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思维
一、思维的概述。
1.什么是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通过思维人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闻接性和概括性是人的思维过程的重要特征,所谓间接性,就是通过其他事物的煤介来反映客观事物。所谓慨括性,就是反映同一类事物共同的本质和规律。
2.思维与语言。
1)思维和语言紧密联系着。
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是思维的**,是交际的工具,人类的抽象思维是以词为中介对现实的反映。
2)思维和语言又相互区别,不能混淆。
3.思维的种类。
从发展角度和抽象程度来划分,通常将思维分为直观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从思维品质来划分,可以将思维分为再现思维与创造思维,辐合思维与发放思维。
二、思维过程。
思维的过程包括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分类、系统化与具体化等。
1.分析与综合。
分析与综合是最基本的思维过程,其它各种过程都是从分析与综合过程派生出来的。
分析是在人脑中把事物或对象分解成各个部分、属性或特征。
综合是在人脑中把事物或对象的个别部分或属性联合成一个整体。
分折与综合是同一思维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2.比较。比较是在人脑中把各种事物或观象加以对比,来确定它们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及其关系的思维过程。
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在人的认识世界时起着重要作用。
3.抽象与概括。
抽象是人脑把各种对象或现象之间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提取出来,并同非本质属性区分开来的过程。
概括是人脑把抽象出来的事物间共同的、本质的属性联合起来,并扩广到同类其他事物的过程。
抽象和概括是彼此紧密联系着的。
4.分类、系统化和具体化。
分类是人脑通过比较,按照事物的异同程度而在思想上分门别类的过程。
系统化是人脑把整体的各个部分归入某种顺序,在这个顺序中,各个组成部分彼此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具体化是人脑把通过抽象和概括后的一般特征和规律同某一具体东西联系起来,以加深加宽对事物认识的过程。
三、概念的形成和掌握。
1.什么是概念。
概念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特性的思维形式。每一个概念都有它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人们运用概念进行判断,运用判断进行推理。
2.概念的形成。
概念的形成是指人类社会现有的各种概念是怎样产生,怎样演化和发展起来的。
社会实践是概念形成的条件和基础。随着社会进步和科学发展,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发生变化。
3.概念的掌握。
概念的掌握是一个复杂的个体学习过程。
概念的掌握不是简单的传授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复杂酌在头脑中进行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的过程。
掌握概念有两个途径:其一是不经专门教学,而是在同别人进行日常交际和积累个人经验的过程中掌握概念。这类概念称日常概念或前科学概念。
其二是在教学过程中有计划地传授,使受教育者在熟悉、理解有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条件下掌握概念。这类概念称科学概念。
掌握科学概念的条件:
1)充分利用日常概念的积极影响,限制其消极作用;
2)充分利用感性经验帮助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3)注意“变式”在理解概念中的作用;
4)词和感性材料的正确结合;
5)对概念正确下定义;
6)在实际活动中应用概念;
7)概念的同化与异化、形成概念体系。
四、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1.解决问题的阶段。
1)提出问题;
2)明确问题;
3)提出假设;
4)检验假设。
2.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
1)感性材料的呈现与组织形式;
2)原型启发与联想;
3)定势的作用;
4)情绪和动机状态;
5)迁移的作用;
6)个性因素。
五、创造性思维。
1.什么是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即指有创见的思维。通过创造性思维不仅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特性及内在联系,而且在此基础上能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即创造出新产品、新作品、新工艺,新节目等具有社会价值助产物。
2.创造思维的特点。
1)有准备、酝酿、顿悟和验证阶段;
2)既含有发散思维,又含有辐合思维的成分;
3)与创造性活动紧密联系;
4)具有迷恋与目标的指向性;
5)出观灵感状态;
6)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的统一。
3.创造思维的培养。
1)激发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求知欲望;
2)培养发散思维与辐合思维相结合的能力;
3)培养直觉思维的能力;
4)促进创造性活动,培养创造性个性。
第九章情绪和情感
一、情绪和情感的概述。
1.什么是情绪和情感。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或者说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
人的需要一般可分为生理性的需要和社会性的需要。情绪是与生理性的需要相联系的,它是动物和人都具有的。人的情绪活动具有社会的性质,它与动物的情绪有着本质的区别。
情感是人所特有的,它是同社会性的需要相联系的,具有社会历史性,在阶级社会中,某些涉及到阶级意识内容的情感往往具有阶级性。情绪和情感既有区别又相联系。
情绪和情感是由一定的对象所引起的,是客观刺激物体用于大脑皮层活动的结果,是在大脑皮层起主导作用下,皮层和皮层下的神经过程协同活动的结果。
2.表情。人在发生情绪和情感时会有一定的外部表现,即通常说的表情。人的表情有面部表情、身段表情和语调表情。它们成为社会交际的一种手段,带有社会历史性。
二、心境、激情和应激。
1.心境。是一种比较持久的、微弱的、影响人的整个精神活动的情绪状态。它具有弥散性的特点。
心境可由对人具有意义的各种情况所引起。
良好的心境对人的生活有积极的影响,不良的心境会起。
消极的作用。
2.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然而是暴发式的情绪状态。
激情可由重大事件或意向冲突、过度抑制所引起。
不良的激情必需有意识地加以控制。对积极的激情则不必过分地抑制,它可以成为行动的巨大动力。
3.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下所引起的情绪状态。
应激可能使人作出大胆勇敢的行为,也可能使人作出不适当的反应。
情绪和健康的关系非常密切。良好的情绪状态对健康有利,不良的情绪状态有损于健康,长时间处于应激状态对健康更为有害。
情绪的控制和调节。
三、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
1.道德感是关于人的行为、举止、思想、意图是否符合人的道德需要而产生的体验。道德感按其内容而言有各个方面,许多道德感有明显的阶级性。道德感受社会生活条件制约。
道德感按其形式而言可分为:
1)直觉的情绪体验;
2)与具体的道德形象联系的情绪体验;
3)意识到道德理论的情绪体验。
道德感是使道德概念转化为道德行为的中间环节。道德感的培养在道德教育和自我修养中有重要的意义。
2.理智感是在人的智力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体验。
理智感是和人的认识活动、求知欲、认识兴趣的满足、对真理的探求相联系的。它又是激发人从事这些活动的重要的心理条件。
理智感的培养在学习和研究等活动中有重要意义。
3.美感是人对美的体验。
美感的特点是:
1)愉说的体验;
2)倾向性的体验。
美感总具有直觉性,而作为美感发生的源泉并不限于事物的外部特点,起决定作用的是事物的内容。
美感也受社会生活条件制约。
美感的培养在美育和自我修养中有重要的意义。
基础心理学 意识心理学
名词 官能心理学 faculty psychology 解释 冯特在创建心理学的前后,曾就心理问题提出过两种不同的体系。第一种体系是冯特在海德堡大学期间提出的,在这一体系中,他把心理学定义为 研究意识并探索控制心灵的独特规律。他的构想是,心理学应该成为一门自然科学。为此,他仿效穆勒的观点,认为心理能...
基础心理学 机械心理学
名词 机械心理学 mechanical psychology 解释 在心理学史上,无意识的概念是与s.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联系在一起的。然而,关于无意识心理状态的假说并不是由弗洛伊德最先提出的。g.莱布尼茨阐释过 次要知觉 指的就是无意识 j.赫尔巴特曾将心理分为意识领域和无意识领域,并把心理生活看...
心理学书籍《心理学基础》
心理学基础 内容 涵盖大学心理学论述的基本原理,共分四篇。第一篇论述心理学的性质以及生理基础 学习 记忆 感觉与知觉 意识 情绪 动机等基本心理历程。第二篇是关于个别差异的课题,内容有语言和思维 成长与发展 智力 人格 心理测量方法等。第三篇讲述行为的社会因素,包括社会认知和社会互动。第四篇是与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