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课题 12 3长度 时间及其测量

发布 2022-08-18 17:13:28 阅读 7576

课题:12.3长度、时间及其测量。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掌握刻度尺和停表的正确使用。

2.会正确记录测量所得的数据,知道测量存在误差以及误差和错误的区别,会进行长度、时间单位的换算。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经历测物体长度和时间的过程,体验通过日常经验粗略估测长度的方法;

2.通过学生的活动,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掌握用估测法去研究生活中物体的长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学生的双边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

2.认识测量长度和时间的工具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培养实事求是、热爱科学的精神,以及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掌握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组织、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观察、体会刻度尺的使用和正确读数。

教学设施。直尺、三角板、卷尺、铅笔、钢笔、停表、手表、棉线、硬币、地图、多**等。

教学方法。实验法、讨论法、观察法、**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课。

引入1你听说过阿凡提量渠水的故事吗?

有一次国王问阿凡提:“人人都说你智慧过人,那么你知道眼前这条渠里的水有多少桶吗?” 阿凡提说:

“若桶有这条渠一样大的话,那就只有一桶水;若桶有这条渠的一半大的话,那就有两桶水;若桶只有渠的十分之一,就有十桶水……”为什么同一条渠却不能确定到底有多少桶水呢?

1.体验活动:学生用手测量(拇指尖到中指尖的距离称为一柞)课桌的长度。

教师:比较每个学生测的柞数是否相同?为什么同样的课桌却有不同的柞数呢?

是因为作为测量标准不同,那如何才能获得确定的测量值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所要学习的长度、时间及测量。(板书课题:

长度、时间及测量)

引入2利用书上的“想想议议”,体验人的直觉不可靠。若要准确测量帽檐直径和帽子的高度,你们觉得该怎么办?

二、师生共同活动,进行新课。

长度的国际单位制。

1.教师:通过这两个例子,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进行测量时要选定一个统一的、人们公认的标准作为比较的依据。否则,即使是对同一物体进行测量,测量的值也是不确定的。这个选定的标准就是测量单位。

2024年国际上通过了一套统一的单位,叫国际单位制,简称si。

a.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符号m

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1 km=103m

1 m = 10dm = 100cm = 1000 mm = 106μm =109 nm

2.教师:要想知道这本书的长度,该怎么办?学生发挥想象,大胆回答。

3.展示实物图像:刻度尺、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让学生拿出自己的直尺和三角板进行观察,讨论它们和展示的四种工具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并得出结论。

b.用来测量长度的工具是刻度尺,它们都有单位和刻度(板书)。它们的测量精确程度不同。那如何使用它们呢?

刻度尺的读数:

1]2分钟学生开发实验:(学生四人为一小组进行测量活动,利用手中的各种刻度尺来测量物理书的宽度并讨论出本组的结论)。

选五个小组中各推出一名同学上台演示刻度尺的使用,提醒台下学生仔细观察,并指出他们操作中的不妥之处。

2]教师演示用刻度尺测量物理书的宽度。

2.学生仔细观察,结合自己的体验,得出结论。

a如何使用刻度尺?

使用前,要看清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和单位;(板书)

使用时,要做到五会:会选、会放、会看、会读、会记;(板书)

会选:根据测量的实际需要选择适当分度值和量程的刻度尺。

会放:刻度尺与被测物体长度边缘平行,而且刻度尺的一侧紧贴被测物体;刻度尺较厚时,刻度线应紧靠被测物体;零刻度线被磨损的,应认某一刻度线为零点,读数时要注意减去“零点”前的数字。

会看:读数时,视线要正对刻度尺,视线应垂直刻度尺,不要斜视。

会读:读出准确值后,还要再估读到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一位。

会记:会记录测量结果,一个正确的测量结果包括三部分,即:

测量结果 = 准确值 + 估读值(一位)+单位(板书)

数字。3.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去测量钢笔、铅笔的长度(巩固刻度尺的使用)。并把学生测出的实验数据写在黑板上,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分析读数是否正确。

4.教师:除了用刻度尺精确测量物体的长度外,还可有什么方法可测量物体的大致长度?

学生大胆猜想,各抒己见。

教师:其实人体有许多部位可以作为“尺”用来估测长度,这是一种新的方法。

b估测法测长度:(长度的估测) (板书)

如:手指厚度约为1cm ,手掌宽约为1dm ,伸长两臂长大约等于身高。利用这些已知长度,对某一些物体长度进行估测。

5.教师:用刻度尺能不能测以下物体的长度?若不能,请大家讨论用何方法才能测出?

a.地图上成都到重庆的铁路长度棉线法)

b.一元硬币的直径和周长辅助法、纸带重叠法)

c.一张纸的厚度累计法)

d.学校足球场的长度滚轮法)

在生活中还有许多物体的长度不能直接用刻度尺测量,只能用一些特殊的测量方法。

c长度测量的一些特殊方法:(板书)

1)棉线法(化曲为直)(2)辅助法(3)滚轮法(4)纸带重叠法(5)累积法(板书)

讲完后,学生上台演示利用各种方法测量的实验。

时间的国际单位制:

教师:刚才这位同学做实验用了多少时间?时间的单位是什么?

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板书)

常用单位有:小时(h)、分(min)、 毫秒(ms)、微秒(μs) (板书)

1 h = 60 min 1 min = 60 s 1 s = 103 ms = 106μs (板书)

在平常生活中,你们用哪些仪器测量时间?

学生积极参与,踊跃回答。(把所有答案列在黑板上)。

b.时间测量工具有:手表、停表、电子钟等。

除此之外,你随身就携带了一只表——生物钟,你平静后坐下来,用停表测10次脉搏的时间,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就是你随身携带的“生物钟”。学生观察讨论教材第38页“想想做做”中的两幅图,回答下列问题:

石英钟和停表的分度值各为多少?

停表的读数及如何使用方法?

学生讨论并得出答案。

教师总结:石英钟的分度值为1 min,停表的分度值为1s

停表的使用方法:一调(调零)、二按、三停、四读。

读数:大圈示数+小圈示数。

教师出示停表,让一位同学从教室前走到教室后,另一名同学用停表测量,其他同学用自己的手表测量,抽取几个测量结果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会发现其测量结果不相同。

误差:a.测量时,受所用仪器和测量方法的限制,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是有差别的,这就是误差。(板书)

注意:误差在任何测量中都是存在的,是不可避免的,它跟测量中的错误是不同的。错误是测量人不遵守测量工具的使用规则或粗心大意造成的,是应该可以避免的。

误差可以减小,如可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等,在日常生活,常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来减小误差。

b.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来减小误差。(板书)

三、课堂小结

学生反思本节课学到了什么?

知识:1.在si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2.刻度尺的使用:会选、会放、会看、会读、会记。

3.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棉线法辅助法滚轮法纸带重叠法累积法。

4.停表的使用及读数。

5.误差与错误。

方法:长度的测量方法、时间的测量方法、估测法。

四、填空与选择。

1.单位换算。

75μm = 7.5x10 –2 mm = 7.5x10 –5 m, 30min = 0.5 h = 1800 s

2.如图所示,甲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 1 mm ,物体的长度为 2.60 cm;乙图中刻度尺的分度值 1 mm ,物体的长度为 26.0 mm。

3.如图所示,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方法正确的是甲 ,测得同一长度的五次测量记录是:2.

72cm、2.71 cm、2.62 cm、2.

73 cm、2.72 cm,其中错误的测量记录是 2.62 cm。

4.如图所示,停表指示的时间为 10 s,合 0.167 min。

5.关于误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选用精密仪器测量可以避免误差 b.两次测量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c.多次测量取平均值可以减小误差 d.只要正确做实验就不会产生误差。

五、作业布置。

完成第40页1—5题。

六、板书设计

课题:12.3长度、时间及其测量。

1. 长度。

a.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符号m

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1 km=103m

1 m = 10dm = 100cm = 1000 mm = 106μm =109 nm

b.如何使用刻度尺?

使用前,要看清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和单位;

使用时,要做到五会:会选、会放、会看、会读、会记;

测量结果 = 准确值 + 估读值(一位)+单位。

数字。c.估测法测长度:(长度的估测)

d.长度测量的一些特殊方法:(1)棉线法(化曲为直)(2)辅助法(3)滚轮法(4)纸带重叠法(5)累积法。

2.时间。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b.常用单位有:小时(h)、分(min)、 毫秒(ms)、微秒(μs)

1 h = 60 min 1 min = 60 s 1 s = 103 ms = 106μs

c.时间测量工具有:手表、停表、电子钟等。

3.误差。a.测量时,受所用仪器和测量方法的限制,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总是有差别的,这就是误差。

b.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来减小误差。

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 课题 12 6二力平衡

课题 12.6二力平衡。教学目标。一 知识与技能。1.知道二力平衡的条件 2.知道二力平衡时物体的运动状态。二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法,二力平衡的条件 2.学会从分析一个物体上受几个力到能知道这几个力的平衡关系。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师 学生的双边活动,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

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第一节宇宙和微观世界。说课。步入九年级,学生对物理知识已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他们渴望更加深入地研究多姿多彩的物质世界,课本从第十章开始介绍 多彩的物质世界 从宏观走向微观又从微观走向宏观是本节的主体脉络 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宇宙的宽阔无垠 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宽阔无垠的宇宙中认识...

九年级物理教案全册

第一章 声现象 复习 1 2 教学目标。1 知道声音是如何发生的,了解声音的传播需要媒介。2 了解声音传播的速度,空气中20 时的声速。3 解回声的概念。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能力目标 将课堂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生活中的现象分析,锻炼学生的理论联。一 声音的发生与传播。1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