物的自然顺序和认知结构的组织特点,在呈现教材内容时,应遵循从一般到个别、从整体到部分的“不断分化”的原则。
4.训练学生掌握学习策略。
第六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的培养。
1、创造性:指个体产生独特性成品的能力或特性。
创造:指一种最终产生创造成品的活动或现象,有真创造和类创造之分。真创造是一种产生了具有人类历史首创性成品的活动。类创造产生的成品在人类历史上并非首创,它只对个体而言具有独创性。
2、创造性的心理特征: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最重要)。
3、★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心理因素?(简答)
1、问题表征。
2、情绪状态。
3、动机强度。
4、定势作用。
5、功能固着。
6、原型启发。
第七章品德心理与教育。
1、★对学生说服教育的心理策略?
1、合理的使用正反两发面材料。
2.、合理的使用情绪因素和理智因素。
3、 利用门槛效应。 把最终目标分为若干子目标,逐步提高要求,让学生逐步达到目标。
4、 利用名片效应。 所谓“名片”,即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双方一致的观点。若教育者在论述自己的基本观点前,先亮出这种“名片”, 会起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5、 利用南风效应。 疾风暴雨式的教育有时无效, 和风细雨式更能感化学生。
6、 避免超限教育。 如时间较长,过于啰嗦的教育会让学生反感。
2、品德:也称道德品质,是指个体的道德面貌。它是社会道德规范在个体身上的反映,指个体根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采取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心理特征。
3、★品德的心理结构?
四分法”认为品德结构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知情意识)四要素组成。
4、★社会学习论的基本内容及其教育意义?(简答或论述)
社会学习论是由心理学家班杜拉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该派理论的基本观点是:
1.人的行为是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获得的;
2.这一认知过程的实质就是替代强化;
3.影响道德行为的因素有社会环境、文化环境、文化关系、客观条件、榜样强化等;
4.在研究方法上,社会学习论注重实验室实验,较有代表性的实验有模仿学习实验、抗拒**实验、言行一致实验等。
四点教育意义:
1.教育本人应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2.教师为学生选择的榜样应该是可亲、可敬、可信的;
3.提高学生的是非辨别能力;
4.净化社会环境和大众传媒。
第八章大学生自我意识与自我教育。
1、自我意识:指一个人对自己各种身心状况以及自己和周围关系的一种认识,也是人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的统一。
2、自我意识的结构。
1)从结构形式上来看,表现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
2)从内容上来看,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
3)从自我观念来看,分为现实自我、理想自我和投射自我。
3、★投射自我:是个人想象在他人心目中自己的形象,想象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自我感。
2019心理学复习
心理学。一 单项选择题。1.突然的敲门声,打断人的思路,属于 b 的干扰。a 随意注意 b 不随意注意 c 随意后注意 d 注意的动摇。2.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它表现为 c a 中间稍快 b 中间稍慢 c 先快后慢 d 先慢后快。3.学习者利用原有经验进行新的学习,理...
2019心理学复习
1 怎样从心理学角度理解学校教育 教学和课?学校教育实质上是学生自己去领会 巩固 学习的过程,也是教师帮助学生形成自己具有独立的选择和决断问题的认识及行为能力的过程,他影响学生个体的社会化,也影响学生个体心理的发展 教学是企求诱导学习的一种活动系统或工作制度 课堂情境是学校特殊性的体现,创设适合学生...
2019心理学复习
一 名词解释。1.感觉 是人们的感觉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或是人们的感官对各种不同刺激能量的觉察。2.知觉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3.记忆 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4.思维 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与间接的反映,它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