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教育心理学

发布 2022-10-16 03:41:28 阅读 6031

教育心理学2012-2013第一学期考试考核要点(加黑部分)

1)绪论部分。

a: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创始人,重要标志,\

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1913-2024年出版《教育心理学大纲》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基础。

2、发展时期(20年代至50年代):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占据主导地位,代表人物是托尔曼。

3、成熟时期(60-70年代末):认知学习理论和人本主义。

4、深化拓展时期(80以后):建构主义,皮亚杰。

2)学生心理部分。

a:皮亚杰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同化: 同化是将已有的外在经验加以改变,来迁就已有动作图式或认知结构。现实的材料都要经过处理与改变来迁就已有动作图式或认知结构。

顺应: 当人们不能用已有的图式来同化外部刺激时,只能改变已有的图式来适应新的刺激。

守恒: 就是能在头脑中并且从一个概念的各种具体变化中抓住实质或本质的东西.

b:维果斯基的发展观与教育:

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认为,教学必须要考虑儿童已达到的水平并要走在儿童发展的前面。

儿童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的帮助可以达到的水平,或是借助于他人的启发、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的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可能发展区”。

亦即指儿童心智能力的可变性或可塑性。因此,他主张教学应当先了解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和可能达到的水平,以确定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教学应当走在儿童现有发展水平的前面,从而带动儿童的发展。

3)学习理论部分。

a:学习的理论:定义,b: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如果将中性刺激雨雾条件刺激多次配对呈现,中性刺激就会成为条件刺激,能够引起原先只有无条件刺激引发的反应,也就是唾液分泌的反应,这种反应称为条件反应。

这个过程称为经典条件作用。

华生、桑代克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柏树学会了按压杠杆而获取食物的反应,把强化(食物)与操作性反应联系起来,形成了操作性条件作用,强化是指能够增强反应率的后果。

代强化:只观察者替看到榜样受到强化而受到的强化。

c:认知学习理论:有意义学习:是指在学习过程,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能够与学习着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如表象、有意义的实质符号、观念或命题等)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

d: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支架教学:及教师或其它助学者通过和学习者共同完成蕴含了某种文化的活动,为学习者参与该活动提供外部支持,帮助他们完成独自无法完成的任务。

4)学习心理部分。

a:学习动机: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周围事物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的阐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需要,在学习活动中,认知内驱力指向学习任务本身(为了获得知识),是一种重要的和稳定的动机。

由于需要的满足(知识的获得)是由学习本身提供的,因而也称为内部动机。

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2024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自我效能感与自信心。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自信的真正含义是:自信不是在你得到之后才相信自己能得到,而是在你还没有得到之前就相信自己一定能得到的一种信念。

所以自信实际上是自我效能高的一种表现。

学习动机的成败归因理论。

成就动机:是激励个体了与从事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是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取得成功的内在驱动力。

b:知识建构:程序性知识的学习:是个人没有有意识提取线索,只能借助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论其存在的知识。

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模式识别学习和动作序列学习。

知识迁移:知识迁移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d:自我调节学习:

认知策略:是指学习者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其基本功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对信息进行有效的加工与整理;二是对信息进行分门别类的系统储存。

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

元认知自我提问单:

e:品德学习:道德认知的发展。

两难故事法,科尔伯格把皮亚杰的研究方法改进为道德两难故事法,他所设计的故事中包含着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故事,让被试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人物的行为进行评价,他还设计了相当完备的评价标准体系,以此来测评被试道德发展的水平。

对偶故事法这是皮亚杰研究道德判断时采用的一种方法。利用讲述故事向被试提出有关道德方面的难题,然后向儿童提问。利用这种难题测定儿童是依据对物品的损坏结果还是依据主人公的行为动机做出道德判断。

由于皮亚杰每次都是以成对的故事测试儿童,因此,此方法被称为对偶故事法。

下面就是其中的一个对偶故事:

(1)一个叫约翰的小男孩在他的房间时, 家里人叫他去吃饭, 他走进餐厅。但在门背后有一把椅子,椅子上有一个放着15个杯子的托盘。约翰并不知道门背后有这些东西。

他推门进去,门撞倒了托盘,结果15个杯子都撞碎了。

(2)从前有一个叫亨利的小男孩。一天,他母亲外出了,他想从碗橱里拿出一些果酱。 他爬到一把椅子上, 并伸手去拿。

由于放果酱的地方太高,他的手臂够不着。在试图取果酱时,他碰倒了一个杯子,结果杯子倒下来打碎了。

皮亚杰对每个对偶故事都提两个问题:1.这两个小孩是否感到同样内疚? 2.这两个孩子哪一个更不好?为什么?

通过被试的反应,皮亚杰发现,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从早期的注重行为结果的评价向注重行为的动机发展,其道德认知水平从“他律”向“自律”发展。

5)教学心理部分。

学习共同体。学习的认知目标分类。

教育心理学 除11题

问答题。一 教育研究对教师而言有什么收益?答 1 科研对教师决策的贡献。研究对教师课的计划和决策的影响是很直接的。从教与学的科学研究中得出的一些理论能够成为一些有价值的工具,它们能够帮助教师组织和理清自己的思考,从而改进自己的决策和教学实践的质量。对于新教师来说,了解来自教学的科学研究的观点可能更有...

教育心理学心理学

填空或选择。1 我国心理学家 潘菽 在其1980年主编的 教育心理学 一书中指出 教育心理学的对象就是 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 美国1971年出版的 教育百科全书 指出 教育心理学是对教育过程中的行为之科学研究,实际上教育心理学通党被定义为主要涉及学校情境中学生之学与教的科学。2 前苏联的彼罗夫斯...

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

第一部分心理学 3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 3 第二章心理过程 认知过程 5 第一节注意 5 第二节感知觉 8 第三节记忆 12 第四节思维 17 第五节表象与想象 20 第三章心理过程 情绪情感过程 22 第一节情绪 22 第二节情感 24 第三节情绪与情感的关系 25 第四章心理过程 意志过程 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