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原子的构成教学设计

发布 2022-08-13 11:18:28 阅读 1048

《原子的构成》 教学设计。

1、课题。新授课。本课为人教版化学教材(上册)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的第二课题的内容,本课题为第一课时。

2、 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的要求:

对于原子的构成,要求学生必须清楚“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这一核心知识,同时也要求学生清楚地了解构成原子的各种粒子之间的数量关系和电量关系,原子结构发展的过程是用来帮助学生理解原子构成的,而不是作为教学内容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的。

对于相对原子质量,只要求学生知道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以及采取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和方法并学会查阅相对原子质量表,不要求学生辨析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与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之间的关系也不要求学生背诵相对原子质量,在考试中所需的相对原子质量在试卷中都是必须给出的。

二)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题处于初中化学第四单元第一课题,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基本概念集中,这些概念是全书的一个重点,所以本单元对于学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学习的理论基础,又是必不可少的工具。本课内容包括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重点介绍原子的构成,同时介绍了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第二部分介绍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的构成是“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一主题下的最重要的内容,是学习物质结构理论和认识元素的基础。本课题的内容既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又是对前面内容的一个深入和延续。因此本课题对于学生的学习十分重要。

3、学情分析。

本课题内容又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初中生易于接受宏观的感性认识,而对于微观的抽象知识则难以理解。本课题之前学生对微观世界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空间想象能力较差,对原子的构成认识起来将十分困难,因此课堂上需要老师尽可能的多提供一些信息,要用**、**来激发学生的思考,从而架起从宏观到微观的桥梁,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4、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2.掌握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熟练掌握查询相对原子质量表。

二)过程与方法。

1.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多**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像、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2.通过讨论与交流,启发学生的思维,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欲和学习化学的兴趣;

2.对学生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5、教学重点。

原子的内部结构、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6、教学难点。

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7、主要教学方法。

由于学生的认知结构不同,因此本节课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了解电子、原子核的由来。展示原子的模型,电子行星模型**等,使缺乏微观想象力的学生理解起来更容易一些。在教师引导和帮助下,学生通过开展阅读、讨论、推理、交流、总结等活动,逐步形成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科学学习方法。

8、教学用具。

电教资源、多**课件。

9、教学过程设计。

原子的构成。

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通过教师提问分子,原子的概念,以及化学变化的实质等问题,学生回忆前面学过的知识。设计意图:促使学生温故从而进一步知新。

二)提出猜想,引入新课。

教师由化学变化的实质,提出以下猜想,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那么它是否就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呢?学生思考回答分子和原子的异同。设计意图:

通过未知世界的问题激起学生强烈的**欲和求知欲。

三)师生互动,**新知。

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讨论:(1)原子可以再分吗?

(2)构成原子的微粒有那些?(3)构成原子的微粒有什么特点?(4)为什么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5)决定原子种类的是什么微粒?(6)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如何?(7)离子是怎样形成的?

(8)原子的质量很小,怎么衡量?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开始**原子的结构,初步教会学生怎样**,从哪些方面**。

2.画龙点睛,人文鼓励:教师介绍原子结构模型的演变,学生了解原子结构的演变历史。

设计意图:通过各位科学家的成就,了解科学的发展是在不断修正和补充中进行的,对学生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

3.****,突破难点:教师**原子结构模拟动画并点拨学生理解原子核和原子关系,学生观察、分析、交流、归纳。

设计意图: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原子的构成,引导学生发现就象书中比喻,原子如果是一个大的体育场,那么原子核就是里面的一只蚂蚁,电子就在这个相对广阔的区域内运动。

4.总结归纳,知识升华:学生通过自学和**直观的认识,老师和学生共同总结归纳出以下结论:

(1)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原子核中含有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2)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但不一定等于中子数;(3)由于原子核带的正电荷(即核电荷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正电荷总数等于负电荷总数,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设计意图:锻炼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5.结合图表,延伸知识:结合书中不同原子的质子数和中子数**总结出以下延伸知识:(1)原子里质子数等于电子数;(2)质子数与中子数不一定相等;(3)原子核内质子数不同,原子种类不同;(4)质子数≥1,中子数≥0。

进一步归纳总结出原子构成中的规律:(1)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 核电荷数;(2)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有中子,如氢的中子数为0;(3)不同原子,核内的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不同;(4)质子数决定原子种类。设计意图:

从图表中分析、归纳获取信息,并加工处理,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交流、讨论,清楚表达自己观点的良好学习方法。

6.议练结合,反馈矫正:教师展示重点练习题,学生思考、分析、解答。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做题中,巩固知识。

7.知识的延伸:学生计算二氧化碳分子的原子核个数、质子数及电子数,教师引入下一知识点——相对原子质量。设计意图:巩固知识并引入下一知识点。

相对原子质量。

一)分析数据,引入新课。

教师对比几种原子的实际质量,学生回答问题:原子的质量如此小,书写不方便该怎么办呢?设计意图:进一步引入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引导同学思考它是如何来表示原子的质量的。

二)提出概念,分析难点。

1.阅读课本,突出重点:教师讲解概念,学生阅读课本理解概念并能掌握以下几点:

(1)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并根据定义写出数学表达式;(2)根据构成原子各个粒子的质量得出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的结论;(3)根据几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和质子数、中子数分析出相对原子质量等于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设计意图:明确概念。

2.巩固练习,拓展思维:教师展示练习,学生思考、分析、解答并提炼出以下注意点:

(1)相对原子质量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是一个比值,它的国际单位为一,符号是1(一般不写);(2)两个原子的质量之比等于其相对原子质量之比。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巩固并初步运用所学知识。

3.借助资料,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师展示课件,学生阅读了解张青莲教授的事迹,交流读后感。设计意图:了解事迹,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4.结束:留下基础性和提高性作业。设计意图:促进学生进一步熟练运用所学知识。

十、板书设计。

课题一原子的构成。

一、原子的构成。

1.原子。十。

一、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问题情境——探索交流——归纳总结——解答问题”的教学模式进行展开,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尽量让学生多观察、多动脑、、多表述,在此基础之上,让学生归纳、教师引导总结出原子的构成及其原子不显电性,相对原子质量的表达式,注重培养学生观察**、交流归纳的能力,把教师的知识传授过程转化为学生认知的探索实践活动,把“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真正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第三单元课题2原子的结构

课题2 原子结构。第1课时原子构成相对原子质量。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情景导入。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候日本对我国进行了非常不人道侵虐,当时穷凶极恶日本侵略者最后为什么会投降呢?那是因为美国给日本投了两颗原子弹 原子弹 产生巨大杀伤力摧毁了日本最后斗志继而 问题激疑 引入新课。问题激疑 为什么 原子弹 会产...

新人教版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 课后反思 分子和

分子和原子 第2课时教学反思。回顾这堂课的教学,多 得到有效利用,收效明显,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收获和不足。1 教学导入 我设计了让学生回顾已知的分子性质导入新课,进一步询问分子到底是不是最小粒子?创设这样的情景,使学生产生疑问,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 通过幻灯片展示分子的结构,并展示...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奥秘》练习设计

人教版初中化学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奥秘 练习及答案分析。第三单元物质构成奥秘综合训练。培优训练题 1 齐齐哈尔竞赛题 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之一的瑞典科学家维特里希夫巧妙地选用生物大分子中的某些原子 x 作为测量对象,测出相邻x原子间的距离和方位。再通过计算机破译了某些生物大分子的空间结构。已知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