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认知心理学作业

发布 2022-09-02 07:30:28 阅读 6725

要求:a4 ,上方预留2厘米,随后写个人信息,左右留一厘米。

题目:1、 结构主义知觉理论和生态主义知觉理论是如何整合的?

结构内容 (知觉假设考验说)

生态主义内容(吉普森直接知觉理论)

如何整合。2、 模式识别原型说的主要内容?优点何在。

原型理论内容。

原型指什么。

优点何在。3、 注意的过滤器模型衰减模型反应选择模型三者的异同点?

三者的内容。

共同点瓶颈假设选择型过滤器。

不同点性质不同位置不同。

4、 应用有关理论举例并分析生活中的一种注意力分配现象?

中枢能量理论(夹叙夹议)

5、 自传体记忆的结构?

三个层次。一层生活期。

二层一般事件。

三层特异性知识。

2模式识别主要**人怎样从外界的刺激模式中获取感觉信息,以及如何应用以后的知识经验对感觉信息进行解释,从而获得事物的意义。

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识别理论:模板匹配模型,原型匹配理论,特征分析模型,结构优势描述理论。

模板匹配理论:人的长时记忆中储存着许多由过去生活经验所形成的关于客观事物刺激模式一一对应的微型副本或拷贝,成为模板。刺激信息进入记忆系统时,就与已有的各种模板进行比较,寻找最佳匹配,从而做出对刺激模式的确认和决策,刺激模式从而被识别。

模板匹配理论的假设要求人脑中储存有足够多的相应模板才能识别一个模式,极大的加重了记忆负担,且与现实生活不服,也无法解释人们在实际只觉中队模式识别的灵活性和变通性。

原型匹配理论:记忆中储存的是原型,原型是指一个类别或范畴的所有个体的概括表征。刺激信息经感觉传入后只需于这种概括化了的原型进行比较并获得最佳匹配之后就可得到识别。

这一理论大大的减少了模板的数量,减轻了记忆的负担,而且使人的模式识别过程更加具有灵活性,更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但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例如,原型匹配理论假设要求记忆中实现储存与外部刺激模式相对应的原型,原型数目巨大,这不仅给人的记忆带来沉重的负担,而且使人对事物的识别显得呆板机械。此外,原型匹配理论也难以解释人对新异的,不熟悉刺激模式的识别过程。

特征分析模型:每一种刺激模式都能被分解成一些基本的特征,而同一类模式的刺激物都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刺激信息的特征和这些特征的分析在模式识别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在进行模式识别的过程中,先对刺激信息的特征进行分析,抽取有关的特征并确定这些特征之间的关系,再与长时记忆系统中已储存的各种相应特征进行比较,一旦获得有关特征之间的最佳匹配,盖茨基模式就得到准确识别了。

特征匹配理论只对部分模式识别过程作出了解释,因为它关注的指示模式识别自下而上的加工部分,忽略了基于背景信息的个体主观期待等自上而下的加工过程。 原型匹配理论指人的长时记忆中存在某种抽象的模式作为原型,它包含同一模式中的许多相似的形状,通过匹配获得识别。这种原型不是一一对应的模板,也不是多个单一的特征,而是具有一系列特征的一组刺激的抽象的内部表征。

它的形成有趋中和特征频率两种。在原型匹配中不管在同一类别中的各种不同事物有着大小、形状或颜色的差别,都能够与它们的一种原型相匹配而被识别。

原型匹配理论是一个比较完整和系统的模式识别理论模型,能较充分地表示原型的特点和加工方式,特别是说明了原型在概念范畴的各个水平上对刺激模式的信息处理。目前原型说的研究不仅用于解释知觉的过程,还涉及到概念结构中有关只是范畴的表征等问题。但是这个理论模型中之强调了自下而上的加工,而缺少自上而下的加工,这是一个明显的不足之处。

同时,将原型误认容易带来伪记忆。

3注意有四大功能即分配、信号检测、搜索和选择,大师broadbent、colin cherry等人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有重要贡献。最基本的3个经典理论是以下3种:

一、过滤器理论。

broadbent在2024年提出,他认为同一时间可以被注意到的信息量是有限的,如果信息量超过限度,注意过滤器就将选择让一些信息通过,并将另一些信息排斥在注意之外。过滤器模型是一种“全或无(all-or-none)”的模型,这就是说,由于过滤器的作用,来自一个信道的信息由于受到选择而全部通过,来自另一信道的信息由于“闸门”被关掉,就完全丧失了。由于信息的选择球决于刺激物的物理性质,因此,过滤器的位置可能处在信息加工的早期阶段。

broadbent的过滤器模型很好地解释了当时的双耳分听实验,因此受到了colin cherry的支持,他也认为感觉信息可以北非注意耳加以注意,但如果需要根高层次的知觉加工,则不会被非注意耳所注意。但是过滤器模型提出不久,便受到一些研究者的质疑,moray认为即使被试忽视非注意信息的高级层面,比如语义,被试人仍能够经由非注意耳识别到自己的名字,也就是类似于鸡尾酒会现象。(3) 对于此,过滤器模型显然无法合理解释,broadbent将其称为注意的偶然转移。

此外,实验所用的材料都是听觉材料,因此信息的选择与过滤只发生在同类性质的材料间。当材料的性质改变,信息输入来自不同的感觉信道时,模型的**力量就不强了。过滤器模型只是一个单信道模型。

二、衰减器理论。

treisman在2024年从她给被试做的双耳分听实验中,发现如果被试注意耳与非注意耳对换,那幺被试会在新注意耳听到旧信息的几个其实单词,这表明语境会使被试复述本应当忽视的信息。在之后的研究中,他又发现复述信息在非注意信息之前4.5秒或者之后1.

5秒时,被试通常把两个信息看作同一个,也就是说是非注意耳之前信息而不是之后信息更容易被识别。

在treisman的衰减理论中,他将broadbent过滤器的作用从阻止目标以外刺激改变成了弱化目标以外刺激,对于特别强的刺激,衰减效果不足以阻止刺激穿透信号弱化机制。这样便能很好地解释鸡尾酒会现象。treisman承认在信息的传输信道上存在着某种过滤的装置,它对信息进行选择。

但是她认为,过滤器并不是按“全或无”的方式工作的。它既允许信息从受到注意的信道(追随耳)中通过,也允许信息从没有受到注意的信道(非追随耳)中通过。只是后者受到衰减,强度减弱。

衰减作用模型不仅解释了注意的选择机制,而且解释了单词的识别机制,因而在认知心理学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衰减作用模型改进和发展了过滤器模型,它能解释更广泛的实验结果,并对人的行为做出更好的**。

三、后选择理论。

deutsch和diana deutsch 在2024年提出了选择性注意的后选择理论,他们与treisman的衰减器理论不同之处仅仅在于将信号弱化、阻断的位置放在了识别刺激的意义所需要的知觉加工之后。(5)这一设置,使得人们能够识别进入非注意耳的信息。如果这种信息并不重要,则人们就会将它抛除掉;如果这种信息触动了人们心里的某根弦,那幺人们就会记住它。

虽然后选择理论与衰减器理论在注意瓶颈的位置上有分歧,但是他们都认为存在这幺一种瓶颈,并且它只允许单一信息源的通过。

norman在2024年也提出,后期选择模型工作方式是:所有的信息都被以平行的方式传送到工作记忆中,由于工作记忆的容量有限,平行传递超越了工作记忆的工作极限,并非所有传送到那儿的信息都被贮存。在工作记忆中,根据材料的重要性做出判断。

重要的信息被精细化,从而进入长时记忆;不重要的信息将被遗忘。lewis在2024年的研究中发现,被试者能识别几乎所有情况下的信息,即使信息呈现给非追随耳也是如此。这一实验加强了后选择理论的实证基础。

后选择模型认为,信息的重要性取决于很多方面,不仅取决于内容是否对个人有重大意义,而且与人的觉醒状态有关,如果人处于高的觉醒状态,即使是次要的信息,也会被控制加工。deutsch(2024年)提出,其实验基础依然是追随实验。

反应选择模型认为,注意并不在于选择知觉刺激,而在于选择对刺激的反应。该理论认为,感觉器官感受到的所有刺激都会进入高级分析过程。中枢则根据一定的法则进行加工,对重要的信息才作出反应。

而不重要的信息可能很快被新的内容冲掉。中枢能量理论由卡尼曼(d.kahneman,1973)提出。该理论不同于上述模型的是,它不是把注意的有限性看作是信息通道的接受有限,而是看作人能用于执行任务的能量或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用能量或资源的分配来解释注意。

资源的分配决定注意的取向。资源的分配受下列4个因素制约:①受制于唤醒因素的可能的能量;②当时的意愿;③对完成任务所需能量的评价;④个人的长期倾向。

根据该理论,能量或资源的分配可进一步分为资源限制过程和材料限制过程。资源限制过程是指其作业受到所分配的资源限制,一旦得到较多的资源,其作业能顺利进行。材料限制过程是指其作业受到任务的低劣质量的影响,即使分配较多的资源也难以顺利完成任务。

例如,在噪杂的背景中,要听清楚一个微弱的说话声,即使分配的资源,也难以听清。

该理论能较合理地解释日常生活中看到的一些现象,如一心二用。一个人能同时做两种事而不受干扰,这是因为这两种活动所需资源未超过个人能量分配的资源总和。又如某些活动不能一心二用或只有一种活动能操作得好,这是由于该种活动分配了的资源,或者是两种活动所需资源超过了总资源。

注意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不可能由单一的机制来实现。上述理论正是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注意的特性,使我们能多方位地把握注意的本质。

过滤器模型是英国著名心理学家布洛德本特(d.e.broadbent,1958)提出来的。该理论认为注意犹如一个过滤器,它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对输入的信息起筛选的作用,以防止信息传送道因有限的通过能力而超载。过滤器是按照“全”或“无”的原则工作的,即让一个通道工作,接受信息,另一个通道就关闭,因此该理论也称为单通道模型。

此外,过滤器选择作用并不是随机的,新异的刺激、较强的刺激、具有生物意义的刺激、为人所期待的刺激易于通过过滤器,受到注意。

在一项实验中,彻里(cherry,1953)给被试的两耳同时呈现两种材料,让被试大声追随从一个耳朵听到的材料,并检查被试从另一耳所获得的信息。前者称为追随耳,后者称为非追随耳。结果发现,被试从非追随耳得到的信息很少,能分辨是男音或是女音,并且当原来使用的英文材料改用法文或德文呈现时,或者将课文颠倒时,被试也很少能够发现。

这个实验说明,从追随耳进入的信息,由于受到注意,因而得到进一步加工、处理,而从非追随耳进入的信息,由于没有受到注意,因此,没有被人们所接受。也成为了注意的单通道模型的依据。

认知心理学作业

第五部分,马海霞译,学号13 对于社会研究者来说,识别他们的研究以及其质地的现象是重要的。这通常是根据提供它的定义。因此,我看了看文化互渗的定义,在作者的文章中明确地或者含蓄地提出了他们自己的工作任务。他们如何描述,并提出了同化过程的性质,我也很感兴趣。有43 的文章作者采用的细微变化定义了文化互渗...

认知心理学作业

北京师范大学 发展心理与心理健康 研究生课程班考试题 07假期班 科目 认知心理学姓名 玉欣学号 98 分数 1 什么是 同化 和 顺应 皮亚杰是如何用这两个概念来描述儿童智力发展机制的?举例说明。答 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的核心是,认为儿童认知的发展是通过动作所获得的对客体的适应而实现的。适应...

认知心理学

第一章。一 名词解释。1 认知。答 1 认知是一种心理活动,它包括知识的获得 贮存 转化和作用。2 心理或认知过程,包括知觉 注意 记忆 表象 语言 问题解决和推理等等。答 认知心理学代表心理学研究的一种特定的理论定向 角度和途径。这种途径强调心理结构和过程。3 内省。答 冯特提出 指被训练过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