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基础

发布 2022-10-15 11:38:28 阅读 8231

1、概念: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

2、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

心理过程,即个体心理活动形成及其行为表现的一般过程。

a、认识过程(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

b、情感过程(喜、怒、哀、恶、俱等)

c、意志过程(采取决定、执行决定等)

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者之间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在人的认识过程和意志过程中往往伴随着一定的情绪、情感活动;意志过程又总以一定的认识活动为前提,而人的情感和意志活动又促进了人的认识的发展。

个性心理,即人与人之间在心理活动倾向性和稳定的心理活动特性上的活动。

a、个性倾向性(需要、兴趣、动机、信念等)b、个性心理特征:

能力(一般能力、特殊能力等)

气质(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等)

性格(谦虚、勤奋、乐群、勇敢等)

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体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性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也就是人对客观事物的稳定的态度。

个体心理特征是在一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点。

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之间的联系:

人的一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是相互密切联系的。一方面,个性心理是通过心理过程形成的。另一方面,已经形成的个性心理又会制约心理过程的进行,并在心理活动过程中得到表现,从而对心理过程产生重要的影响,使之带有个人的色彩。

3、心理学的诞生。心理学是一门现代科学,它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19世纪以前,心理学一直隶属于哲学的范畴。

2024年,德国哲学家、实验心理学的创始人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4、 心理学**的重要哲学思潮。

科学心理学发展的主要派别:

第三章1、概念: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语言。

2、知觉的基本特征及其含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

知觉的基本特征:

1)知觉的整体性: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

2)知觉的选择性:从复杂刺激环境中,将一些有关内容抽出来组织成知觉对象,而其他部分留为背景。

3)知觉的理解性: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去理解和解释事物,并用语词加以标志的知觉特性。

4)知觉的恒常性:刺激变化情况下把事物知觉成稳定不变的整体的现象。

3、注意的品质。

注意的品质有四个方面,即注意的广度、稳定性、分配、转移。

1)注意的广度,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楚地观察到对象的数量。

2)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久暂特性。

3)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

4)注意的转移,是指人有意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外一个对象,或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

4、记忆概述及其分类。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记忆的分类:记忆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1)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2)陈述性记忆、程序性记忆。

3)情景记忆、语义记忆4)内隐记忆、外显记忆。

记忆过程:记忆包括3个基本过程:信息进入记忆系统---编码。

信息在记忆中储存---保持。

信息从记忆中提取出来---提取。

5、遗忘的曲线: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的过程是不均衡的:

在第一个小时内,保存的长时记忆中的信息迅速减少,然后,遗忘的速度逐渐变慢。遗忘的原因:(1)衰退理论。

(2)干扰理论。(3)提取失败理论。(4)动机性遗忘。

6、思维概述: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思维具有间接性与概括性的特点。

思维的分类:1、直接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2、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

3、常规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7、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问题表征的方式。(2)无关信息的干扰。(3)功能固着性。(4)定势(5)动机强度。

第四章。1、概念:学习:学习指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2、学习的意义:(1) 学习与发展:终身学习。(2) 学习与教育:终身教育。

2、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观点:观察是最基本的学习过程,可以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及其结果而学习。

观点:个体并不是都要通过操作性程序才能形成行为,个体完全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而学到新的行为反应。强化也不是增强了行为的出现频率,而是为个体提供了信息或诱因,使他认识到什么样的行为会导致什么样后果。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强调的是 “观察学习”和“替代性强化”。

3、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学习论。

观点:学习的实质是在已有知识和新知识之间建立其实质性和非人为的联系。

观点:他认为接受学习才是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学生主要是把教师讲授的内容整合进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以便将来能够提取或应用。

他认为把接受学习等同于机械的,把发现学习等同于意义的是错误的。学生的意义学习才是有价值的学习。所以,他强调的是意义的接受学习,学校应主要采用意义接受学习。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用以调节个人学习行为和认知活动的一种抽象的,一般的方法。

学习策略的分类:1.依据学习目标 1.知识2.领会3.应用4.分析5.综合6.评价。

2.依据学习的内容:1.知识的学习2。动作技能的学习,3。智力技能的学习,4。社会行为规范的学习。

3.依据学习方式:1.接受学习2.发现学习。

4.依据学习结果:1.言语信息2.智慧技能3.认知策略4.态度5.动作技能。

第五章。1、教师的社会角色?

一)学习的指导者(二)行为规范的示范者(三)心理保健者。

四)班集体活动的领导者(五)教育科研人员(六)家长**人。

2、教学效能感: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可分为一般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两个方面。

第六章。1、概念:智力:智力是人的一种一般性综合认知能力,即指认知活动中最一般、最基本的能力,包括抽象推理能力、学习能力、适应能力等。

2、智力的三元论。

1)成分智力,是指个体智力活动必需的内在心理机制,这种机制主要由三种智力成分构成,即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

2)经验智力,主要指个体运用既有经验处理新任务、新情境时的能力和信息加工过程自动化的能力。

3)情境智力,主要指个体适应生活环境的能力、选择生活环境的能力和塑造环境的能力。

3、创造力培养的主要内容:

1)培养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激励人们**客观事物奥秘的一种内部动力,它们是创造的萌芽,是创造动机的核心成分。

2)创造性思维训练。创造性思维是指有创见的思维,是从事创造活动和取得创造成果的关键。

3)创造个性的培养。创造力的发展不仅与智力因素有关,而且和人的个性特征有密切关系。

第七章。概念:动机:推动个人行为的内在动力,唤起与维持个体的行为,并使该行为朝向特定目标的内在的心理过程。

动机的功能:①激活功能:动机是人行为积极性的重要指标,它能推动个人产生某种针对特定对象的行为。

定向功能:在动机的支配下,个人的行为将指向一定的目标或对象。

维持功能:动机唤醒个人行为后,在预期的目标实现之前,动机讲躯体使行为持续进行,直到目标达成为止。

强化功能:行为后果对动机具有很大的影响,动机可因积极的行为后果而获得加强,并增强后继的行为。

1、韦纳归因理论的主要内容。

韦纳发现大多数人都将自己行为的成功与失败,归结为以下六个原因: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其他。

韦纳按各因素的性质,归纳成三个维度:

据归因因素的**可以有外在控制—内在控制维度。

根据归因因素的可变性可以有稳定—可变维度。

根据归因因素能否被行为者自己控制盒操纵可以有可控制—不可控制的维度。

2、韦纳归因理论教育意义。

1) 根据学生对自己学业成败的归因方式可以**他以后的学习动机和学习行为。

2) 学生对学业成败的自我归因虽不一定正确,却透露了教育者所需要的重要信息。

3) 长期的消极归因倾向影响学生的人格成长。

4) 教师的反馈是影响学生归因的重要因素。

3、简述学习动机的培养措施。

1)促进外在动机向内在动机的转化。

2)通过满足基本需要引导学生追求成长需要。

3)从学业成败的经历中学会合理归因。

4)利用教师正确的反馈信息激发学习动机。

第八章。1、气质的概念及类型: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也就是我们生活中所讲的脾气、秉性、性情。

气质四种类型: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

2、奥尔波特人格特质论的特点。

1) 特质不是有名无实的。每个人都有其“内在的、一般的行为倾向”。

2) 特质比习惯更具有一般性。特质与习惯相似,但又不像习惯那么狭窄。

3) 特质具有动力性。特质支撑行为,是行为的基础和原因。特质是动力的,不需要外界刺激来激发。

4) 特质的存在可以从实际生活中得到印证,特质不能直接观察到,但是可以对它进行科学的验证。

5) 一种特质对另一种特质是相对独立的。

基础心理学 意识心理学

名词 官能心理学 faculty psychology 解释 冯特在创建心理学的前后,曾就心理问题提出过两种不同的体系。第一种体系是冯特在海德堡大学期间提出的,在这一体系中,他把心理学定义为 研究意识并探索控制心灵的独特规律。他的构想是,心理学应该成为一门自然科学。为此,他仿效穆勒的观点,认为心理能...

基础心理学 机械心理学

名词 机械心理学 mechanical psychology 解释 在心理学史上,无意识的概念是与s.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联系在一起的。然而,关于无意识心理状态的假说并不是由弗洛伊德最先提出的。g.莱布尼茨阐释过 次要知觉 指的就是无意识 j.赫尔巴特曾将心理分为意识领域和无意识领域,并把心理生活看...

心理学书籍《心理学基础》

心理学基础 内容 涵盖大学心理学论述的基本原理,共分四篇。第一篇论述心理学的性质以及生理基础 学习 记忆 感觉与知觉 意识 情绪 动机等基本心理历程。第二篇是关于个别差异的课题,内容有语言和思维 成长与发展 智力 人格 心理测量方法等。第三篇讲述行为的社会因素,包括社会认知和社会互动。第四篇是与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