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情感过程(情感、情绪);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世界观);个性心理特征(气质、能力、性格)。
一、什么是心理和心理学?
心理: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心理并不是人所特有的一种现象动物也有心理,只是人具有更高级与复杂的心理而已。
心理学:关于个体行为及精神过程的科学研究。
心理学的历史。
2023年,冯特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作为科学的心理学诞生——结构主义。
功能主义心理学——詹姆士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
格式塔心理学——韦特海默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
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认知心理学——皮亚杰。
二、注意。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基本特性。
注意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但其他心理过程都离不开注意。
有意后注意:事先有目的,但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无意注意: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又称不随意注意。
无意注意产生的条件:刺激物的强度(相对性);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刺激物的运动变化;刺激物的新异性。
有意注意的规律及其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有意注意是指:具有一定的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注意广度:单位时间内所能注意到的对象的数量。
注意转移: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由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
注意分配:心理活动同时指向不同的对象的特点。
注意稳定性:在较长时间内将注意集中在某一活动或对象上的特性。
人专注某一对象时,视、听感觉器官会产生周期性的加强和减弱的变化,这种现象称为注意的起伏。注意总是要起伏。
感觉和知觉。
感觉阈限: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觉阈限。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感觉和知觉是一个连续的整体过程,感觉是知觉的基础,为知觉提供材料。
感觉是一种以生理为基础的简单心理现象,知觉属于复杂的心理现象。
感觉具有普遍性,知觉因受个体经验影响,具有较大的个别差异性。
记忆: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根据记忆的特点不同,可以把记忆分为形象记忆、语言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
根据信息在头脑中保存的时间的长短,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根据记忆是否有意识参与分为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
记忆由识记、保持、再认或重现三个环节构成。
识记是整个记忆的开端,是保持的必要前提;
保持是整个记忆过程的中间环节,是实现再认或重现的重要条件;
再认和重现是对信息的提取,是记忆一个关键环节。
遗忘的原因和规律:记忆痕迹消退;其他信息干扰;情绪或动机压抑,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逐渐趋于平缓(在识记的最初阶段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
影响遗忘的因素:识记材料的性质;识记材料的数量;学习程度;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识记者的态度。
如何防止和减少遗忘:及时复习;分散复习;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复习方式多样化;进行适当的超额学习(150%)
再认:过去经历过的事物,重新出现时能够识别。
重现: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眼前,能够在头脑中呈现并加以确认的过程。
两种不同水平的记忆信息提取活动;再认相对容易,重现较难,能再认的不一定能重现,但能重现的一定可以再认。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间接性和概括性是思维的基本特性。
知觉和思维。
知觉只能反映事物的非本质属性和个别的事物,而思维能反映一类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规律性联系;
知觉只能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反映,而思维可借助媒介来反映客观事物。
思维是建立在知觉的基础上的,知觉为思维同材料,它们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形式。
创造性思维的三种基本形式:聚合思维、发散思维、直觉思维。
想象:根据头脑中的已有形象经过思维加工建立新形象的过程。
再造想象与创造性想象:根据符号和文字描述,在头脑中重现形象的过程。根据一定的目的在头脑中独立地产生新形象的过程。
问题解决-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1)动机状态;(2)原型启发;(3)定势作用;(4)功能固定; (5)问题策略的影响;(6)已有知识的影响;(7)人格的影响。
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四个步骤
动机影响问题解决的效果。动机的强度不同,影响的大小也不同。心理实验表明,在一定的限度内,动机的强度与解决问题的效率成正比,但动机太强或太弱都会降低解决问题的效果。
动机太强使人心情过于紧张,不易发现解决问题的重要因素。动机太弱容易被无关因素引到问题之外。动机强度与解决问题的效率,随动机强度的增高而上升,中等强度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水平。
超过一定的限度,提高动机水平,反而降低解决问题的效率 。
情绪与情感。
人对客观现实是否满足自身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人的感情世界是由情绪和情感构成的,在现实中很难以区分,它们是同一类心理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情绪是情感的外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在一般情况下、情感的产生会伴随着情绪反应,而情绪的变化受情感支配。但它们又有区别:
情绪通常与生理需要联系,而情感与人的社会性需求联系。
情绪具有短暂性,情感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
情绪具有明显的外部表现,而情感比较内敛和深沉。
人类的基本情绪:快乐;愤怒;恐惧;悲哀。其他情绪都是在这四种基本情绪上派生出来的。
情绪状态。心境:微弱而持续时间较长的情绪状态。我们大多数时候都处于心境的状态。愉悦、忧伤。
激情:一种强烈、短暂、具有爆发性的情绪状态。狂喜、暴怒、恐惧。
应急:突然出现紧急情况下所产生的情绪状态。惊恐。
需要: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衡状态,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之间存在着递进的关系,在较低层次得到满足之前,较高层次的需要强度不大。
人的需要存在个体差异。
意志:人在有目的的活动中,自觉地调节个人的行为以克服困难的心理过程。
动机:激发、维持、调节并引导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推动力量。基本要素:内驱力和诱因。
需要与动机:肚子饿了——产生吃东西的需要。好久没吃肉了——产生我今天无论如何要吃肉的动机。
学习:经验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较为持久的改变。狭义的学习指人类的学习:人在社会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主动掌握社会和个体经验的活动。
学习分类:意义学习与机械学习;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知识学习、机能学习、能力发展、规范学习。
心理发展:个体从出生到**再到老年的心理发生、变化的过程。狭义上的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年期间所发生的积极的心理变化过程。
心理发展的的条件:遗传为人的发展提供可能性,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前提条件;环境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现实条件,影响人的发展。(积极的消极的影响);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主观能动性是人的心理发展的内因,起决定性作用。
心理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不断出现的新的需要和原有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顺序性和不平衡性;共性和差异性;早期经验与毕生发展。个体早期经验对毕生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左右。(3岁看大,七岁看老)
能力:指顺利完成某一活动所必需的主观条件。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在从事所有活动中都需要的能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从事特殊的专门活动所有需要的能力(色彩识别能力、声音辨别能力、空间感知能力)
能力是知识、机能、方法(思维)有效组合。
气质:指在人在认识、情感、言语、行动中,心理活动发生时力量的强弱、变化的快慢和均衡程度等稳定的动力特征。主要表现在情绪体验的快慢、强弱、表现的隐显以及动作的灵敏或迟钝方面,因而它为人的全部心理活动表现染上了一层浓厚的色彩。
它与日常生活中人们所说的“脾气”、“性格”、“性情”等含义相近
气质类型。胆汁质的人反应速度快,具有较高的反应性与主动性。这类人情感和行为动作产生得迅速而且强烈,有极明显的外部表现;性情开朗、热情,坦率,但脾气暴躁,好争论;情感易于冲动但不持久;精力旺盛,经常以极大的热情从事工作,但有时缺乏耐心;思维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但对问题的理解具有粗枝大叶、不求甚解的倾向; 意志坚强、果断勇敢,注意稳定而集中但难于转移;行动利落而又敏捷,说话速度快且声音洪亮。
多血质的人行动具有很高的反应性。这类人情感和行为动作发生得很快,变化得也快,但较为温和;易于产生情感,但体验不深,善于结交朋友,容易适应新的环境; 语言具有表达力和感染力,姿态活泼,表情生动,有明显的外倾性特点;机智灵敏,思维灵活,但常表现出对问题不求甚解;注意与兴趣易于转移,不稳定;在意志力方面缺乏忍耐性,毅力不强。
黏液质的人反应性低。情感和行为动作进行得迟缓、稳定、缺乏灵活性;这类人情绪不易发生,也不易外露,很少产生激情,遇到不愉快的事也不动声色;注意稳定、 持久,但难于转移;思维灵活性较差,但比较细致,喜欢沉思;在意志力方面具有耐性,对自己的行为有较大的自制力;态度持重,好沉默寡言,办事谨慎细致,从不鲁莽,但对新的工作较难适应,行为和情绪都表现出内倾性,可塑性差。
抑郁质的人有较高的感受性。这类人情感和行为动作进行得都相当缓慢,柔弱;情感容易产生,而且体验相当深刻,隐晦而不外露,易多愁善感;往往富于想象,聪明且观察力敏锐,善于观察他人观察不到的细微事物,敏感性高,思维深刻;在意志方面常表现出胆小怕事、优柔寡断,受到挫折后常心神不安,但对力所能及的工作表现出坚忍的精神;不善交往,较为孤僻,具有明显的内倾性。
气质无好坏之分,但作为一个人的行为表征,在社会中会表现出适宜与不适宜。
性格:是指人的一贯的和稳定的心理特征、思维和行为方式。在心理学上,它的定义几乎与人格是相同的,但其实他们是有区别的。
性格是人格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人格中涉及社会评价的那一部分,可以说,性格是人格的社会属性的体现。
基础心理学 意识心理学
名词 官能心理学 faculty psychology 解释 冯特在创建心理学的前后,曾就心理问题提出过两种不同的体系。第一种体系是冯特在海德堡大学期间提出的,在这一体系中,他把心理学定义为 研究意识并探索控制心灵的独特规律。他的构想是,心理学应该成为一门自然科学。为此,他仿效穆勒的观点,认为心理能...
基础心理学 机械心理学
名词 机械心理学 mechanical psychology 解释 在心理学史上,无意识的概念是与s.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联系在一起的。然而,关于无意识心理状态的假说并不是由弗洛伊德最先提出的。g.莱布尼茨阐释过 次要知觉 指的就是无意识 j.赫尔巴特曾将心理分为意识领域和无意识领域,并把心理生活看...
心理学书籍《心理学基础》
心理学基础 内容 涵盖大学心理学论述的基本原理,共分四篇。第一篇论述心理学的性质以及生理基础 学习 记忆 感觉与知觉 意识 情绪 动机等基本心理历程。第二篇是关于个别差异的课题,内容有语言和思维 成长与发展 智力 人格 心理测量方法等。第三篇讲述行为的社会因素,包括社会认知和社会互动。第四篇是与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