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上第三单元角的度量教学设计

发布 2022-10-12 11:37:28 阅读 9481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

教学、具准备】直尺,三角板,量角器。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自主提出问题。

1.教师出示教具,提问:

1)怎样的图形叫做角?

2)说一说角各部分的名称。

预设:根据学生的回答抓住角的两边都是射线,可以向一端无限延伸,教师用教具演示,让更多的学生体验到无限延伸的含义。

2.多**出示:

1)让学生把这些角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给它们排队。

2)教师继续追问:“你知道角3比角1大多少吗?”

3.揭示课题。

师小结:如果我们能够度量出这两个角的大小,问题就可以解决了。你们想不想知道它们究竟相差多少呢?(揭示课题:角的度量)

二、合作**,自主实践方案。

揭示课题后,教师顺势提出,要知道“角3比角1大多少,可以使用什么方法?”相信有学生能提出可以使用量角器,教师指出并板书“量角的大小,要用量角器”。

1.认识量角器。

1)学生观察自己的量角器上有什么。

2)让部分学生尝试说一说量角器上各部分的名称。

3)教师用多**课件演示,补充并小结归纳:量角器半圆周上所刻的线就是量角器的刻度线,每10格上标一个数。圆心就是量角器的中心点。

外圆刻度(顺时针方向)从0度开始到180度止,内圆刻度(逆时针方向)也是从0度开始到180度止。

4)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量角器各部分的名称。

5)自学看书本41页的知识。

6)学生汇报,教师边用多**演示边说明,并板书: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o”来表示。把半圆形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叫做1度的角,记作1° 。

设计意图:在认识量角器时,让学生初步整体感知量角器,知道量角的大小,要用量角器,并认识。在让学生认识1度的角时,放手让学生自主观察,这样将学生自主探索和多**演示补充有机结合,有效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1度角的实际大小的表象。

2.量角。1)让学生尝试度量书本40页的角1,并标上度数。教师巡视,注意发现以下几种错误类型的同学,但不急于纠正。

错误类型一:量角时,量角器中心点和角的顶点没有重合。

错误类型二:量角器零刻度线与角的边没对齐。

错误类型三:看错了刻度,应看里圈,却看外圈刻度了;或者应看外圈却看里圈刻度了。

2)学生同桌之间说一说自己度量角的具体步骤。

3)请学生说一说量角的方法和步骤。

让刚才巡视中注意发现有错误的同学先汇报,同时教师要组织学生说说怎样才能避免以上错误,正确迅速地量出角的度数呢?

4)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小结学生的量角的方法。

5)教师一边演示量角,一边让学生对着课本上的∠1,跟老师一起用量角器度量。

6)教师用多**演示,并板书。

7)学生自主度量40页的角2,同时同桌互相交流方法。

8)教师再次点一下量角的方法和量角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设计意图:在教学量角时,先让学生尝试度量一个角,并试着同桌交流,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能初步感知量角的方法;再通过听其他同学的汇报和交流碰撞进一步了解量角的方法;通过教师的小结掌握量角的方法并通过跟着教师一起用量角器度量(模仿)巩固量角的方法;接着通过多**演示深化的量角方法,然后通过自主度量37页的角2,这样由感知--了解--掌握--深化--应用实践,强化巩固了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促进了学生数学技能的掌握。

三、汇报交流,自主获得结论。

3.角的大小决定因素,1)多**出示:书本第41页下面的两个角,请学生说一说两个角有什么不同。估计一下,谁大谁小。

2)让学生用量角器在书上具体量一量,并标出数据。学生操作,教师巡视,进行个别辅导。

3)学生汇报哪个角大?”相信通过度量,绝大部分学生都知道两个一样大。教师此时要指出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的长短没有关系,并提出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的问题,学生很容易说出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4)教师拿出活动角放在量角器上验证,叉开两条边,演示大小不同的角。

5)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小结并板书:

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画出的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要看两条边叉开的大小,叉开的越大,角越大。

设计意图:角的大小决定因素的教学,由猜测到验证,再到结论的得出,加深了学生对角的大小的认识,遵循了儿童的认知规律,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精神。同时,也把角的两边是射线可以无限延长这一知识点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系统。

四、拓展应用,自主解决问题。

1)回应课前引入“角3比角1大多少”这一问题。通过让学生度量,计算出角2比角1大的度数。

2)多**出示:你能估出下面的角哪些角小于90°?哪些角大于90°?

3)书本41页做一做第3题。

五、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书本44页练习七第题。

六、当堂检测,知识落实。

书本44页练习七第2题。

先让学生估计两个三角尺上各个角的度数,然后把这些角描在练习本上,再用量角器量一量各是多少度?教师进行小结的时候,注意提醒学生以后量角的时候,可以先心里把所要度量的角与三角形的角比一比,估计一下多少度,再进行度量。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希望能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学生在学习时对新的测量工具—量角器很感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利用好学生这时的新鲜感,尽量在最短时间内使学生掌握测量角的度数的基本步骤并让他们在测量过程中获得乐趣。在教学中会发现有很多学生量角器中心与角的顶点对不准或者零刻度线与角的分一条边对不准,这就需要老师在学生练习时给与学生个别指导。

第三单元角的度量

线段直线射线和角。教学内容 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p 学习目标 1 进一步认识线段,认识射线和直线,知道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2 知道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教学重点 线段 直线和射线的区别和联系。教学难点 角的认识。导学过程 一 复述回顾 下面中哪些是线段?说说判断的理由。二 设问导读 一 认识线段射...

第三单元角的度量

2 角的度量。第1节线段直线 射线和角。复述回顾。以2人小组复述回顾下列内容 1.请你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2.下面哪条是线段。学习目标。1.认识线段 直线和射线。2.掌握直线 线段和射线的区别和联系。3.知道角的含义及各部分名称,能用角的符号表示角。设问导读。1.阅读课本第38页的内容,完成下表 ...

第三单元角的度量

第一课时 直线 射线和角。教学内容。教材第35 36页。教学目标。认识直线 射线和角。理解直线 射线和线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重点难点。重点 认识射线和角。难点 建立角的正确概念。教学过程。一 认识直线和射线。1 教师打开手电筒,让学生观察手电筒射出来的光线,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手电筒的光从灯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