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4 5单元导学稿

发布 2022-08-17 00:09:28 阅读 7302

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稿(no.15)

十三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主备人:武纪刚审核人:王国飞骆秀志刘晶候韦华班级: 时间:

学习目标】1、积累字词并学会运用。

2、把握本文的论证方法,逐步培养学生阅读议**的能力。

3、认识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鼓励学生做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人。

学习重点】1、准确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指出本文的论证方法。

学习难点】1、快速寻找本文的论证方法,训练学生阅读议**的能力。

2、认识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学生怎样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

知识链接】1、关于作者。

罗迦·费·因格(roger von oech,一般译作“罗杰·冯·奥奇”),2023年生,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曾任加利福尼亚创意顾问。著作有《当头棒喝》(awhack on the side of the head)、《创造性纸牌》(creative whack pack)等。

“唯一真正快乐的人们是儿童和富有创造性的那一部分人”是他的名言。

2、关于“推敲”的典故: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九引《刘公嘉话》:“岛(贾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练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之尹前,岛具对所得词句云云。

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

3、关于“锲而不舍”的出处:

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自主学习】1、注意下列字的读音和写法。

根深蒂固孜孜不倦汲取锲而不舍。

2、掌握下列词语的含义。

根深蒂固孜孜不倦。

持之以恒不言而喻。

锲而不舍汲取。

推敲。3、初读课文,回答问题:

本文的结构如何划分的?

合作**】4、文章开头设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作者由此得出什么结论?

5、为什么要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来阐明这一事理的?

6、创造性思维有哪些必需的要素? 这里又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来论证?文章还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举例简析。

7、区分一个人是否有创造力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精读精练】阅读课文中的“某心理学专家小组”一段至结尾四段,回答问题。

8、第一段中叙述了调查情况,调查者是调查对象是调查的结论是富有创造力的人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在于。

9、第二段说认为自己不具备创造力和具备创造力的人,由于不同的态度和想法,产生了不同的表现,请分别说说两者的不同表现。

10、第三段中“由此看来”中的“此”是指。

11、第三段中说“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请你用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一点。

12、如何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主题阅读】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文后的问题:

最后一课。一位哲学家带着他的一群学生漫游世界,十年间,他们游历了许多国家,拜访了许多有学问的人,现在他们回来了,个个都满腹经纶。在进城之前,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说:

“十年游历,你们都已是饱学之士,现在学业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一课吧!”

**们围着哲学家坐下来,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们答:

“现在我们坐在旷野里。”哲学家又问:“旷野里长着什么?

”**们答:“旷野里长着野草。”哲学家说:

“对,旷野里长满杂草,现在我想知道该如何除掉这些杂草。”**们非常惊愕,他们都没有想到,一心在**人生奥妙的哲学家,最后一课问的竟是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

一个**首先开口,说:“老师,只要用铲子铲掉就够了。”哲学家摇摇头。

另一个**接着说:“用火烧也是很好的办法。”哲学家微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

第三位**说:“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

接着讲的是第四个**,他说:“斩草要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

等**们都讲完了,哲学家站了起来,说:“课就上到这里,你们回去以后,按照各自的方法除一片杂草,一年后,我们再来相聚。”

一年后,他们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地方不再是杂草丛生,它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们围着谷地坐下,等待哲学家的到来,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有来。

几十年后,哲学家去世了,**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私自在最后补了一章: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同样,要想让灵魂净洁,惟一的方法就是去占领它。

13、根据文意,在最后一段的两处括号内填上恰当的词语。(每处4个字以内)

14、对哲学家“如何除掉这些杂草”的提问,为什么**们的回答都不正确?

15、根据上下文的提示,该怎样正确地回答哲学家“如何正确地除掉杂草”的问题?

16、文中说原来相聚的地方已变成了一片庄稼地。它是怎样“变成一片长满谷子的庄稼地”的。

17、一年后,哲学家为什么始终没有来赴约。

18、用自己的语言简洁准确地概括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

拓展提升】19、有人说过:“想像是人的一种重要的创造力”。同学们,你们的想像力如何呢?让我们来完成一道思维训练题。 (板书:○

先看图形“○”再展开联想写一段话。

20、写出几句关于“创造”、“创新”的名言警句。

教(学)后记】

九年级语文上册导学稿(no.16)

十六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主备人: 王国飞审核人:武纪刚骆秀志刘晶候韦华班级: 时间:

学习目标】1、了解驳**的特点,学习驳**的写法。

2、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3、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

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学习重点】反驳论证的方法(间接反驳)

学习难点】文章所表现的鲁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的领会。

知识链接】1、驳**简介

议**从论证方式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二是驳论据。三是驳论证。

2、简介“九·一八”事变与本文的写作背景。

2023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突然向沈阳进攻,蒋介石下令不许抵抗,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逃,不到半年,日本帝国主义就占领了我东北三省。而国民党**腐败无能,采取不抵抗政策,“南京**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国联”即“国际联盟”的简称,是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世界和调节相互矛盾,于2023年成立的国际组织。鲁迅指出“国联却正和日本是一伙”。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国联采取了袒护日本的立场,它派出的调查团到我国东北调查后,在发表的《国联调查团报告》中,指出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并非“合法之自卫手段”,但居然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利益,国联对日本的侵略不采取任何制裁的措施。蒋介石向国联哀求,实际上就是向日本帝国主义哀求,充分地揭露了蒋介石屈膝投降的奴才相。哀求国联无效后,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等,“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

”因此,在当时有些人便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针对上述情况鲁迅于2023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写了这篇文章。

3、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作品很多,有**集《呐喊》《彷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诗歌集《野草》,杂文集《二心集》《而已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集》等。

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集》。

自主学习】1、注音。

搽( )玄虚( )省悟( )

渺茫( )脊梁( )诓骗( )

2、解释下列词语:

玄虚: 渺茫:

诓骗:怀古伤今:

为民请命:

合作**】3、一二段这两段话中,揭示了对方什么谬误论点?什么论据?哪些语句最富于讽刺意味?

4、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5、阅读文章3—5段,思考:写驳论,要善于寻找批驳的“突破口”,所谓“突破口”,就是对方谬误的薄弱环节,抓住了它,就能击中要害。联系全文,想一想,为什么本文以反驳对方的论证,即指出其论据不能证明论点为“突破口”?

6、揣摩第一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7、揣摩下列加粗字词的表达效果:

…不过一面总是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就是诬蔑。

精读精练】阅读理解下文,完成问题。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有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说中国人(a)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b),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自信力的有。

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8、“正史”是加了引号的,这个引号的作用是。

9、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

1)这一类指代。

2)将“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改为陈述句。

10、在“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一句中,作为比喻,“脊梁”是意思。“状元宰相”是指。

11、文中划线的ab两个“中国人”指代什么?请分明指出:

a:中国人b.中国人。

12、在这几段文字里,作者通过列举事实所确立的正面观点是"__所批驳的观点是___

13、指出敌论错误的根源在于。

a.捏造事实 b.以偏概全 c.不明真相 d.以小见大。

14、作者所写的,"这一类人们"的总的特点是作者用一个比喻句集中称赞他们的业绩和品格,这个句子是。

15、鲁迅的语言饱蘸感情。请选择恰当的分析项说明下列加线词分别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a.讽刺 b.赞颂 c.自豪 d.愤慨。

1)我们从古以来┅┅(2)所谓"正史"(

3)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 )4)那简直是诬蔑( )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导学案

单元导读,设定任务。单元主题 少年生活。单元主题分析 本单元所选的是一组写少年生活的 少年时代,是人生中难忘的诗章。在成长中,有和煦的阳光,也有风霜雨雪。欣赏这组作品,从中可以得到人生的启示和艺术享受。故乡 写 我 眼中的 故乡 与儿时的 故乡 的巨大反差,反映了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的真实状况,蕴含着丰...

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45分整合练习

一 能力展示 2 5 10分 1 请你根据注音提示,在括号内写出相应的汉字。a 妖r o j ng 赛 su 衣窗li n b.qi ng 褓 p ng 果 n ng 望 m 蜂。c 荡y ng q 息隐c ng xi 想。d 禁gy ng 挤安w i 闪shu 2 下面对课文的叙述,准确的一项是。...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导学案全册

9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第01课。课文题目 沁园春雪课堂类型 新授课 主编教师辅导教师 学生姓名检查情况 9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第02课。课文题目 雨说课堂类型 新授课 主编教师辅导教师 学生姓名检查情况 9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第03课。课文题目 星星变奏曲课堂类型 新授课 主编教师辅导教师 学生姓名检查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