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心理学

发布 2022-10-15 12:16:28 阅读 9265

第六章记忆

一、记亿的概述。

1.什么是记忆。

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基本环节。识记是识别和记住事物,从而积累知识经验的过程。保持是巩固已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过程。

回忆和再认就是在不同的情况下恢复过去经验的过程。经验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能把它认出来称再认;经验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能把它重新回想起来称回忆。

从信息加工的观点看,记忆就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贮存和提取的过程。人脑可以储存10的15次方比特的信息。

巴甫洛夫学派认为记亿是在大脑皮层上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巩固和再活动。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记忆是整个中枢神经系统的整合功能,不同部位起不同的作用。瞬时记亿是神经细胞的惰性作用,短时记亿是神经系统反响回路中的反响效应机制。

长时记忆是与神经元的结构变化有关。

记忆在人类的心理活动和现实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

2.记亿表象。

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头脑中再现出来的形象叫记亿表象。

表象具有直观性。记亿表象是感知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的再现,所以具有直观性。但记忆表象的直观性不如知觉形象那样鲜明、完整和稳定。

表象具有概括性。记忆表象反映同—事物或同一类事物在不同条件下经常表现出来的一般特点,不是某一次感知的个别特点。记忆表象是形象的概括,思维是抽象的概括。

表象在记忆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又是知觉和思维之间的中间环节。

3.记忆的分类。

根据记忆的内容,可将记忆分成四种。

1)形象记忆: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2)逻辑记忆:以概念、判断、推理等的逻辑思维过程为内容的记忆。

3)情绪记忆:以体验过的某种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4)运动记忆:以做过的运动或动作为内容的记忆。

根据记忆内容保持时间的长短和编码的方式的不同,可以将记亿分为三种系统或称三个阶段——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亿。

1)瞬时记忆又叫感觉登记,对材料的保持时间极短,信息完全依据事物的物理特性编码,有鲜明的形象性。

2)短时记忆是指一分钟以内的记忆,主要以听觉言语的形式编码,广度为7±2。

3)长时记忆是指一分钟以上的记忆。主要是以意义的方式对信息编码,容量非常大。

二、识记。1.无意识记和有意识亿。

根据识记有无明确的目的,可将识记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1)无意识记:事前没有确定识记的目的,也不用任何有助于识记方法的识记。

2)有意识记:明确了识记目的,并运用一定方法的识记。在有意识记中有时还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

2.意义识记和机械识记。

根据识记材料有无意义或学习者是否理解其意义,可将识记分为意义识记和机械识记。

1)意义识记;根据记忆材料的内部联系,主要通过对材料意义的理解而进行的识记。

2)机械识记:根据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主要靠机械重复而进行的识记。

实验表明,意义识记比机械识记在全面性、速度、精确性和巩固性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越性。但机械识记在学习中也是必要的。

3.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1)活动的目的任务和性质;

2)材料的数量和性质;

3)分析凳的特点;

4)知识经验和意识倾向。

三、保持和遗忘。

1.保持。保持是对识记的进一步巩固,把识记的东西较长期地保留在脑中。保持不仅是巩固识记所必需,而且也是实现回亿或再认的重要保证。

保持的内容是变化和发展的。

2.遗忘及其特点。

对识忆过的材料不能再认或回忆,或者表现为错误的再认或回忆称为遗忘。

遗忘的发生和发展是有规律的。艾宾浩斯首先对遗忘现象作了系统的实验研究,按照实验结果画成一条曲线,叫做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也称艾宾浩斯保持曲线。曲线表明:

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它的发展是“先快后慢”。

许多研究还表明:遗忘的进程不仅受时间因素制约,它受其它主客观因素所制约。

3.遗忘的理论。

遗忘的理论主要有下列几种,1)干扰说;

2)消退说;

3)压抑说;

4)创见说。

4.怎样组织复习。

1)及时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3)试图回忆与反复阅读相结合;

4)复习方法多样化。

四、再认和回忆。

经验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能把它认出来称再认。

1.再认。直接再认和间接再认。

再认的速度和准确度取决于下列条件:

1)识记的精确性与分化程度;

2)旧事物的识记和保持程度;

3)再认的对象和经验中的映象相似的程度;

4)背景干扰与线索多少。

2.回忆。根据回忆是否有予定的目的任务,可以把回忆分为有意回忆和无意回忆。

根据回忆时有没有中间环节,可以分为直接回亿和间接回忆。直接回忆是由当前事物直换唤起旧经验的过程。间接回忆要通过一系列的中介性的联想才能唤起旧经验的过程。

3.联想。由一种事物的经验想起另一种事物的经验,或由想起的一种事物的经验又想起另一种事物的经验。联想是暂时神经联系的复活,它是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在人脑中的反映。

回忆特别是追忆常常以联想为基础;

主要的联想规律:接近律、相似律、对比律和因果律等。

第七章想象

一、想象的概述。

1.什么是想象。

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想象也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一种反映形式。它的内容来自客观现实。其生理机制是大脑皮层上已经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进行新的结合,是两种信号系统协同活动的结果。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下丘脑——边缘系统与大脑皮层共同参与想象的形成。

2.想象和实践。

想象是在实践中发生、发展的。它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想象的正确性也要受到实践的检验。

3.想象的作用和意义。

1)想象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和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

2)想象在人类精神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想象同其它心理活动密切联系着。

4.想象的种类。

根据产生想象时有无目的意图,可以把想象区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

有意想象是带有目的性、自觉性的想象。在有意想象中根据内容的新颖性和创造性的不同,又可划分成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幻想是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

无意想象是没有特定目的、不自觉的想象。

梦是睡眠抑制状态时所发生的想象活动。梦基本上属于无意想象。

二、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1.再造想象。

1)什么是再造想象。

再造想象是根据词语描述或图样描绘,在人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再造想象对人们的学习、艺术修养、表达交流思想和创造力的培养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2)形成生动和正确的再造想象的条件。

刺激物的鲜明、生动和形象。丰富表象的储备。正确理解词语、图形与实物标志的意义。情绪和情感的感染力。

2.创造想象。

1)什么是创造想象。

创造想象是不依据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创造想象与创造思维密切联系着,它是人类创造性活动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2)发展创造想象的条件。

形成创造动机;原型激发。积极的思维活动;创造灵感。

3.幻想。幻想是一种与生活愿望相联系并指向于未来的想象。它是创造想象的准备阶段和特殊形式。

理想是积极的幻想,空想是消极的幻想。积极的幻想对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起重大的作用,也是学习、工作的强大动力和科学发明创造的先导。

三、无意想象、睡眠和梦。

1.无意想象。

无意想象(不随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的想象。

2.两种睡眠时相。

1)慢波睡眠,脑电波呈现同步化慢波。

2)异相睡眠,脑电波呈现去同步化快波。

3.梦。梦是人脑的正常的心理和生理活动,它是人脑处于睡眠状态下所发生的想象活动。做梦是异相睡眠特征之一,也有少数梦发生在慢波睡眠期间。

异相睡眠时的梦知觉性强、内容生动、古怪;慢波睡眠时的梦概念性强,内容是最近生活中所发生的事。

梦实际上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特殊反映形式,构成梦境的素材都是直接和间接的**于客观现实。

基础心理学 意识心理学

名词 官能心理学 faculty psychology 解释 冯特在创建心理学的前后,曾就心理问题提出过两种不同的体系。第一种体系是冯特在海德堡大学期间提出的,在这一体系中,他把心理学定义为 研究意识并探索控制心灵的独特规律。他的构想是,心理学应该成为一门自然科学。为此,他仿效穆勒的观点,认为心理能...

基础心理学 机械心理学

名词 机械心理学 mechanical psychology 解释 在心理学史上,无意识的概念是与s.弗洛伊德及其精神分析联系在一起的。然而,关于无意识心理状态的假说并不是由弗洛伊德最先提出的。g.莱布尼茨阐释过 次要知觉 指的就是无意识 j.赫尔巴特曾将心理分为意识领域和无意识领域,并把心理生活看...

心理学书籍《心理学基础》

心理学基础 内容 涵盖大学心理学论述的基本原理,共分四篇。第一篇论述心理学的性质以及生理基础 学习 记忆 感觉与知觉 意识 情绪 动机等基本心理历程。第二篇是关于个别差异的课题,内容有语言和思维 成长与发展 智力 人格 心理测量方法等。第三篇讲述行为的社会因素,包括社会认知和社会互动。第四篇是与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