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发布 2022-03-27 08:20:28 阅读 2965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空气。

一、空气中氧气成分的测定:

1、实验现象:a、红磷燃烧放热,产生大量白烟b、冷却到室温后打开止水夹,烧杯内的水倒流入集气瓶,约占瓶内空气体积的1/5。

2、实验结论:;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3、化学方程式:4p + 5o2点燃2p2o5

4、注意事项:a、所用的红磷必须过量,过少则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

b、要等集气瓶(装置)冷却后才能打开弹簧夹,c、装置的气密性要好,(否则测量结果偏小),思考:可否换用木炭、硫磺等物质?如能,应怎样操作?

答:不能用木炭或蜡烛(燃烧产生了气体,瓶内体积变化小),不能用铁(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5、选择可燃物的原则是:在空气中能燃烧,且只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物不能为气体。

二、空气的主要成分(按体积分数):氮气78%,氧气21%,(氮气比氧气约为4:1)稀有气体0.

94%,二氧化碳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

空气的成分以氮气和氧气为主,属于混合物。

三、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1、氮气: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溶于小,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化学性质不活泼。

2、稀有气体:无色、无味的气体,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化学性质很不活泼。

3、造成空气污染的物质:有害气体(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和烟尘。

课题2氧气。

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无色无味气体略,密度大于空气,不易溶于水。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1、木炭(黑色固体)燃烧。

实验现象:在空气中红光,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热,生成一种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c + o2点燃co2

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2c + o2点燃2co

做木炭燃烧实验时,燃烧匙应慢慢从瓶口向瓶底伸入(使瓶内的氧气充分反应)。

2、硫粉在空气中燃烧:s + o2点燃so2

在空气中: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氧气:明亮的蓝紫色的火焰)

实验时,要在瓶底装少量水(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

3、红磷(暗红色固体)在空气中的燃烧。

实验现象:放出热量,生成大量的白烟4p + 5o2点燃2p2o5

4、氢气中空气中燃烧:2h2+ o2点燃2h2o(淡蓝色火焰)

5、镁带(银白色固空气中燃烧。

现象: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生成白色固体。2mg + o2点燃2mgo

6、铝在空气中燃烧:4al + 3o2点燃2al2o3

7、铁丝(银白色固体)在氧气中燃烧。

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3fe + 2o2点燃fe3o4

注意:集气瓶底部铺少量的细沙或加少量的水,防止高温熔化物溅落,炸裂集气瓶底。

三、氧气的用途。

1)、供给呼吸:医疗上急救病人,登山、潜水、航空、宇航提供呼吸;

2)、支持燃烧:炼钢、气焊与气接、液氧炸弹、火箭助燃剂。

6、反应类型:

: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可表示为:a+b+……e(简称“多合一”)

: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可表示为:ab→a+b+……简称:“一变多”)

: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如:氢气+氧化铜→水+铜,氧化铜是氧化剂。

氧化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石蜡的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两种物质),化合反应不一定是氧化反应。

课题3制取氧气。

一、自然界氧气的获得:主要是**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二氧化碳+水→葡萄糖+氧气。

二、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

原理:利用沸点的不同分离液态空气——物理变化(蒸馏)

三、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1、双氧水(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a、实验原理:

2h2o2mno22h2o+ o2↑

b、装置:固体与液体反应,不需加热。

注意事项:①、分液漏斗可以用长颈漏斗代替,但其下端应该深入液面以下,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②、导管刚露出橡胶塞③、气密性检查:关闭止水夹,向长颈漏斗中加水至浸没末端,若长颈漏斗下端能形成一段稳定4,水面不持续下降,就说明气密性良好。

④、装药品时,先装固体后装液体⑤、该装置的优点:可以控制反应的开始与结束,可以随时添加液体。

c、步骤:连、查、装(二氧化锰)、定、倒(过氧化氢溶液)、收。

2、用高锰酸钾、氯酸钾制取氧气。

a、药品:、高锰酸钾、氯酸钾。

b、原理:加热氯酸钾(有少量的二氧化锰):2kclo3mno22kcl + 3o2↑

加热高锰酸钾:2kmno4加热k2mno4+ mno2+ o2↑

c、装置:加热固体制气体(加热氯酸钾的为一类)

d、操作步骤:(连)查、装、定、点、收、离、熄。

连接装置:先下后上,从左到右的顺序。

a、若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当气泡均匀冒出时再收集,刚排出的是空气;水排完后,应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小心地移出水槽,正放在桌面上(防止气体逸出)

b、用向上排空法。收集时导管应伸入集气瓶底部(为了排尽瓶内空气)

e、易错事项:

a).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管口冷凝水回流至热的试管底部,使试管炸裂。药品应平铺在试管底部。

b).导气管伸入发生装置内要稍露出橡皮塞:有利于产生的气体排出。

c).试管口塞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气管。

d)实验结束后,先移出导气管,然后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炸裂试管。

f、收集方法:

排水法(不易溶于水)②向上排空法(密度比空气大)

g、检验、验满。

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

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说明已满。

4、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加快或变慢),但本身的化学性质和质量在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只改变速率,不改变化学反应事实,不改变产物的质量)

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分子和原子。

一、分子 1、概念: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①: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2、特征:①: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分子在不停的作无规则的运动——扩散现象。

:分子间有间隙(温度升高微粒间隔变大,温度降低间隔变小)

水银温度计示数上升微观原因:温度升高,汞原子之间间隔变大)

3、原子概念: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同种原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原子性质不同。

: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注:金属和固态的非金属由原子构成,其它物质都可认为由分子构成。

4、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为原子,而原子却不能再分。

三、用微观知识解释。

1、纯净物混合物: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叫纯净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叫混合物。

2、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若分子不发生改变则为物理变化,若分子发生改变则为物理变化。

水蒸发:只是水分子之间的间隔增大,而分子本身不变,发生的是物理变化;

水电解:水分子破裂成氢原子和氧原子,氢原子和氧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的氢分子和氧分子,分子发生改变,发生的是化学变化)

课题2原子的结构质子(带正电)

一、 原子的构成原子核。

中子(不带电)

核外电子(一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

1、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叫核电荷数,对于原子: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所以:原子不显电性。

注:在离子里,核电荷数 = 质子数 ≠ 核外电子数。

6、同种类的原子质子数相同,不同种类的原子质子数不同(质子数==原子序数)因此:质子数决定原子的的种类。

7、质子数不一定等于中子数,原子核不一定都由质子和中子构成(氢原子核内无中子)

二、原子结构与元素化学性质的关系(会画前十八号元素原子结构图)

1、稀有气体元素,它们的最外层电子数都是8(氦为2),由于它们均不与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应,称为“相对稳定结构”

2、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趋向达到相对稳定结构——从而形成阳离子。

3、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趋向达到相对稳定结构——从而形成阴离子。

总结:元素的化学性质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来决定。

三、离子。1、概念:因得失电子而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2、表示: 金属→阳离子,如:na+,mg2+,al3+

非金属→阴离子,如:cl-,s2-

注:① 符号的意义:(以al3+为例)表示一个铝离子带3个单位的正电荷。

当要表示某元素的几个离子时——就在离子符号前加系数。

如:3mg2+——表示3个镁离子;2s2-——表示2个硫离子;5na+——表示5个钠离子。

四、相对原子质量。

1、概念:以一种碳原子质量的1/12为标准,其它原子质量跟它相比较所得的值。

2、公式:相对原子质量==某原子质量/(碳原子质量的1/12)

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所以: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注: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单位为“1”,并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课题3元素。

一、元素。1、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2、地壳中居前四位的元素分别是氧、硅、铝、铁;生物细胞中居前四位的元素分别是氧、碳、氢、氮。

4、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质子数决定原子的种类)

5、元素与分子、原子、及物质之间的关系。

二、元素符号。

1、意义:① 表示某种元素(宏观)

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微观)

还可表示某种物质(金属、固态非金属、稀有气体单质)

注:当要表示某元素的几个原子时——就在元素符号前加系数(这时只具有微观意义)如:2n——表示2个氮原子;3fe——表示3个铁原子;5s——表示5个硫原子。

三、元素周期表。

结构:每一横行叫一个周期,共有7个周期;每一个纵行叫一个族,共有16个族。(对于原子: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规律:周期数=电子层数,最外层电子数=族数。每一周期,电子层数相等,最外层电子数依次递增。每一族,最外层电子数相等,电子层数依次递增。

第四单元自然界的水。

课题1爱护水资源。

一、人类拥有的水资源。

地球上的水储量是丰富的,但可供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有限的(0.77%),人人都应关心水、爱护水、保护水。——我国的人均水资源不多,且分布不平衡。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九年級化學上冊知識點總結。第一單元走進化學世界 一 物質的變化和性質。1 化學是研究物質的組成 結構 性質以及變化規律的學科。2 物質的變化。化學變化 有新物質生成。物理變化 沒有新物質生成。區別 是否有新物質生成。3 物質的性質。物理性質 不需要經過化學變化就能表現出來的性質。如 色 味 態 密度...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月生活费人数 频率 百分比。调研提纲 据介绍,经常光顾 碧芝 的都是些希望得到世界上 独一无二 饰品的年轻人,他们在琳琅满目的货架上挑选,然后亲手串连,他们就是偏爱这种 的方式,完全自助。图1 4大学生购买手工艺制品目的。1 荣晓华 孙喜林 消费者行为学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年2月。可见 体...

九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六安阳光教育集团 阳光教育培训中心。阳光辅导中心 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一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物理变化 物质在变化过程中,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 物质在变化过程中,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例子如 空气分离法制氧气,石油分馏,固体naoh潮解,浓硫酸吸水,浓盐酸挥发,活性炭吸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