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教学设计。
台儿庄区实验小学刘亚。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在阅读中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文中词语的意思。学会用关联词语“总是”、“不要… …而要… …造句。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故事,背诵《画龙点睛》。
2.朗读课文,知道三则成语故事的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三则成语故事所包含的意思。
3.了解成语故事的特点,学习作者采用对比的表现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并根据《滥竽充数》的内容进行创编故事。
4.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故事的内容,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知道这三个成语的意思。
难点: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三、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
2.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学生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板题,示标示导。
1.同学们,伴随悠扬的古乐,呼唤我们步入中国文学───成语的殿堂,静静地欣赏,你的脑海中会涌现出一个个妙趣横生的成语故事,你能说几个给大家听听吗?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几个成语故事。
板书:成语故事,齐读课题。
2.出示学习目标:
学习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的词语。
有正确流利地朗读这三个成语故事,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第一次先学后教)
出示自学指导。
出声朗读课文完成以下任务:
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画出生字新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
1.自学自测。
学生自主学习。自己检测自学效果;朗读生字词语及课文。
2.互助纠错,合作解决疑难问题及词句。
小组内交流对课文及字词的理解。
3.师生合作,质疑拓展。
1)检查生字识、写。
a.出示学生预习单,组织学生看看写得是否正确、规范。注意上下结构的字和半包围结构的字的写法。
b.学生练写自己写错的字和写得不满意的生字。
2)检查词语的识读和理解运用。
出示词语: 腾空墙壁张口结舌自相矛盾。
逼真神韵画龙点睛惊叹不已。
a.正确读词,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b.学生用上其中的一些词语练习说话。
3)检查朗读课文。
a.同位两人为一组,每人一个故事接读课文,做到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b.重点检查指导难读的句子。
出示句子:他拿起自己的盾夸口说:“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他。”
部分学生对“随”、“戳”、“穿”的平翘舌音分不清,需要老师范读,领读,学生练读才能完成。
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装出会吹的样子,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
对于“居然”、“俸禄”字音读不好,老师采取让读得好的学生进行给范读,互帮互学。
c.自己练习默读这三个成语故事。
4)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简单交流:楚国人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愚)南郭先生给你什么印象?(假)张僧繇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神)那文中又是怎样具体描述的呢?
三)精读感悟,先学后教(第二次先学后教)
出示自学指导。
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一件什么事?那个楚国人怎么夸自己的矛和盾的呢?请同学们找出相关句子。
1.自学自测。
学生自主学习。
2.互助纠错,合作解决疑难问题及词句。
小组内交流对课文的理解。
3.师生合作,质疑拓展。
写古代一个人卖盾和矛,先夸盾好,什么也戳不破;又夸矛好,什么都能戳破。旁人问他:拿你的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关句子。
我的盾坚固得很,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他。”
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
怎样读好这两个句子呢?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用“夸口”的语气朗读。要求读得语气很夸张,把那种当众吆喝、自卖自夸的语气形象地读出来。)
1)结合插图,以替换词语和句子的方式来理解、感悟“张口结舌”。将原句改成“那个楚国人回答不上来了。”请学生填空。
替换词语: 目瞪口呆慌慌张张哑口无言,吞吞吐吐结结巴巴支支吾吾,以上这些词语都是学生通过思考回答出来的。)
进行一段话描写:如“那个楚国人急得满头大汗,看看自己的矛,又看看自己的盾,支支吾吾地傻了眼,最后什么也回答不上来。”
这样,那个楚国人狼狈不堪的情景也就充分地表现出来了!“自相矛盾”这一寓意也就水落石出了!(一个人头脑简单,不会深思熟虑,做事怎么能不自相矛盾呢?)
2)联系实际说说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
四)识记生字,描摹临写(第三次先学后教)
出示自学指导:
观察生字的间架结构,思考怎样把这些生字写规范、写美观,完成课后第一题“用钢笔描红”。(2分钟后汇报交流)
1.自学自测。
学生认真观察生字结构及笔画笔顺等,自主书写生字,老师强调书写姿势。
2.小组纠错。
同桌互相评议生字,指出优缺点。
3.师生合作,质疑拓展。
1)师生交流易错的字和易错笔画笔顺。
小组推选组员总结:谈谈认为哪些字音易错,谈谈识读建议。
2)出示学生写的字,师生共同评议,比较好差。重点评不规范的字,教师可范写。
3)让学生每个字再练写一遍,同桌互批,订正。
五)总结概括,当堂训练。
朗读课文,说说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像“南郭先生”这样的人,读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没有真本事,鱼目混珠的人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第二课时。一)导入板题,示标示导。
1.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2.出示学习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第三个成语故事。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三个成语故事所包含的意思。
二)精读感悟,先学后教。
1.自学自测。
自由轻声读《滥竽充数》,思考:
1)联系上下文说说“滥”“竽”“充”“数”这四个字分别是什么意思?滥竽充数是什么意思?
2)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像“南郭先生”这样的人,读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2.小组纠错。
小组交流:这是个怎样的故事。
3.师生合作,质疑拓展。
请同学们查字典,看看“滥”、“竽”、“充”、“数”这四个字分别是什么意思?(“滥”就是不加选择,“竽”是古代的一种乐器,“充”指冒充,“数”就是数目。)
1)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俸禄?
理解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出示三个句子: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常常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比较这三个句子意思有什么不同。谁能用“总是”说一句话?
朗读句子:“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装出吹得样子,居然得到和别人一样的俸禄。”
这句话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要读出南郭先生装模作样的语气)
2)后来他怎么又装不下去了?
出示句子:“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指名用“不要……而要……”说一句话,看学生是否对句子意思已理解。
3)逐题讨论,指导朗读。
三)第五次先学后教。
1.自学自测。
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张僧繇画的龙为什么不“点睛”?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
2.小组纠错。
小组交流:这是个怎样的故事。
3.师生合作,质疑拓展。
.点睛前的龙是什么样子的?(张牙舞爪,形象逼真,但缺少神韵。)所以人们觉得怎样?(人们觉得奇怪、可惜)
.张僧繇为什么不给龙点眼睛?(画上眼睛,龙就会飞走)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应游客的一再要求。)
.“点睛”的结果怎样?(点睛后无法改变,龙腾空飞去。)此刻人们的态度又怎样?(惊叹不已。)
读这则故事时要读出什么语气?(要读出人们由奇怪到怀疑最后惊叹的语气。)
1)启发想象,领悟寓意。
a.游客们看到画上眼睛的龙真的腾空而去,会说些什么?(学生交流:
张僧繇的绘画技术真高;他太神了;他不愧是一位大画家……老师小结:张僧繇是这样一位充满底蕴的人,所以他轻轻一点,点出了万般的奥妙 。)
通过这则成语故事,我们知道了什么?(这个成语比喻作文或说话时在关键地方加上精辟语句,使内容更加生动传神。)
c.在我们身边有这样技艺高超的人吗?比如绘画、运动、学习等方面。
三)总结概括,当堂训练。
1.对比鲜明。《自相矛盾》由开始的得意洋洋的“夸口”,与最后的“张口结舌”形成对比;《滥竽充数》由开始时的蒙混过关到最后独奏时“只好偷偷溜走”形成对比;《画龙点睛》这则成语突出两个对比:
点睛前与点睛后的龙相对比、游客前后态度的对比“惋惜───不信───惊叹不已”,两处对比都是由“眼睛”引起的。三则故事基本上都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进行的。
2.以形象感染人。三则故事都勾勒出精彩的人物形象:
楚国人先得意后丧气的形象,南郭先生先装模作样,后狼狈逃窜的形象。最后一篇,有两个形象,一明一暗,龙的样子在明,张牙舞爪,活灵活现,张僧繇的形象在暗,以龙的气势映衬人的神奇。
3.拓展小练笔。(以下任选其一)
1)基础题:
.朗读课文。
.用“总是”、“不要……而要……”写句子。
2)挑战题:
.绘声绘色讲故事,丰满人物形象。提示:
南郭先生是如何混进吹竽队伍的?
第一次拿到俸禄后,有什么举动,会怎么想?
当齐泯王要求单独吹奏时,他是怎样惴惴不安,然后偷偷逃跑?
.创编故事,挑战自我,提示:
讲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事情完整。
刻画人物细致、具体。
题目自拟如:《南郭先生“失业”记》、《下岗后的南郭先生》等。
板书设计。8 成语故事。
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
愚假神。夸口张口结舌蒙混过关偷偷溜走前后。
得意丧气装模作样狼狈逃窜明暗。
嫦娥奔月》教学设计。
台儿庄区实验小学刘亚。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5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奔”,并理解“奔”在这篇课文中读“一声”的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熟读并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境,概括文意,复述课文。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自己试着读一读,想想应该怎样读,才能表达出鲸的确很大。体会用列举数字方法来说明的好处。你还从哪儿看出鲸很大,把有关语句读一读。自由读第1自然段,读出自己的体会。3 小结写作方法 作者运用了作比较和举数字的方法把鲸的大描写得非常具体。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举数字的方法。全班交流,试着用举...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 四边形 教学设计。2009 12 06 22 46 43 分类 教案 三年级数学 标签 字号大中小订阅 教学目标。1 使学生认识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 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2 使学生知道周长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长方形 正方形的周...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9 献给守林人的女儿。献给守林人的女儿 一文记叙了挪威 大师爱德华 葛利格在十年后,给守从人的女儿达格妮送去了礼物 交响乐曲 献给守林人的女儿达格妮 当她年满18岁的时候 的事,使我们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和生活的美好。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1 认知目标 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