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过程中,有些问题单凭观察是难以得出结论的。这时就需要通过实验来**。实验当然也离不开观察,但与单纯的观察不同的是,实验是在人为控制研究对象的条件下进行的观察。
在难以直接拿研究对象做实验时,有时用模型来做实验,即模仿实验对象制作模型,或者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实验,这样的实验叫做模拟实验。
两种取向的社会心理学的区别。
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
强调的重点个体团体或社会。
理解行为的途径分析心理状态、人格等分析社会变量:如地位、角色等。
首要目标**行为描述行为。
方法以实验为主,兼调查调查和参与观察是主要方法。
一般来说,普通心理学研究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般关系 ,客体包括自然客体与社会客体。社会心理学则主要研究主体与社会客体之间的特殊关系,即人与人、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普通心理学的规律可以应用于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研究主体与社会客体之间的关系所获的规律 ,也可以丰富普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传统上着重于研究个体、个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社会心理学则着重于研究群体中的个体、群体、人与人、人与群体的关系。
社会心理学与个性心理学的关系更加密切、更加复杂。美国心理学会迄今仍把个性与社会心理学放在一个分支里。一般说来个性心理学是研究个性特质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涉及自然和教化的关系、涉及较稳定的心理特质,而社会心理学则主要研究直接社会情境对个人的影响以及个人对这个情境的解释的作用。
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发现表明,直接社会情境的作用往往被低估了。
众从产生的条件:
1、少数派成员内部的特征(一致性;独立性;权威性);
2、多数派成员内部的条件。
1)多数派成员内部的意见分歧;
2)多数派内部缺乏团体凝聚力;
3)多数派成员不明确所遇到问题的真实情况。
一、 人际交往的心理功能。
人际交往是个体能够适应生活环境,适应社会生活,担当一定社会角色,形成丰富健全人格的基本途径。它既有社会功能又有心理功能。其心理功能有:
一)交流信息,丰富思想。
研究认为,在一般的人际交往沟通中9%以书面写作方式进行,16%以阅读方式进行,其余75%分别用听取别人和自己说话的交谈方式沟通。在许多情况下,一个人百般探索,长期冥思苦想而不得其解的问题,往往在与他人交谈中,得到启示产生灵感。正如萧伯纳所说:
“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甚至多于两种思想。”通过人际交往获得的信息比书本上学到的信息内容更广泛,渠道更直接,速度更迅速。
二)协调行为,提高效率。
人际交往有协调人际间亲密关系及提高行为效率的作用。通过人际交往,增进了解,沟通思想,求得谅解,让紧张的关系和矛盾冲突得到缓解,达到协调和平衡,进而使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合的主体,形成一股合力。若个体间能相互协调、密切合作,其合力会大于各个局部之和,行为更加一致高效。
三)以人为镜,认识自我。
人对自己的认识往往是通过人际交往、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产生和发展的。首先,个人以他人为镜,从与他人的比较中认识自己。费斯廷格(festinger)的社会对比理论认为,当人们缺乏客观的社会标准时,他们将通过与他人的对比来评估自己。
通过与他人的对比来获得有关自己的智力、性格、能力等方面的信息,增强对自己的认识。离开了交往的对象或可供比较的对象,人就失去了衡量自己的尺度与照鉴自己的镜子。其次,人们还通过他人对自己的态度与评价,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来认识自己的形象。
日本心理学家铃木敬二曾说,人们常常从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与评价中了解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与社会地位,并参照别人的评价来客观地认识自己。
四)排解情绪,心理保健。
人都具有强烈的交往需求与合群愿望,正是通过交往诉说、排解各自的喜怒哀乐,增进彼此感情,在心理上形成必要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增强心理保健。特别是当一个人处于危急、孤独、焦虑、压抑的境遇中时,更加需要与人交往,也更看重交往的价值。即使在很平静和安逸的状况下,当一个人被剥夺正常的交往,也会产生不安全感和孤独感,使人难以忍受。
个体社会化有哪些特点?
1) 以遗传素质基础。这为人成为社会的人提供了可能性。(2)个体社会化是通过个体同与之有关系的其他个体及团体的互相作用而实现的。(3)共同性与个别性的统一。
(4)社会化贯穿于个体的一生:个体发展的终生性以及社会发展的连续性要求个体不断适应新的变化。
埃里克森把个体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划分为八个相互联系的阶段。兹分述于下:
第一阶段获得基本信任感而克服基本不信任感
从出生到十八个月左右是婴儿期。这是获得基本信任感而克服基本不信任感阶段。所谓基本信任,就是婴儿的需要与外界对他需要的满足保持一致。
这阶段婴儿对母亲或其他**人表示信任,婴儿感到所处的环境是个安全的地方,周围人们是可以信任的,由此就会扩展为对一般人的信任。
婴儿如果得不到周围人们的关心与照顾,他就会对外界特别是对周围的人产生害怕与怀疑的心理,以致会影响到下一阶段的顺利发展。
第二阶段获得自主感而避免怀疑感与羞耻感
从十八个月到。
三、四岁是童年期。这是获得自主感而避免怀疑感与羞耻感阶段。个体在第—,阶段处于依赖性较强的状态下,什么都由**照顾。
到了第二阶段,儿童开始有了独立自主的要求,如想要自己穿衣、吃饭、走路、拿玩具等,他们开始去探索周围的世界。这时候,如果父母及其他照顾他们的**,允许他们独立地去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且表扬他们完成的工作,就能培养他们的意志力,使他们获得了一种自主感,能够自己控制自己。
相反,如果**过分爱护他们,处处包办代替,什么也不需要他们动手;或过分严厉,这也不准那也不许,稍有差错就粗暴地斥责,甚至采用体罚。例如,孩子由于不小心打碎了杯子,尿湿了裤子,**就对其打骂,使孩子一直遭到许多失败的体验,就会产生自我怀疑与羞耻之感。
第三阶段获得主动感而克服内疚感。
四到五岁是学前期。这是获得主动感而克服内疚感阶段。个体在这阶段的肌肉运动与言语能力发展很快,能参加跑、跳、骑小车等运动,能说一些连贯的话,还能把自己的活动扩展到超出家庭的范围。
除了模仿行为外,个体对周围的环境(也包括他自己的机体)充满了好奇心,知道自己的性别,也知道动物是公是母,常常问问这,动动那。这时候,如果**对于孩子的好奇心以及探索行为不横加阻挠,让他们有更多机会去自由参加各种活动,耐心地解答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而不是嘲笑;禁止,更不是指责,那么,孩子的主动性就会得到进一步发展;表现出很大的积极性与进取心。
反之,如果父母对儿童采取否定与压制的态度,就会使他们认为自己的游戏是不好的,自己提出的阀题是笨拙的,自己在父母面前是讨厌的;致使孩子产生内疚感与失败感(所谓内疚感,就是认为自己做错了事情,做坏了事情),这种内疚感与失败感还会影响下一阶段的发展。
第四阶段获得勤奋感而避免自卑感
从六岁到。十一、二岁是学龄初期。这是获得勤奋感避免自卑感阶段。
学龄初期儿童的智力不断地得到发展,特别是逻辑思维能力发展迅速,他们提出的问题很广泛,而且有一定的深度。他们的能力也日益发展,参加的活动已经扩展到学校以外的社会。这时候,对他们影响最大的已经不是父母,而是同伴或邻居,尤其是学校中的教师。
他们很关心物品的构造、用途与性质,对于工具技术也很感兴趣。这些方面如果能得到**的支持、帮助与赞扬,则能进一步加强他们的勤奋感,使之进一步对这些方面发生兴趣。
埃里克森劝告做父母的人,不要把孩子的勤奋行为看作为捣乱,否则孩子会形成自卑感,认为自己不如别人,应该鼓励孩子努力获得成功,努力完成任务,激发他们的勤奋感与竞争心,有信心获得好成绩;还要鼓励他们尽自己最大努力与周围人们发生联系,进行社会交往,使他们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聪明的,任何事情都能做得很好,即使是参加赛跑,也会认为自己是跑得很快的。总之,使他们怀有一种成就感。
第五阶段获得同一感而克服同一性混乱
从。十一、二岁到。
十七、八岁是青春期。这一阶段的核心问题是自我意识的确定和自我角色的形成。
“同一性”这一概念是埃里克森自我发展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非常广泛的含义。它可以理解为社会与个人的统一,个体的主我与客我的统一,个体的历史性任务的认识与其主观.愿望的统一;也可理解为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即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全面认识到意识与行动的主体是自己,或者说能抓住自己,亦即是“真正的自我”,也可称为“核心的自我”。
青少年对周围世界有了新的观察与新的思考方法,他们经常考虑自己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他们从别人对他的态度中,从自己扮演的各种社会角色中,逐渐认清了自己。此时,他们逐渐疏远了自己的父母,从对父母的依赖关系中解脱出来,而与同伴们建立了亲密的友谊,从而进一步认识自己,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将来产生——种内在的连续之感,也认识自己与他人在外表上与性格上的相同与差别。认识自己的现在与未来在社会生活中的关系,这就是同一性,即心理社会同一感。
埃里克森认为,这种同一感可以帮助青少年了解自己以及了解自己与各种人、事、物的关系,以便能顺利地进入成年期。否则就会产生同一性的混乱。如:
怀疑自我认识与他人对自己认识之间的一致性;做事情马虎,看不到努力工作与获得成就之间的关系。同一性混乱,还表现在对领导与被领导之间的共同点与差异看不清,要么持对立情绪,要么盲目顺从等。在两性问题上也会发生同一性的混乱,认识不到两性之间的同一与差异等。
第六阶段获得亲密感而避免孤独感
从。十七、八岁至三十岁是成年早期。这是建立家庭生活的阶段,这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阶段。
亲密感,是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包括友谊与爱情。亲密的社会意义,是个人能与他人同甘共苦、相互关怀。亲密感在危急情况下往往会发展为一种互相承担义务的感情,它是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
如果一个人不能与他人分享快乐与痛苦,不能与他人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不相互关心与帮助,就会陷入孤独寂寞的苦恼情境之中。
第七阶段获得创造力感,避免“自我专注”
这是中年期与壮年期,是成家立业的阶段。这是获得创造力感,避免“自我专注”阶段。这一阶段有两种发展的可能性,一种可能是向积极方面发展,个人除关怀家庭成员外,还会扩展到关心社会上其他人,关心下一代以至子孙后代的幸福。
他们在工作上勇于创造,追求事业的成功,而不仅是满足个人需要;另一种可能性是向消极方面发展,即所谓“自我专注”,就是只顾自己以及自己家庭的幸福,而不顾他人的困难和痛苦,即使有创造,其目的也完全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第八阶段获得完美感而避免失望感
这是老年期,亦即成熟期。这是获得完美感,避免失望感阶段。如果前面七个阶段积极的成分多于消极的成分,就会在老年期汇集成完美感,回顾—生觉得这一辈子过得很有价值,生活得很有意义。
相反,如果消极成分多于积极成分,就会产生失望感,感到自己的一生失去了许多机会,走错了方向,想要重新开始又感到为时已晚,痛不胜痛,于是产生了—.种绝望的感觉,精神萎靡不振,马马虎虎混日子。
心理学答案
心境是一种微弱 平静和持久的情绪状态。2 激情。激情是一种爆发强烈而持续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3 应激。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张和危急情况引起的情绪状态。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答题卷。学号 1521971163001姓名 张玲201 6年5月课程名称 编号 心理学 0398 横线以下为答题区 ...
心理学答案
易理解性和易使用性原则 1提供一个好的概念模式2可视性反馈原则 反馈是控制科学和信息理论中一个常用的概念,其含义为 向用户提供信息,使用户知道某一操作是否已经完成以及操作所产生的结果。技术进步带来的矛盾 技术可以使人的生活更加方便,更具趣味性,然而每项新的技术在给人类带来益处的同时,也会使生活复杂化...
心理学答案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七 论述题 1 答案要点 教育心理学既然有它自己独立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同时也有适合于它自己的研究方法,因而它构成了心理学领域的一个独立的分支。但是,正如我们在分析对象任务时已提到,它与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中其他的一些谢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又是甚至交叉 重叠。1 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