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下册《相交线》教学反思

发布 2022-08-10 16:42:28 阅读 7096

本节课是在七年级上册学习过线、角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两直线位置关系的第一课时。对顶角是几何求解、证明中的一个基本图形,其中对顶角相等也是证明中常用的结论,以此实现角之间的相互转化。内容相对简单,但又非常重要。

从剪刀引入相交线,从相交线引导学生发现对顶角并**其关系。但是,在从相交线引出对顶角概念时,学生所描述的位置关系不能切合老师的预设(或课本的定义),而老师又不想一开始就被动,所以都表现得很“主动”,导致这个环节有点别捏。

我想突破求新,希望引入设计能比较自然的引出概念并揭示内涵。一开始有个问题纠缠着我,那就是对顶角的大小关系是由位置关系决定的,但是我刚上课就让大家画大小相同的角,合不合乎逻辑。经过反复揣摩,我终于下定决心仍然如此设计。

对于学生上黑板作出的等角,我立即强调相等是观察想象的结果,还需要进一步说明。对顶角的概念出来后,立即找到生活原型,以加强认识,联系生活。在辨别给出图形是否为对顶角的一组题目中,果然如课前所料,学生的几何语言运用不够熟练、严谨,我耐心地纠正,原因是几何开始一定要让学生重视几何语言的表述,养成好习惯。

在这个题目中我始终让学生对照定义辨别,加强认识。在第二个问题中,对于如何有条理地不重不漏地找对应角这个问题涉及分类策略问题,为防止跑题,所以简单提及,并未在课堂上解决。

**对顶角相等这个性质是本课的重难点,所以我的设计是先画图量角,让学生有个感性认识,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度量是有误差的,所以叫学生记下角的读数,提出可不可以根据一个角的度数,计算出其对顶角的度数这样一个问题。其实这个问题设计是承上启下的,因为证明比较困难,所以通过具体的度数计算以作铺垫。结果证明这个设计是利于学生的思考的,因为在证明时我听到他们说出“和刚才计算一样”的话。

练习题的设置一来是巩固,二来是让学生体会转化思想。圆锥顶角的测量设计是学生很感兴趣的,它具有相当的挑战性。在预设中,学生会有不同的设计,结果也是如此,他们想了很多和本节课知识联系不大的设计,比如测母线长和底面圆的直径并还原画出横截面等腰三角形,然后测顶角等等,反应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为鼓励求异思维和创新思想,我对此表示认可和鼓励。

因此本节课堂预设是充分的,课堂生成是自然的。通过这节课让我体会到越是看起来简单的课,越是要精心钻研教材,挖掘其在教材中的地位和蕴含的数学思想。

课堂教学永远是动态的辩证的,对于这样“反传统”的引入设计到底弊利几何,在圆锥顶角测量中要不要引导学生想到利用对顶角知识?给定直尺这样的工具到底是引导还是暗示都需要反复考虑,合理取舍。

七年级数学相交线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按住ctrl键点击查看更多初中七年级资源。教学目的 一 引入 前面学完了两条相交直线所构成的四个角的位置关系,今天学习 两条直线ab cd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构成的八个角 简称三线八角 的位置关系 二 新授 1 同位角 如 1与 5,两个角分别在直线ab cd的上方,并且都在第三条...

七年级数学相交线

相交线 2 按住ctrl键点击查看更多初中七年级资源。教学目的 了解同位角 内错角和同旁内角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 如图,已知ac 3cm,bc 4cm,ab 5cm,则点a到bc的距离是线段的长度,为 cm,点b到ac的距离是线段的长度,为 cm。过点c画线段ab的垂线,垂组为d 量出点c...

七年级数学相交线教学建议

3.注重知识的前后衔接。对顶角相等的性质是利用上学期学习的 同角的补角相等 的性质推得的 垂直的概念承接了上一学段学过的概念。而同位角 内错角 同旁内角的学习是为学习平行线做准备的,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4.对顶角 邻补角教学的建议。可让学生在把观察到的图像抽象为几何图形 两相交直线,让学生寻找其中...