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大作文 1.我的读书体验。
2.与书为友。
一、教学设计。
一)单元教学目标。
1.怎样写好读后感(读书笔记)
2.学会写简单的议**。
二)写作要点。
这个单元的人文主题是求知,第一篇课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实际上讲的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问题;第二篇课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实际上讲的是培养格物致知精神和实验精神问题;第三篇课文包括两篇文章《不求甚解》与《谈读书》,谈的是读书问题,但大致上都可以归在求知范围之内。这个单元的课文有立**,也有驳**,《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谈读书》是立论,《不求甚解》《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驳论。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先由四个图形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然后层层推进,引申出“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以及需要创造性思维及其要素,最后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是著名科学家对于学习自然科学的经验之谈,开篇针对中国学生提出论题:
中国学生怎样学习自然科学?再从解释“四书”中“格物”和“致知”的意思入手,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批评“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最后点明“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谈读书》一文主要谈论了读书的益处。围绕这一中心话题,又谈了读书要与经验互补,要讲究读书的方法,要根据不同的性格和需要做不同的选择等相关问题。文章从三个层面展开论述:
首先是谈读书的益处;其次谈读书的方法;最后,作者援引古罗马诗人(奥维德“凡有所学,皆成性格”)的观点对读书的益处加以强调和提升,使文章立论更加完整。
三)写作技巧。
读后感是读书笔记的一种形式,有时也被称作感想性议**。日常生活中我们阅读一本书、学习一篇文章或读了一首诗之后,把所产生的感想、体会和收获写出来这就是读后感。无疑“感”是核心,“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真切道理或精湛的思想;也可以是受书中内容的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出来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现象的感触和评论。
读后感的突出特点即“读”是“感”的基础,“感”是“读”的结果,“感”因“读”而来,所以首先得在“读”上下功夫。第一步就要认真阅读原文,力求融会贯通地掌握文章的思想内容,乃至语言文字表达上的特点。一般说来,我们可以从读懂词句了解内容入手,进而理解文章的难点、疑点,掌握文章的中心,理清文章的思路。
同时,还可以把文中的内容同历史的经验、社会生活以及个人的实际联系起来,认真思索广泛联想。这样,读书的感受才会丰富,才会深入具体,从而为写好读后感打下坚实的基础。
读后感写作的一般结构是:引——议——联——结。
所谓“引”,就是要从原文中引述材料,引出自己的感受**。“读是感”的基础,写“感”不能离开原文的内容,更不能从头至尾没有对原文的简要介绍。如果不这样做,“读”和“感”就脱节了,“感”便成了无源之水。
是不正确的。把原文中你觉得很好、很受感动的地方,你感受最深的那件事,引述到文中来。可以直接摘抄原文的重点语句,然后写感想;也可以间接叙述原文内容,点出感想是从何处产生的。
总之,一定要交代清楚“感”的由来。但要记住:“感”是文章主体,因此行文过程中内容安排上要注意“读”和“感”的比例。
课文内容引用不要太长、太细,否则会喧宾夺主。很多同学只有“读”而无“感”,照抄原文,以引述代替感想的写法成了对书的内容介绍,从而使文章本末倒置。
所谓“议”,就是要针对原文提出自己的感受。写读后感重点应落在“感”字上。一定要把自己真实的感受写出来,还要写得具体,这样才能让人信服。
要抓住体会最深的一两点,任何一篇文章,读完后受到的触动是多方面的,如果不加选择,面面俱到,泛泛的谈,那就根本什么也说不清楚,所以要选择自己体会最深刻、有独到见解的感受来写。千万不能“感”到**就写到**。那么如何选择感受的角度呢?
注意以下两点:
1、选择你能发掘出深度的角度来写,不可勉为其难。
2、感受点要有新意,切忌千人一面,所以写作时要全面透彻地理解文章实质,紧扣原文中心同时从不同角度去想,就会有不同的感受和启发。例如:《孙权劝学》一课,我们可以从吕蒙接受别人的意见角度来写,也可以从孙权善于劝说引导来谈,也可从学习的内因外因、鲁肃重学识等角度来写。
读后感应力求入情入理、新鲜、活泼。有些同学写读后感或是板着面孔议论一番,或是痛心疾首自责一番,前者往往流于枯燥,后者则不大自然。要做到这一点,首要的是“言必由衷”,“情动于中而发于辞”,只有深受启发,确有所得,才能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所谓“联”就是联系,它有两层意思:一是对原文进行材料分析、评论;二是要针对自己的感受联系实际生活,这是很重要的一步。
对原文进行材料分析评论要略写但却不要不写,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非常必要也非常重要。联系实际才能使文章有可读性、有价值。由原文推而广之,使原文的内容得到充分发挥,同时自己对原文的体会也会更深刻。
可以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工作实际、社会实际、现实生活及其他方面的实际,这一点是读后感的重要特点之一,也是区别于其他文体的主要界限。当然,联系实际并不是漫无边际地去联系,而也必须如写议**那样有很强的针对性,也就是说要有的放矢,决不能泛泛而谈,牵强附会,生拉硬扯,要自然,要和情和理。
联系实际要注意以下几点:
1)、联系自己个人生活,不要写成自己某项成绩的汇报,也不要写成检讨书。
2)、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一定要实事求是,注意分寸,不说假话、大话、空话。这样才能不空洞,才能言中有物,深中肯綮。
3)、联系实际时还要力争情理真切。情真才能感人;理切才有力量。切不可言不由衷,胡编乱造。
4)联系实际时,联想要丰富。多关心国家大事、社会热点、各个领域的突出表现的人和事,多选择新近发生的新人新事,体现与时俱进的特点。
所谓“结”就是结尾,总结全文,重申自己的观点,要求简洁有力。
总之,写好一篇读后感无论怎样都不能只有引述没有感想,也不能人云亦云的重复别人的观点,应从文中提炼出新观点,结合现实生活,从新的角度写出内容较为深刻、又颇具新意的读后感。
四)作文指导。
“我的读书体验”,这是一个有价值的话题,而且并不难写。写作时可以考虑多种文体:
1、记叙文。可叙述经历或故事,如“书伴我成长”“与书一起走过的日子”,在叙述过程中,可适当穿插议论。
2、散文。散文选材自由,易于抒发主观感受,切近“我的读书体验”这一话题。
3、议**。可以对与书有关的问题提出看法和主张。需要注意的是,作文中要突出“我”,写出自己的体会。
4、说明文。比如“我的读书方法”“我是怎样藏书的”,等等。
五)范文。生活着是美丽的。
—读《死亡日记》的随想
书名我是很久前就知道的,作者我也是久闻其名。只是此书我在内心却一直怯于去读它,因为我很难想像一个处在死亡边缘的人会写些什么。“今天39度,神清,人无力,仅食稀饭,昏睡,多人前来探望。
”疾病的颜色沾染了日记的美丽,死亡的气息浸透了日记的清纯……
直至昨晚临近午夜,我才下决心打开了这本封存一月之久的“日记”。看不多时,我却发现,除了偶尔谈及他的病痛,更多的却是像在唠家常似的谈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而且文采飞扬,内涵深刻,甚至通篇不乏鲁迅似的令人忍俊不禁的幽默!越往后读越感觉轻松,越读越想读,竟找回了久违的深夜读书爱不释手的奇妙感觉。
可是,在这背后,我却仍能感觉到一个在为生命呐喊的灵魂。
陆幼青无疑是坚强的。他的书名虽然悲凉,可在他的文章中,你却能感受到他顽强的生命力。他一边掐指算着那个“太阳不再升起的某个早晨”,一边却始终关心着这个世界。
他用几近戏谑的笔法和独特的视角,谈到了港台文化、中国足球,甚至金庸和王朔的“大战”;他不断地思考,不断地就社会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花很多时间考虑如何提高生存的质量,降低死亡的伤害;他认为凡事都需有度,让电视在人们的生活中占的比例过了头儿是很糟糕的事,因而他向女儿提出了“no tv”的忠告;他从一个“静静等待死亡的解脱”的人的角度,娓娓道来自己的心路历程及人生感悟。他说:“意志在跟死神搏斗当中是有用的,笑容也一样。
意志是可以去购买的,它的货币,是痛苦。而笑容,是自产自销的。”这是何等的洒脱!
陆幼青也是“脆弱”的。尽管他能坦然直面死亡,但是在字里行间,我还是感受到了他深入骨髓的对生的渴望,感受到了他对生活的无限眷恋。他希望友人不要太关心他,最好多“麻烦”他,这样能使他感觉到活着的意义;他希望女儿也不必太听话,这样他还能尽一个父亲应尽的义务。
陆幼青心灵最深处的那一丝细若游丝的脆弱的弦音,足以震颤每个人的心灵!
我一向自诩超脱,“少年不识愁滋味”,可陆幼青“脆弱”的坚强让我振奋,令我敬佩,而他坚强的“脆弱”则使我深深地感到震撼!
一缕阳光从窗缝中钻了进来,不知不觉,已是清晨了。我突然感到陆幼青写这本书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诠释死亡的意义,更是要奏响生命的赞歌——生命如此美丽,死亡并不可怕。有目标,有追求,就有了希望。
生活的困苦和病痛击不垮人,只要有希望有梦想。因为,希望和梦想会创造奇迹。
生活,是一种感性的东西,快乐和忧伤原来只在你的闪念之间。让我们好好生活、好好体会生命的乐趣吧,因为这是上天给我们的最丰厚的礼物。只要我们能豁达地面对生命,那么生命将会不断延续下去,生命之树将会常绿。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陆幼青在书中所写的一句话:“慢慢走,欣赏啊……”是啊,让我们慢慢欣赏我们绚丽而充满**力的人生吧!
做一个硬汉。
—读《老人与海》
第一次读《老人与海》,便觉得体内有一股冲动,有一种被长期束缚之后获得自由的快感。老渔夫桑提亚哥的硬汉子形象在我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他出海连续84天没有捕到鱼,后来斗智斗勇,终于捕到了一条大马林鱼,返航途中又一路与鲨鱼搏斗,结果,大马林鱼还是被鲨鱼吃掉了,最后只剩下一副鱼骨架——“足有18英尺长”。《老人与海》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情节**,更像是一部寓言**。作者借助老人桑提亚哥的故事,表现的是在生与死的搏斗中的硬汉精神。
作者用富于象征的笔法将他的“硬汉子”送到大自然中,让他在海上与大马林鱼和凶恶的鲨鱼群进行惊心动魄的搏斗,以表现主人公“在重压下的优美风度”。
打不垮”是硬汉桑提亚哥的表现,也是**的主题之一。譬如说,他与大马林鱼相持一天半的时间,左手一直抽筋,像蜷曲的鹰爪,右手被绳子勒得出了血。他把手浸在海水里说:
“不坏,痛苦对一个男子汉来说不算什么。”在与大马林鱼搏斗到最后关头,他头晕目眩,仍自言自语:“斗不过你吗?
你是永远不会垮的吗?”海明威把世界看成一个竞技场,任何英雄的行为都是可以实现的。正如作品所说,人可以被消灭,但就是不能被打败。
真正的硬汉是敢于向命运、向自然、向失败挑战的人。他可能在拼搏中一次次地失败,但他的精神是永远不会垮的,这就是人的尊严所在。人也只有在这种英勇的拼搏中超越自我,才能证明自身的价值。
九年级上语文第四单元复习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1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一文选自 且介亭杂文 作者是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们在初中阶段还学过该作者的散文是 藤野先生 是 故乡 本文采用驳论的论证方式,以批驳敌论证为突破口,采取直接反驳和间接反驳相结合的批驳方法驳倒对方的论点。2 品味语言,说说加点词语在句中的作用。从...
九年级 上 语文第四单元教学小结
九年级 上 语文第四单元教学小结。九年级 上 语文第四单元教学小结。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关于 求知 的议 有立 也有驳 对于初三学生来说,学会立论是最基本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重视引导学生对议 思路的把握,理解并辨别论点,分析论据类型和论证方法的运用及其效果。教学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重点放在理解...
九年级语文 上 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苏教版语文九年级 上 第四单元教学设计。散文家谈散文 一 单元教学目标 学习本单元,要能从对散文 诗歌三种文体的评论中感悟到阅读要有自己独特的感受 要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学习如何正确地对文学作品进行审美评价,说出自己独特的感受,独到的见解 能从自我的角度对文学作品进行审美评价完成习作 与同学有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