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二单元知识点

发布 2022-08-12 08:54:28 阅读 7799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1、 化学研究的对象: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

2、 化学的发展过程。

古代——发现利用了火,发现矿石制造出生产工具和生活资料。我国古代对化学的贡献:陶瓷、青铜器、造纸、火药等。

2)、近代——原子论分子学说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道尔顿和阿伏加德罗创立的原子论分子学说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重要结论:

物质是由原子和分子构成的,分子的破裂和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即在化学变化中分子会破裂,而原子不会破裂,但可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2023年,**化学家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使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3)现代——利用先进仪器和分析技术探索微观世界;绿色化学。纳米技术的运用使化学的研究进入微观阶段

3、 物质的变化:

1)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本质特征:有新物质生成。

伴随的现象:发光、放热、颜色变化、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如:燃烧、腐蚀、生锈、酿酒、酿醋、食物腐烂(变质)、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燃烧引起的**等。

2) 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

如:物质的三态变化、溶解、结晶、挥发、粉碎、变形、压强增大引起的**等。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看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化学变化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一定不伴随化学变化。

4、 物质的性质:

1) 化学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酸碱性、腐蚀性等。

2) 物理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凝固点、着火点、溶解性、导电导热性等。

5、 性质与变化的区别:变化是一个过程,而性质是物质本身所固有的属性。在语言描述上,性质通常用“能、可以、会、容易、是、具有”等词描述,变化通常用“生成了、变成了”等词描述。

6、实验观察的内容:

变化前:观察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等。

变化中:观察是否发光、放热、颜色是否变化、是否有气体、水或沉淀生成。

变化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

7、药品取用的原则:

三不原则:不能用手接触药品,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闻药品气味;不得尝任何药品味道;节约原则:按实验规定用量取药,不要浪费。

若没说明,应取最少量(液体取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

剩药处理原则:不能放回原试剂瓶,不能随意丢掉,更不能带出实验室。应放在指定的容器里。

8、基本实验操作及注意事项:

药品的取用:

1)块状固体的取用:一横,二放,三慢竖。

粉末状固体的取用:一斜,二送,三直立。

2) 液体的取用:“一倒二对三紧贴” ①瓶盖倒放在桌面上,防止药液污染;②标签向着手心,防止药液流下腐蚀标签;③瓶口紧靠试管口,防止药液溅出浪费。

用酒精灯给物质加热:

(1)酒精灯的火焰分外焰、内焰、焰心三部分,其中外焰温度最高,因此,加热时应用外焰部分加热;酒精灯内的酒精为酒精灯容积的1/4~2/3;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绝对禁止用一只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使用完毕,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吹灭。

②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有: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坩埚等;可以加热但必须垫上石棉网的仪器有:烧杯、烧瓶、锥形瓶等;不能加热的仪器有:量筒、集气瓶、漏斗、水槽等。

2)、给固体加热:①加热前先预热,使试管受热均匀,防止试管破裂;

用外焰加热,因为外焰温度最高;

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

3)、给液体加热:①预热、用外焰加热;

试管与桌面成45o角向上倾斜;

试管口不能对着有人的地方,防止液体溅出伤人;

试管外壁不能有水,防止水流下使试管破裂。

加热时,试管内液体的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

量筒与托盘天平的使用:

1) 量筒的使用:①选择量程合适的量筒(在一次量完的前提下尽可能选用量程小的量筒);②量筒必须放平稳;③读数时,试线应与量筒内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④不能仰视和俯视,仰视使读数比实际偏高,俯视使读数偏低,即“高看偏高,低看偏低”。

2) 天平的使用:①调零,调节天平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②干燥药品应放在纸上称量,潮湿或有腐蚀性药品应放在玻璃器皿(小烧杯或表面皿)里称量;③称量时,要注意:左物右码,先大后小,后调游码;④记录计算:

药品质量=砝码示数+游码示数。注意:若砝码跟物体的位置放反了,则药品质量=砝码示数-游码示数。

胶头滴管的使用:①“垂直悬空”滴加,不能碰到烧杯壁,以免沾污滴管;②不能平放和倒置,防止药液倒流,沾污试剂,腐蚀橡胶帽;③用后就立即冲洗,以备再用。

仪器的连接和洗涤:

1) 连接:左定右动,用水润湿,缓慢转动。

2) 洗涤:注半管水,振荡,反复多次。污渍可用试管刷刷洗。

3) 洗涤干净的标志:试管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

实验指导:验证酒精灯外焰温度最高的实验: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1、空气。1.空气的成分。

第一个对空气组成进行**的化学家:拉瓦锡(法国)(第一个用天平进行定量分析)

2.**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用实验证明空气中氧气体积约占1/5,氮气约占4/5 。

实验方法】用燃烧红磷的方法测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冷却后打开弹簧夹,有水。

进入集气瓶内,且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内空气总体积的1/5

反应原理:磷 + 氧气五氧化二磷

消耗氧气,集气瓶压强减小,大气压把水从烧杯压入集气瓶。

实验注意事项】:

1)红磷要过量,确保空气中的氧气被完全消耗,否则会导致测量结果偏低。

2)此实验开始前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否则会导致测量结果偏低。

3)待集气瓶冷却至室温再打开弹簧夹,否则会导致测量结果偏低。

4)导管内事先注满水,否则会导致测量结果偏低。

5)点燃红磷插入集气瓶的动作要快,否则会使瓶内部分空气受热逸出,导致测量结果偏高。

6)弹簧夹要夹紧,否则红磷燃烧时,气体膨胀,部分空气从导管中逸出,导致测量结果偏高。

3.空气的用途。

4.保护空气。

1)空气的成分一般是固定的,绿色植物的光合作吸收二氧化碳用释放出氧气,自然界的各种变化相互补偿使空气中的各种成分几乎不变。

2)空气污染。

空气污染的危害:损害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形成酸雨、光化学烟雾。

3) 空气污染物。

烟尘(矿物燃料的燃烧、地面扬尘、沙尘暴、焚烧秸杆等)

有害气体:二氧化硫(so2)(燃烧含硫的煤、化工厂排放的废气)

二氧化氮(no2)(矿物燃料的燃烧、化工厂排放的废气、汽车排放的尾气)

一氧化碳(co)(矿物燃料的不完全燃烧、汽车排放的尾气)

臭氧(o3)(低空臭氧是一种气体污染物,主要由汽车排放的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物在太阳光下产生的)

4)改善空气质量的措施:

煤脱硫处理、使用清洁能源、植树造林种草(退耕还林还草、退耕还湖)、工厂产生的废气经处理达标排放、在汽车尾气系统安装催化转化装置等。

二、氧气(o2)

1.氧气的物理性质:

氧气是无色无气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液态氧(淡蓝色),固态氧(雪花状淡蓝色)

收集氧气的方法:

氧气不易溶于水, 可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

2.氧气的化学性质

1)氧气能供呼吸。

2)氧气能支持燃烧。

物质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有关。

硫在氧气中燃烧,集气瓶中应放少量的水或氢氧化钠溶液,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硫防止其污染空气。

铁在氧气中燃烧,集气瓶中应放少量的水或放少量的沙,防止高温熔融物落下炸裂瓶底。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

2 不同原子,核电荷数不同 核内质子数不同。3 构成原子有三种粒子 质子 中子 电子。但不是所有的原子都是由这三种粒子构成的。如氢原子中只有质子和电子,没有中子。4 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如,钠原子核内11个质子,12个中子。5 核外电子在核外分层运动,也叫分层排布,可用原子结构示意图将...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必背知识点

课题1 空气。1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如右图 现象 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热量。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中,集气瓶内水面上升约 1 5体积,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红磷 氧气点燃五氧化二磷。符号表达 p o2 点燃 p2 o5 结论 空气中氧气 o2 约占空气体积的1 5,氮气 n2 约占空气体积的4...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1空气。一 空气中氧气成分的测定 1 实验现象 a 红磷燃烧放热,产生大量白烟b 冷却到室温后打开止水夹,烧杯内的水倒流入集气瓶,约占瓶内空气体积的1 5。2 实验结论 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 5。3 化学方程式 4p 5o2点燃2p2o5 4 注意事项 a 所用的红磷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